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唤醒长安 唤醒杜甫的诗意和尊严

唤醒长安 唤醒杜甫的诗意和尊严

时间:2020-10-30 14:57:09

相关推荐

唤醒长安 唤醒杜甫的诗意和尊严

首届原创IP大赛

作品展播进行中

作品编号:065 作者:王浩若

唤醒长安,

唤醒杜甫的诗意和尊严

埃文河(River Avon),是英格兰河流,全长约150多公里,流经莱斯特郡、北安普敦郡、沃里克郡、伍斯特郡和格洛斯特郡,因为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此河河畔的斯特拉特福,此河又名莎士比亚艾芬(Shakespeare;s Avon)。顺小镇的主街走,走不多远就到了埃文河。与狭窄的小镇不同,感觉河边是一片开阔的天地,灿烂的阳光下给人无限的遐思和美好的憧憬。

漫步跨过石墩桥,看着天鹅成群游弋于水上,感受着花草树木的萦绕,让人不由得放慢脚步,或者干脆独坐一旁,感受这个小镇,因为有了莎士比亚的埃文河,此时此刻,你可以忘掉烦恼,可以与世无争,傲然宁静地观世间百态,看人来人往。

莎士比亚的故居在小镇的亨利街北侧,是一座带阁楼的半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莎士比亚故居展览室里,16出版的莎士比亚文集、莎士比亚写给乡友的书信、绘画作品、剧本诗歌的手稿都静静地躺在那里,默默地诉说着一代文学巨匠的往事。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就诞生在这里。

参观故居时还可以与工作人员就莎士比亚作品进行一些交流。能够从遥远的中国专程到莎士比亚故居参观访问,是中国许多文学爱好者心仪已久的梦想。莎士比亚的作品至真至善至美,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思想状况,使人们从喜剧中得到的不仅是欢笑、还有深思,从悲剧中得到的不仅是悲哀、还有对未来的追求,对生活的渴望。

七十年代,我在陕西师大附中上学时,旷课就跑到大雁塔下的树林中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当时似懂非懂匪夷所思。但真正懂得莎士比亚,还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因为他的作品需要阅读多遍,加上人生的阅历才能读懂。

世界上很多作品不是都可以流传后世,只有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之后能够留下来的,为广大读者所钟爱的,才能真正称之为名着。

我由英格兰的埃文河想起了故乡长安的渭河,从莎士比亚的荣光想到了杜甫的凄凉,多数中国人通过电影电视图书了解了莎士比亚,但英国人不了解杜甫,不了解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成长和壮大的过程,也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苦难历程。

莎士比亚的作品至今在英国及世界各地广受欢迎。在评论界,莎翁被视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德国作家歌德说:“我读到他作品的第一页,就感到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天生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

法国作家雨果说,“莎士比亚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

闻一多先生说,杜甫是“我们4000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不论是莎士比亚还是杜甫,他们的思想和灵魂是可以沟通的,而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学,从这点来说,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才,他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整个人类历史。他不仅是属于英国的,也是属于整个世界的。作为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杜甫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不仅属于一个唐朝,而是属于整个中华历史。他不仅是属于长安,而是属于整个世界。我期盼莎士比亚和杜甫能够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唤醒长安,唤醒中国,唤醒杜甫的诗意和尊严。让世人记住莎士比亚的斯特拉特福,记住杜甫的杜曲镇、少陵原。让世人一起分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美景。

古时少陵塬畔,谲河之滨,到处都是潭泉喷涌、水波逐浪、溪河潺流、渠水激滟、清可鉴人。杜西村有水洞坊、楼坊两处天泉[冒眼] ,文脉昌盛,人杰地灵。这里还沉睡着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流淌着一种先贤文化,养育着一批勤劳朴实的村民。杜甫在《曲江三章五句》中表明生活居住在少陵原杜曲樊川:“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原”。

杜西村赵家大门道外的国槐,村人称汉槐,枝叶茂盛、直径达4米,树高11米,中空,树龄在1000年以上。古槐的路北即为帝王庙[杜佑的别墅庄园] 。传说:当年杜佑、杜甫、杜牧等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就在古槐树下饮酒赋诗……

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中就有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南宋理学家朱熹,其中将杜甫放在中国历史上能称为“伟大”的五个人之列;郭沫若曾盛赞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综观杜甫的诗作,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里是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更是杜甫一生魂牵梦萦之所在,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来到京城长安。他希望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但现实是残酷的。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他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唐玄宗,只是获得了极低的官职。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诗风发生了显着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而在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岁末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杜甫一生都没有忘记长安,他流寓西南,客居夔州时,写下千古传诵的《秋兴八首》,他一个人等高远望,“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是对长安不舍的眷恋;他“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他“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字字泣血句句含泪,感动着后世的千百万读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了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保护杜甫这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由我策划发起了杜甫文化小镇研讨会,邀请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杜曲村镇等学者专家社会贤达,共同探讨杜甫文化小镇的进程、再现一个钟灵毓秀,耕读传家杜甫文化小镇。

几年来,我和长安区原作协主席王渊平先生、企业家薛平先生、陕西省电视剧中心主任刘嘉军先生、《大家之家》网主编听雨先生、青年学者刘勇、刘铜瑞等人多次开展了杜甫历史文化遗存情况的了解,并站在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去审视与思考,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古都长安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杜甫的文化滋养。

对历史负责,让杜甫文化光芒再现,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职责。挖掘、保护、利用好杜甫历史文化遗存,并以此为契机提升长安影响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进而构建和拓展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增强古都长安这座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活力、魅力和实力,让城市的人文记忆温暖再现。

如果说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承载的是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依恋与渴望,那么,少陵原、樊川、杜曲的“老村、老井、老树”标记的不仅仅是一个杜甫的家族故事、一段生活的日子。而是一个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时代记忆 ,一曲为民泣血呼号的悲歌,一颗温润如玉的赤子之心。

长歌当哭,挥泪成珠。杜甫的诗歌就是考量社会良知的标尺,“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不仅对弱者的悲苦命运感同身受,充满恻隐仁爱、寄予深切同情,而且在现实批判中伤时忧国、关怀民生,为民请命。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是他们那个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人文主义文学集大成者,他是“时代的灵魂”,是"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每次读到这些诗句我都热泪盈眶,杜甫是人民的杜甫,是百姓的杜甫,是苍生的杜甫,他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定义着唐诗,更以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千百年来打动无数读者。相聚不易,作为长安人,我更加渴望充分挖掘杜陵文化、杜甫文化、唐诗文化的丰富内涵,弘扬诗歌文化,将杜甫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通过设置杜甫雕塑、打造杜甫诗歌文化墙、开辟“诗乡月明”文化小广场,举办杜甫诗词大会活动等活动为载体,进而建设杜甫文化小镇。我将尽我所力,愿同诸位同仁一起,奔走呼吁,为深入挖掘杜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扩大杜甫和唐诗文化的影响力,唤醒杜甫的诗意,呵护杜甫的尊严而不懈努力,是中国的诗词歌赋在新时代有新的传承和发展,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歌唱。

作者简介

王浩若,文化学者,杜甫文化小镇策划人,唐诗与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曾经务过农,在东海舰队服役,在电子研究所任工程师,在京北漂,在海外经商,现从事文化产业。

觉得本文不错,就为他打赏吧。你每打赏一次,就为新丝路文学基金捐款:1元。

振兴文学,从我做起!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后转账)

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首届原创IP大赛已截稿,目前作品展播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本着“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我们把已经展播过的作品进行汇总。请大家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如果觉得《唤醒长安 唤醒杜甫的诗意和尊严》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