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艾灸 ||艾灸配穴不再难!

艾灸 ||艾灸配穴不再难!

时间:2019-01-06 16:49:24

相关推荐

艾灸 ||艾灸配穴不再难!

配穴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的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疗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

刚开始学习艾灸的人,问题最多的就是不知道什么病该灸什么穴位,书本或资料中的介绍,专业性太强、不容易学。

下面介绍一套非常简单易学的“五步配穴法”的配穴方法。可以把这个作为艾灸配穴的一个参考方法。这种方法适合非专业艾灸人士学习使用。

第一步,判断有没有阿是穴

无论什么病,首先判断病因有没有阿是穴。按着这个地方,是不是这儿疼啊?然后病人说:啊啊啊,是,然后这个穴位就叫阿是穴位。就是哪疼、哪有症状、哪有反应点就叫阿是穴。

这是第一步,看有没有阿是穴,有没有明确的症状反应点,就在某个位置出现了明确的反应点,比如疼痛、酸胀、麻木有没有反应点,只要有明确症状的反应点,我们先选这个明确的反应点。第一步是局部的症状,某个地方有局部的症状。

第二步,判断是不是全身性的疾病

偏头痛是不是全身性的疾病?他只是头部。

那么类风湿是不是全身性的?对,类风湿就是全身性疾病,对于全身性疾病往往跟他的免疫机能有关系,因为它可以影响你的全身了,所以如果有全身性疾病的,要考虑提高免疫机能的作用。

如果是全身性的疾病,返回第一步,先看看有没有局部症状?如果有局部症状,阿是穴要艾灸。

第二,要提高免疫机能。免疫机能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气海、关元、足三里,还有人喜欢选肚脐。文章来自御冰台

当然有一些全身性的疾病跟血液有关系,所以如果跟血液系统有关系的,比如说红斑狼疮,跟血液有关系吧,比如类风湿跟血液有关系吧,所有跟血液有关系的,比如很多的皮肤病,比如说牛皮癣、麻疹,这些咱们都可以加跟血液有关系的两个穴位,一个是膈俞,一个是血海。

第三步,判断是不是属于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就是很长时间治不好的,如果是,有两个穴位可以用:第一,足三里,因为足三里是调理整个身体的大穴,让全身保健。第二,往往慢性病人会伴随的人的元气的亏损,因为长期的慢性病是对人体就是一种损耗,这种损耗就会造成元气亏损。这时候就选第二个穴位:关元穴。

艾灸调理慢性病,先看有没有局部症状,如果有,就选择阿是穴;再看是不是全身性的疾病,如果是,就提高免疫机能;如果前两个都没有,这些我就加关元、足三里,这是慢性疾病的。

第四步,经验穴

什么叫经验穴?比如说咱们知道最常用的转胎位哪个穴位?至阴穴。崩漏哪个穴?隐白穴。恶心、呕吐哪个穴位?内关穴。所以这些症状,经验穴需要我们慢慢去总结的,经验穴的积累也是越来越多,越多越好。痔疮知道是哪个经验穴?

举个例子,如果说有痔疮了,我们取穴按前四步分析。第一,有没有局部的症状,如果有局部反应点,我们先选阿是穴。第二,如果没有局部的反应点,看他是不是全身性的?如果是全身性的,要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第三,属不属于慢性疾病,慢性病时间长了,就要用足三里和关元。第四经验穴,这个是靠我们总结的。

痔疮的经验穴是孔最穴,也有人用承山穴的。

比如说咱们神经系统,比如说偏瘫和坐骨神经痛是比较特殊的,如偏瘫整个上肢都不能动,这个算不算局部症状?算。但这个阿是穴怎么选?不好选,整个上肢不好选,那么我们就把整个上肢选两个代表性的,上肢常用的两个穴位是肩髃和曲池,只要是整个上肢的病,那么就可以选肩髃和曲池。

下肢呢?环跳,它的有代表性的,就像跟阿是穴类似的,所以偏瘫如果下肢单纯不能动的,环跳穴还可以加阳陵泉。如果是坐骨神经疼也是咱们的下肢,还是环跳为主,可以配合阳陵泉。所以他在配穴的时候我们按这四种来。

第五步,判断跟脏腑有没有关系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所有刚才说的这些穴位,尤其是阿是穴,这些穴位是治标的不治本的,而很多疾病都会找到他的根源跟脏器有关系,所以要选择跟脏器有关的穴位,这才能治本。

如果一个人恶心呕吐,跟哪些脏腑有关系?胃,还有可能跟肝有关系,有可能跟脾胃或肝有关系。吐苦水,那是胆汁吐出来了,如果是跟脏腑有关系的,这最后一步是要有辩证的,辨证结果跟哪个脏器有关系的,就在身体前面的脏器附近选穴。

比如说心肺的附近取膻中穴,在心肺附近,所以心肺的问题就选膻中,背后配合心俞或肺俞。脾胃的问题在中脘,如果假如说反应点或者疼痛点靠上,我们可以选择上脘,靠下选下脘,后面配合脾俞或胃俞。肠道就选肚脐,后面配大肠俞。在前面找出跟脏器有关系的穴位,然后再配上背后相应的俞穴。

我们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一、本经配穴

由于本经气化功能异常而导致人体的虚、实、寒、热状态,常用本经选穴配穴法,以调整本经,恢复其正常气化状态,主要使用五输、原、络、募穴等。

(一)原合配穴原穴可以从三焦经调动原气,以增强本经的行阳能力。合穴可以调畅经气运行,使原穴中的原气充分运行起来。两者配合可以增强本经的气化作用。原合穴配合治疗脏病较多,可用于虚证和郁证。临床常用尺泽、太渊,阴陵泉、太白,神门、少海,曲池、合谷,曲泉、太冲,阴谷、太溪,曲泽、大陵等。

(二)郄合配穴郄穴有降逆、疏利、行气、止痛的作用,与合穴长于调节本经经气逆乱的功效相配,适用于本经气机瘀滞所致的实证及疼痛性疾患。临床常用如尺泽、孔最,曲泉、中都,少海、阴郄,阴谷、水泉,阴陵泉、地机等。

(三)合络配穴络穴是本经经气所分出的地方,经气由此进入本经细小络脉或走向表里经。与合穴配合,可以增强本经行气的作用,用于经脉气血运行失调及络脉瘀阻的各种疾患。临床常用如尺泽、列缺,曲泉、蠡沟,少海、通里,阴谷、大钟,阴陵泉、公孙,足三里、丰隆,委中、飞扬等。

(四)原郄配穴郄穴是本经经气深聚的位置,具有强大的疏通气机作用,适合于由于邪气壅盛而使经气郁结不通的急性痛症、炎症、血症等。郄穴与原穴配合用于治疗正气不足、邪气盛的虚实夹杂病症。临床常用的如太渊、孔最,太冲、中都,神门、阴郄,太溪、水泉,太白、地机等。

(五)合井配穴井穴为脉气所发之处,合穴可以调整本经的气机。经脉气机运行不畅时可以取合井配合,有泻实、疏导气机的作用。如肝经气机闭阻,胁肋撑胀,可用曲泉配大敦;阳明经有实热,可用曲池配商阳。

(六)五输子母配穴五输穴分属五行,阴经五输穴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五输穴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在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可视病情虚实予以补母或泻子的配穴方法。《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肝经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肝经实证,可泻本经子穴行间(火),余者以此类推。

五输穴配穴法历来被医家所推崇,经临床检验疗效较好。但在实际运用时变化较多,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本经配穴法对病症针对性强,如临床运用得当,效如桴鼓。

二、表里经(阴阳经)配穴

表里经配穴方法是指选用互为表里经的穴位进行配伍。常用以下几种。

(一)原合配穴

一般为阴经的原穴配伍阳经的合穴。合穴可以调节气机,使阳经的气机通畅以促进阴经所联系的五脏,将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转输出去,从而提升五脏化生精微的能力。常用于五脏机能下降(正气虚),同时兼有病理积滞(邪气瘀滞)的病症。比较典型的是脾胃病症,患者脾气不足,同时存在舌苔厚腻、食欲不振等饮食积滞的现象。临床常用配穴如太白、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

(二)原络配穴

一般为阴经的原穴配合阳经的络穴,也可用阳经的原穴配合阴经的络穴。原络配穴主要用于治疗五脏六腑虚损不足的病症。

如:脾虚湿盛,湿浊入络,选太白补益脾气;提升化湿能力,则配合阳明经络穴丰隆,以化痰通络。或者阳经出现虚弱或寒证症候,取其相表里的阴经,调动五脏的原气转输到相表里的阳经,补充其阳气之不足。临床常用配穴如:合谷、列缺,阳池、内关,太渊、偏历,太白、丰隆,太溪、飞扬,神门、支正等。

(三)合井配穴

一般为阴经合穴配伍阳经井穴。当阴阳经同病、虚实并存的时候,常在选用阴经合穴调理气机的同时,配合阳经的井穴放血。如:患者有咳嗽、气短,但又有实证咽痛、黄痰,则选太渊配尺泽,配合商阳放血。

表里经配穴法在临床运用较灵活,有阳病取阴、阴病取阳、阴阳经并取等多种变化,适用于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等复杂病变。

三、同名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是指选用手足同名经的腧穴进行配伍。同名经的穴位配合应用具有很强的协同增效作用,临床常用的对穴很多都是同名经配穴。

(一)原穴与原穴配伍

原穴是各经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对于人体的原气有重要的补益和调节作用。同名经原穴相配,加强了同名经气化的功能,使所联系脏腑的原气得到提升和补益。通常在本脏气虚、阳虚、劳损,尤其是经络诊察在原穴发现异常的情况下应用。原穴配伍临床使用较多,如太渊、太白,神门、太溪,大陵、太冲,腕骨、京骨,阳池、丘墟。

(二)络穴与络穴配伍

络穴是络脉在经脉上分出的地方,经气由此进入本经细小络脉或走向表里经。同名经的络穴相配,用于病机为络脉瘀阻的各种疾患。临床常用的有内关、蠡沟,通里、大钟,支正、飞扬。

(三)合穴与合穴配伍

合穴具有很强的调理本经所联系脏腑气机的作用。同名经合穴的配合使用非常广泛,如尺泽、阴陵泉,少海、阴谷,曲泽、曲泉,曲池、足三里等。

四、奇经八脉配穴法

元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对奇经八脉的功效有很好的概括:“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症;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奇经八脉主治的疾病,除了十二经、五脏六腑的疾病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疾病种类。如脑病,包括脑性痴呆、偏瘫、癔病、癫痫、神经官能症,常与督脉、阴跷、冲脉、任脉相关。又如脊髓病,包括神经脱髓鞘病、神经元疾病,常与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相关。

另有属于经络—脏腑综合性疾病,如某些精神性疾病、心脏官能症,与阴维脉密切相关;胃肠官能症与冲脉密切相关;生殖系统疾病与督、任、阴跷、冲脉密切相关;妇科病与任、冲、阴维、阴跷密切相关;免疫系统疾病,与督脉、冲脉、任脉密切相关。

(一)传统奇经八脉配穴

1、列缺、照海(任脉、阴跷脉)

功效:利肺气、宁神志、清虚热、滋阴利咽。

主治:以阴虚为主的咽、肺、胸膈部位病症。临床上主要治疗咽痛、咽喉不利、失音、咳嗽、胸满、小便不利等症。

穴性分析:

列缺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通于任脉,具有通行表里阴阳之气,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的作用。

《甲乙经》记载:主治热病先手臂瘛疭,唇口聚,鼻张目上,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二寸坚,胁满,悸。

《千金要方》记载:主治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小便热痛。

照海穴通阴跷,具有滋阴利咽,止痉的作用。《针灸大成》记载:痫病夜发灸阴跷。《通玄指要赋》记载:治四肢之懈惰。

列缺与照海相合,含金水相生之意,可滋养肺肾之阴,治疗以阴虚为主的咽、肺、胸膈等部位的疾患。

2、内关、公孙(阴维脉、冲脉)

功效:宽中消积、理气健脾。

主治:由于气结脾呆所引起的胸膈痞闷、停食不化、脾胃不运等症。

穴性分析: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阴维脉的交会穴,有清泄心包积热、理气镇痛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失志、心痛。《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翻胃、膈气、中满痞胀、癫痫、狂妄。《针灸学》记载:主治胸痛、胃痛、腹痛、膈肌痉挛、偏头痛、癫痫、癔病。

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有调理脾胃、升清降逆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主治不嗜食、腹中切痛、气上逆、喜呕、多饮胆虚、烦心多言。《循经考穴编》记载:主治水肿、痞积、胃脾疼痛。《针灸学》记载:主治胃痛、急慢性胃肠炎、呕吐。

内关、公孙为古代八脉交会穴中一组,主治范围极广。其主治可总结为,胸、脘、腹的有形之邪所致疼痛;无形之郁结出现的烦心、痞满。

3、外关、足临泣(阳维脉、带脉)

功效:清泻肝胆风热。

主治:由于肝胆相火冲逆、风火上攻引起的呕逆、头痛、目赤、鼻衄、齿痛、喉痹等症。

穴性分析:

外关为手少阴三焦经的络穴、阳维脉的交会穴。有解热疏风、清泻肝胆的作用。《针灸学》记载:主治高热、腮腺炎、耳聋、耳鸣、偏头痛、咽肿、便秘。

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的输(木)穴、带脉的交会穴。有疏泄肝胆、通调带脉的作用。《针灸学》记载:主治头晕、头痛、结膜炎、颈淋巴结核、颈胀、目痛。

临床用此对穴治疗风热头痛,肝胆火盛的目赤肿痛、目干涩、羞明、眩晕等。

文章来自御冰台

4、申脉、后溪(阳跷、督脉)

功效:通调督脉、清心安神。

主治:主要用于癫痫和脊髓病变引起的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如脊髓空洞症、癔病性瘫痪等。

穴性分析: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土穴、八脉交会穴之一;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阳跷脉所生。有通达阳跷、清心敛神的作用。

《针灸聚英》记载:主治风眩、腰痛。《针灸学》记载:主治头痛、腰痛、眩晕、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二)根据八脉交会穴理论临床发现总结出的新配穴

1、列缺、公孙(任脉、冲脉)

功效:宣发在表在上之热;化利在里在络之湿;通调冲任之浊。

主治:头面湿热眩晕,目赤肿胀,咽中不利;月经不调,经血色浊,经期身重疼痛,带黄浊等症。

2、列缺、后溪(任脉、督脉)

功效:宣散在上之阴,升聚在下之阳,使督脉之阳升、任脉之阴降。

主治:风寒结于上焦,症见耳鸣、项强、鼻塞、头目沉重等。气功出偏,任、督脉气失常,气机阻塞,症见头昏、胸膈满闷、腰肌胀痛、腑气不畅等。

3、内关、照海(阴维脉、阴跷脉)

功效:调理阴维,滋养阴跷。

主治:内脏(腑)功能失调(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神经性心脏病、心悸、呃逆、嗳气、梅核气、喉神经官能症等。

4、外关、申脉(阳维脉、阳跷脉)

功效:调理阳维,畅达阳跷。

主治: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如肌肉风湿痛、筋膜代谢障碍、癔病性肢体失调。

(三)其他与奇经八脉有关的穴位配伍

1、大椎、后溪

主治阳虚外感、汗腺功能异常。

2、大椎、身柱

主治呼吸系统免疫功能低下,如久咳不愈、体虚易感冒等。

3、大椎、足三里

主治体弱贫血。

4、关元、三阴交

主治内分泌功能低下、紊乱。

5、气海、照海

主治肠功能低下,便秘;遗尿、尿频、尿失禁。

6、至阳、内关

主治胸阳不足之胃痛、胸痛、胸闷等。

7、建里、足三里

主治单纯性吸收障碍。

8、后顶、后溪

主治颈椎筋脉失调。

如果觉得《艾灸 ||艾灸配穴不再难!》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