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8岁女孩被妈妈圈养在家不上学:给孩子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

8岁女孩被妈妈圈养在家不上学:给孩子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

时间:2019-03-04 18:01:46

相关推荐

8岁女孩被妈妈圈养在家不上学:给孩子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

#我是小智老师,我爱记忆#

1.自以为是的爱往往是一种伤害

山东青岛有个小女孩,已经8岁了,却一直被妈妈圈养在家里。

几乎不出门,也不上学,连爷爷奶奶都不认识。

甚至都不叫爸爸了。

孩子的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她担心老师委屈孩子,害怕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

为了「保护」孩子,就让孩子整天待在家里,也不出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将孩子隔离在现实世界之外,这到底是爱还是害?

孩子的妈妈解释说:

「我不限制她的自由,她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我就是担心老师委屈了孩子。」

在妈妈看来,孩子虽然没有上学,但是该学的知识一点也没落下。

绘画画的好,字写得很棒,学习也挺好……

可是,孩子的成长仅仅需要书本知识吗?

网友们纷纷热议:理解妈妈的心情,不理解她的极端。

生活中这样极端的事情可能不太多,但是这种「无底线付出的爱」却并不少见。

·「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知不知道,我跟你爸为你付出了多少?」

·「我养你那么多年,你怎么能怎么不听话?」

以爱之名的圈养,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

自以为是的爱,往往会成为一种害

电影《童年的许诺》改编自法国着名作家罗曼·加里的自传体小说。

罗曼·加里的母亲,近乎疯狂偏执地激励着罗曼,要求他一定要实现她为他定的目标:大作家、军官、法国大使。

罗曼曾无数次想逃离母亲的控制,都以失败告终,最终选择了用一生回馈母亲的控制:

母亲的目标,就是他的目标。

母亲的荣耀,就是他的荣耀。

为此,他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画画、音乐,向着母亲的既定目标努力。

可在他实现了母亲给予的目标后,母亲去世了。

他的世界也崩溃了,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1980年12月2日,文学生涯璀璨夺目、美女环绕,过着国王般生活的罗曼吞枪自尽。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

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被父母过度控制的孩子,即使长大后成为成功人士,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些自以为对孩子的好,往往成为了孩子人生路上的坑。

2.育儿不是控儿

去年,《奇葩说》里有个辩题:

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同事们聊到这个话题时,纷纷附和:

「按啊,必须按啊」

「不按是傻子」

「自己吃过的亏,怎能让孩子再重复」

每个父母都想要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都不想让他们重复自己走过的弯路。

热议之时,却被新来的同事小萌给「降了温」:

「这些应该都是你们自己想要的吧,有没有问问孩子他自己想要什么呢?」

听到她的话,我们沉默了。

小萌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是按着父母既定的轨迹来走,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习到工作,甚至谈恋爱,父母无不干预。

她说自己不快乐,每一天都活在父母用爱编织的网里,回到家感觉连呼吸都要小心翼翼。

因为父母年岁越大,发现自己越承载不起他们的爱。

小萌问我们:「你们到底是育儿呢,还是控儿?」

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包宝宝》里,包妈妈对包宝宝进行着细致入微的照顾。

但到后来,为了不让孩子离开,包妈妈一口吞下孩子的下意识行动,却让我们意识到:

很多时候,控制孩子是我们内心潜意识的本能。

育儿是为了孩子,而控儿是为了自己。

一粥一饭中蕴含的深情,到后来不经意就会演变成以爱为名的控制。

3.以爱为名的控制,往往双输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和女儿乔英子的关系,让人深思。

宋倩在离婚后,为了英子的学业,辞掉老师的安稳工作,给其他学生补课,起早贪黑事无巨细地照料英子:

为了让女儿不被打扰,给她装了隔音墙;

为女儿研究分数,做高三日程表;

为女儿买护眼仪、安排看她爱看的电影;

为帮女儿迎接考试,给她准备练手的试卷.....

可以说,为了女儿,宋倩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经历。

但女儿不但不领情,反而更叛逆:

对辛苦操劳的妈妈又怕又烦;

和偶尔过来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亲近;

逃课跑到爸爸家,还把妈妈炖的燕窝送给爸爸的女朋友喝。

有人说,在宋倩身上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

对孩子付出得最多,管制得最严,却让孩子更加反感和抵触。

英子哭着反问妈妈:「你想过我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吗?」

宋倩也哭着反问孩子:「你以为就你压力大?妈妈的压力也很大啊。」

将自己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捆绑在一起,强迫孩子与自己共生的父母,牺牲自我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反而无形中给他们套上了爱的枷锁。

自己不快乐,孩子也不会快乐。

4.足够好的父母,是让孩子更强大

罗振宇曾说:

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的、死得迟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经验和技巧都不足以让他应付未来社会。

好的父母不是帮孩子扫除所有的困难和障碍,而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积蓄自己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在世界的风雨来临之际,能坦然面对,独立解决。

与其隔绝危险,不如让他正确面对

去年,四川乐山一名小男孩走红网络,刚满三岁的孩子就会一个人出门买菜挑菜做饭,甚至还会种植盆栽,做起事来头头是道、毫不含糊。

原来,在孩子一岁多时,妈妈就开始教他使用塑料刀,后来又用了波浪刀,能切动又不容易伤到手,做菜的锅也很轻孩子能拿得动。

不仅如此,那些必备的行为习惯,例如过马路走斑马线、必须看红绿灯……

妈妈言传身教,在环境里一点点地渗透,孩子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这个世界危险无处不在,与其阻止不如告诉他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面对。

这才是妈妈给予孩子最正确的保护。

适时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球球第一次跟我坐飞机时非常兴奋,一进入机场大门四处跑动。

我拖着两个行李,看她那样实在有点头疼。

灵机一动,我让她帮我排队、拿证件、换登机牌,再教她寻找登机口。

这件事,宛如给她开了一扇新世界的门,她认认真真地排队、拿证件,取登机牌。

再对着数字一个一个看过去,找到登机口的那瞬间,喜悦之情不亚于得到一件盼望已久的礼物。

如今,每次外出坐车坐飞机,她总是一马当先地走在前面,换登机牌、行李寄存,几乎都能一个人搞定。

每逢这时候,那些带孩子的父母都会投来羡慕的眼神,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他们不会也不懂,但如果给予他们机会,就会发现:

孩子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大大的潜能,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能量。

我们每一次的放手,都是孩子独立面对世界的机遇,他们在与环境的磨合中,渐渐成长为独立的姿态。

教会孩子独立思考,让他们有独自面对世界的底气

《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的儿子马飞学习成绩倒数第一,自尊自信严重降低,说自己「比最笨还笨、只能卖煎饼」。

马皓文没有责骂与施压,而是带着孩子去不同的地方,寻找不同的感受,他告诉孩子:

「你的脑子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甚至在床头上也贴着「一直想」这几个字。

所以,当马飞被洪水困在屋子里时,在马皓文提醒他「想一想」时,他就用门板和床单做了一个木筏,让自己从被洪水围困的屋子里逃了出来。

美国着名作家、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说:

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孩子一旦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有了独自面对世界的底气。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

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为人父母,是一场关于爱和分离的修行。

适时松开我们的手,放心地让他们自己走,孩子可以成长得更好。

--- End ---

延伸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我凭什么能考上北大,因为我敢“拼”能“忍”!(北大文科学霸整理的高考复习干货)

☞“妈妈,我同学说你好土”,这个妈妈的做法值得点赞

☞老师提醒:这样帮孩子检查作业,孩子的成绩一次比一次高!

如果觉得《8岁女孩被妈妈圈养在家不上学:给孩子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