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历代中央机构大全(4画 太)

中国历代中央机构大全(4画 太)

时间:2024-01-02 08:26:50

相关推荐

中国历代中央机构大全(4画 太)

太仓库

明官库名。七统七年(1442)始置。又是称太仓银库,简称银库。掌贮银。凡各直省派剩麦米内库中绵丝绢布、马草、盐课之折银者,籍设家财变卖田产、追收店钱之援例上交者,皆由此库贮存。

太仓署

官署名。北齐及隋唐有太仓署,属司农寺,掌仓廪出纳。宋不置。金太府监有太仓使。

太常寺

北齐始有太常寺,掌管礼乐(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乐律、乐舞、乐章)的最高行政机关。《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

唐龙朔二年(662年),改太常寺曰奉常寺。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时改奉常寺曰司常寺。

西夏废太常寺

辽南面官亦置太常寺。

金、元、明、清历代均置太常寺,清末废置太常寺。

元中统元年(1260年),中都立太常寺。至元二年(1265 年), 由翰林兼摄太常寺。至元九年(1272年), 立太常寺。至元十三年(1276 年),省并衙门, 以侍仪司并入太常寺。至元二十年(1283年), 升为正三品机构,, 别置侍仪司。元至大元年(1308 年), 改寺为院,升为正二品机构。至大四年(13), 恢复为太常寺, 仍为正三品机构。元延祐元年(1314 年), 再次改寺为院,升为正二品机构。延祐七年(13), 降为从二品。元天历二年(1329年),又升为正二品机构。太常礼仪院负责国家的大礼乐、祭享宗庙社稷、封赠谥号等事。属宫有奉礼部、协律部等。所属机构有太庙署、郊祀署、社稷署、大乐署。元尚有太喜宗禋院、崇福司、司禋监,所司与太常礼仪院同属前代太常寺范围。

明代,朱元璋称吴王时,吴元年(1367年)置太常司。洪武初,于太常司内设置各祠祭署。洪武三年(1370年), 设置神牲所。洪武四年, 罢神牲所。洪武二十年(1387 年),改太常司为太常寺。建文中, 更革各祠祭署。明成祖即位之初, 除改天坛为天地坛外, 其余都恢复到洪武间旧制。洪熙元年(1425 年)置牺牲所。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天地坛分为天坛、地坛, 山川坛、耤 田祠祭署合为神祇坛,大祀殿改为祈谷殿,增置朝日、夕月二坛, 各设祠祭署。万历四年(1576年),改神祇 坛为先农坛。太常寺主要负责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并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其办事部门主要有典簿厅,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牺牲所。归其管辖的机构有四夷馆和神乐馆, 其中四夷馆在弘治九年(1496年)以前隶属于翰林院。

清太常寺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隶属于礼部。顺治十六年(1659年)由礼部分出。康熙二年(1663年)复隶于礼部,康熙十年(1671年)再次分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太常寺并入礼部。太常寺负责管理坛庙祭祀一应事务。其内部办事部门有博士厅、典簿厅、工程处、寺库及祠祭署、神乐署等。最初太常寺设有牺牲所,后来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为由内务府庆丰司管理。

太府寺

北齐沿北魏制,始设太府寺,掌金帛府帛、营造器物。隋炀帝从太府寺划出少府监。太府寺掌亦城各市及平准右右藏;少府掌营造器物,领尚府、织染等署。唐、宋均兼设太府寺与少府监。唐太府寺辖两京诸市署、左藏署、右藏署、常平署。宋太府寺本来只管祠祭香巾、帨巾、神席、度量衡。元丰改制后,方主管库藏、商税等事。辽南面官依唐制,但太府则改寺为监。金沿置太府监。掌国家财用钱谷出纳,所属左藏库掌金银珠玉、宝货钱币;右藏库掌锦帛丝绵毛褐、诸道常课各项杂物;支应所掌宫中出入、御前支赐金银币帛;太仓掌储藏、出纳食粮;酒坊掌酿造御酒及各种酒醴;典给署掌宫中所用薪炭冰烛,并管理官户;市买司堂收买宫中所用果实生料等物。元沿置太府监,主管宫廷钱帛出纳之数。下属机构有左藏、右藏、内藏等库。所属内藏库掌出纳御用诸王段匹、纳失失纱罗、绒绵、抽绵、香货等物;右藏库掌收支金银、宝钞、只孙、段匹、水晶、玛瑙、玉璞等事;左藏库掌收支常课,和买纱罗、布绢、丝绵、绒绵、木棉、铺陈、衣服诸物。明诸监一律并入工部。

太仆寺

北齐始设太仆寺。隋、唐均沿其制。宋马政原属群牧司,元丰改制,依前代成例,归属太仆寺。南宋并太仆寺归兵部。辽设,金不设。

元中统四年(1263年), 设群牧所, 隶太府监。至元十六年(1279年), 改群牧所为尚牧监。至元十九年(1282 年),改为太仆院。至元二十年(1283年), 改为卫尉院。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 罢卫尉院, 改立太仆寺,掌管马匹, 为从二品机构,另置尚乘寺分管鞍辔(pèi配), 隶于宣徽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 改隶中书省。为从二品机构。大德十一年(1307 年),复改太仆院。至大四年(13), 恢复为太仆寺。太仆寺为中央马政领导机构,负责掌管牧养系官马匹、供给宫廷用马事务和受给造作鞍辔之事。

明洪武四年(1371年), 于答答失里营所置群牧监, 专司牧养,属兵部。洪武六年(1373年), 更置群牧监于滁州(今安徽滁县), 旋改为南京太仆寺,为从三品机构。洪武七年(1374年), 增设牧监、群官27 处, 隶太仆寺。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定为牧监14处、群97处。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 罢各群牧监, 以其马隶有司牧养。洪武三十年(1397 年),置山西、北平、陕西、甘肃、辽东等行太仆寺, 秩如太仆寺, 掌各边卫所营堡之马政, 以听于兵部。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行太仆寺为北京行太仆寺。永乐四年(1406 年), 置北直隶、辽东、平凉、甘肃苑马寺,掌六监二十四苑之马政。永乐十八年(14)定都北京, 遂以北京行太仆寺为太仆寺, 北京苑马寺并入太仆寺。洪熙元年(1425年),复称北京行太仆寺。正统六年(1441年), 定为太仆寺。太仆寺为中央事务机构, 掌牧马之事,隶于兵部。其办事部门有主簿厅、常盈库。统辖各牧监和各群。

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太仆寺, 附隶于兵部武库司。同年十二月裁撤太仆寺。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 恢复太仆寺设置,仍附于兵部。康熙九年(1670年)将兵部大库外种马二厂划归太仆寺管理。雍正三年(1725 年)建署为独立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 裁撤太仆寺,所管之两翼马厂划归陆军部管理。太仆寺为掌管全国马政的机关。初设时负责掌管直隶、山东、河南、江南额征马价之储库、考核、奏销及预备巡幸沿途需用马驼等事。康熙七年(1668年)将直省额征马价事划归户部考核、奏销。嘉庆六年(1801年)将巡幸扈从、牵驼驮载等事拨归护军统领衙门经理,此后太仆寺专门管理两翼马厂。太仆寺的内部办事部门始设于乾隆六年(1741年),有主簿厅和左、右司。太仆寺署衙位于正阳门内东中心台。

太史院

元至元十五年(1278 年), 开始设立太史院。至大元年(1308年), 升为从二品机构。延祐三年(13),升为正二品机构。太史院负责观测天象,编制历书等天文历数事务。

太史监

即元朝的太史院。明太祖初设太史监。洪武元年(1368年),改太史监为司天监, 又置回回监。洪武三年(1370 年), 改司天监为钦天监。洪武十七年(1784年), 置稽疑司,不久罢。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革回回监,将回回历法之事务划归钦天监管理。钦天监主要负责定历数、察天文、占候星纪、推步、报时等事务。其办事部门有主簿厅。凡在钦天监习业者分为天文、漏刻、回回、历日四科。

太史寮

西周王朝史官的官署名。与卿事寮同见于《番生簋》、《毛公鼎》。掌管册命、制禄、图籍、记录历史、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等。

太医院

我国早在西晋时期就设有医政管理及医疗保健机构--医署。隶属宗正.北魏因袭西晋医署不改,而南北朝刘宋稍易其名为太医署,隶属门下省。北齐时改革医政,创立了太常寺管理太医署、门下省管理尚药局的分管体制。隋唐时太医署属太常寺。北宋初袭太医署制。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太医署改名为太医局。宋有翰林医官院。辽北面官有太医局.金、元、明、清时期,医政管理兼医疗机关名改称太医院。从金至清,太医院作为全国性医政兼医疗的中枢机构延续了七百多年。

金代大体上也仿宋代,在宣徽院之下设太医院、尚药局、御药院。

元中统元年(1260年), 设置太医院。其行政隶属于宣徽院,至元二十年(1283 年), 改为尚医监,为正四品机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恢复为太医院。大德五年(1301年),升为正二品机构,品秩普遍高于任何朝代。太医院负责掌管医学事务, 制造奉御药物, 统领各地医职。下属机构有御药院, 行御药局,大都、上都回回药物院, 广惠司, 御香局, 大都、上都惠民局、医学提举司及各地官医提举司。

明太祖初,设医学提举司; 不久改医学提举司为太医监。吴元年(1367年),改太医监为太医院。设正六品尚药局.洪武二年(1369),东宫设典玺、典药、典膳、典服、典兵、典乘六局,负责皇太子的医疗保健。洪武三年(1370年), 设置惠民药局。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洪武五年(1372),后宫设六局,由尚食局负责医药,掌管医方和药物,均由女官充任。洪武六年(1373年),于内府设置御药局、御医局、御药房。御药局主要任务是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

永乐间(1403~1424)及其后,这些职务均转由宦官担任。 嘉靖十五年(1536年), 改御药房为圣济殿, 又设御药库,诏御医轮直供事。太医院主要负责诊断、疗救、调养、治药及收受四方贡献名药及储蓄药品等事务。其办事部门有生药库、惠民药局等。

正统七年四月(1442年5月),始在大明门(清时称大清门,在正阳门(俗称前门)内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一带。解放后已拆除)东,新建太医院署。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御药房为圣济殿, 又设御药库,诏御医轮直供事。万历三年(1575),圣济殿造御药库关防印一枚,由提督太监收管,以凭传取,年终将传取药材及剩余数额等项造册,送礼部查考。太医院主要负责诊断、疗救、调养、治药及收受四方贡献名药及储蓄药品等事务。

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太医院,为正五品衙门。太医院是研究和供应医药的机构, 负责为帝后妃嫔、王子公主等宫内人员治病、配药, 同时,也担负一些其他医药事务。顺治十年(1653年),御药房隶属于太医院。药品的出入账目则须申报礼部。顺治十六年(1659年),将御药房所有事务都划归太医院管理,不必再向礼部申报。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药库拨归礼部管理,太医院需要办置的药物,则须预先开具药单送交礼部。康熙十年(1671年),御药房不再隶属太医院,直接划归内务府,这是个较大的变动。太医院是研究和供应医药的机构, 负责为帝后妃嫔、王子公主等宫内人员治病、配药, 同时,也担负一些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所属机构有医学馆、教习厅、首领厅和生药库。

清代太医院因明署之旧继续设于该处。其确切地点是在天安门前、钦天监之南,礼部正东,即现在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该院有大门三座,均向西。对面是照壁,有黑漆书写“太医院”三字的朱色立额。顺治十一年(1654年)子景山东门外盖造药房三间,由医官施给医药,以惠济满汉军民人等。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五城地方设药厂十五处,每厂有医官和医生各一人,为在京百姓免费治疗。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设东西南北四厂,发放帑金,差医官施药,定为常例,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停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把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使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都必须迁走。太医院一时找不到新去处,只得暂借东安门大街御医白文寿宅第应差。不久,太医院又暂移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于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另建新太医院,三年竣工(此址辛亥革命后,改为私立两吉女子中学)。这个太医院新署,现在遗址尚存。即今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170地安门东大街太医院二堂街一百十一号北京三十二中工厂和一百一十三号文物局家属宿舍。

太子内坊局

官署名。太子内坊之官,领东宫閤内诸事。唐初内坊仍属东宫,开元二十七年(739),改属内侍省,始建太子内坊局。

太禧宗禋院

元官署名。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天历元年(1328),废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总管二院事务,次年改太禧宗禋[yīn氤

]院。所属有隆禧、会福、崇祥、寿福诸总管府,分掌钱粮出纳及营缮等事。太禧宗禋院、崇福司、司禋监与太常礼仪院的职司,在前代均属太常寺。

太史曹

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

唐武德四年(6),改太史监为太史局,隶秘书省。龙朔二年(662年),改太史局为秘书阁局。武后光宅元年(684年),改太史局为浑天监,不隶麟台(秘书省);后改为浑仪监。长安二年(702年),浑仪监复为太史局,隶麟台。景龙二年(708年),改太史局为太史监,不隶秘书省。景云元年(7),又为局,隶秘书省,逾月(一个月后)为监,岁中复为局;二年(7),改为浑仪监。开元二年(7),复为太史监。开元十四年(726年),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天宝元年(742年),太史局复为监,不隶秘书省。乾元元年(758年),改称司天台。

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

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

元中统元年(1260年), 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 为从五品机构。(《元史·世祖纪七》:太史令王恂等言:“建司天台於大都 ”)至元十五年(1278年),别置太史院, 与台并立, 颁布历法之政归院, 学校之设归台。元至大元年(1308年), 升为从二品机构。元皇庆元年(1312 年),改台为监, 改为正四品机构。延祐元年(13), 特升为正三品机构。延祐三年(13),升为正二品机构。延祐七年(13), 仍改为正四品机构。另有至元八年(1271年)设承应阙官衙,称回回司天监, 为正四品机构,是回回族星学者观象衍历的机构, 设官与司天监同。司天监负责国家天文历象之事,并负责所属学校事务。回回司天监负责征召回回星象学家校定历法,研究伊斯兰历法。

明太祖初设太史监。洪武元年(1368年),改太史监为司天监, 又置回回监。洪武三年(1370 年), 改司天监为钦天监。洪武十七年(1784年), 置稽疑司,不久罢。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革回回监,将回回历法之事务划归钦天监管理。钦天监主要负责定历数、察天文、占候星纪、推步、报时等事务。

顺治元年(1644年)钦天监设, 但需要具题行文之事均隶属于礼部。顺治十五年(1658年), 钦天监与礼部分析职掌。康熙二年(1663年),钦天监需要具题行文之事仍归属于礼部。康熙十年(1670年), 钦天监再度与礼部分析职掌, 除立春日、春牛、芒种仍由礼部进呈外,其余事务均由钦天监自行办理。乾隆十年(1745年), 钦天监从礼部中分出独立。钦天监是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机构,负责选择应行典礼、营建工程、重要节令之时候, 推算日月食, 值更候时, 分送春牛图等事务。

如果觉得《中国历代中央机构大全(4画 太)》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