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民国时期 电影本事的衍生文体

民国时期 电影本事的衍生文体

时间:2018-09-18 17:20:19

相关推荐

民国时期 电影本事的衍生文体

文丨胖仔研究社

编辑丨胖仔研究社

前言

民国时期的电影艺术,虽然与电影相关的文学创作也曾有过不短的历史,但从整体上看,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却是不大的

但在电影艺术方面,却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其中就有一种文体,在民国时期的电影创作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种文体就是电影本事,这种文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与成熟而进入繁荣时期。

这种文体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需要,它为电影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和叙述方式,并且使电影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文体特征

本事与画外音

本事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指的是“叙述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民国时期,画外音是指电影中的旁白,画外音与本事在电影中经常同时存在

当时,画外音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表现故事情节,帮助观众理解故事的声音;另一种则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产生的解说。民国时期画外音的发展主要受到三个因素影响;

第一,电影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得它逐渐地被大众所了解。中国电影开始于1905年,当时由张石川发明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定军山》是由两个演员用一架机器连续表演了三段故事情节。影片以新颖的手法将戏剧中常见的“唱、念、做、打”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新奇、活泼、优美的音乐效果。但是对于电影来说,由于当时观众的水平和欣赏习惯都还很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无声电影”。

第二,随着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它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欣赏电影这一活动中来,而且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学者加入其中。

这些文人学者在观看电影时除了欣赏画面之外,还会欣赏一些声音效果,而这些声音效果都是电影演员们通过一种“画外音”来表现出来的。因此他们开始用文字来记录下这些声音效果。

第三,随着社会各界对于电影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当时一些学者和艺术家们对电影艺术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他们开始意识到声音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例如《良友》月刊上有一篇题为《电影画外音》的文章:

画外音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因为它并不是在影片中出现而作为背景出现在银幕上的人物讲话或对话,而是在影片中以旁白或对白(有时也是独白)的形式出现,用来交代影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交代故事发展及推动情节发展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画外音对于观众欣赏和理解电影艺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夏衍就曾指出:“中国人看外国影片,都是用眼睛看电影画面之外所发生的事。

可是中国人不了解外国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心理、性格、生活情况等思想内容……所以我们就要从片外声音上去找答案。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画外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不过在民国时期画外音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它也仍然是在早期电影艺术还不是特别成熟时使用过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画外音还远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民国时期剧本

民国时期电影的本事,最早可追溯到19代的《摩登画报》,其中刊登了一则法国人拍摄的《我是你爸爸》,剧情是:一对法国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海滩度假,他们在沙滩上晒日光浴。

“爸爸”则坐在沙滩上,脚翘到膝盖上,看着他的孩子们嬉戏。这则《我是你爸爸》的影片,与现在电影中所描述的内容不同,它是一部纪录片,画面里出现了一对法国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沙滩上晒太阳、聊天、嬉戏。

法国夫妇坐在沙滩上的情景,与《摩登画报》中所描写的场景大同小异,后来又出现了《上海小姐》《摩登女郎》等影片,它们虽然都是以外国新闻为题材的故事片,但里面有很多细节与电影本事相同。在电影中出现了中国妇女外出打工的情景;

中国妇女所从事的工作也与电影本事相同;同时出现了很多外国妇女在海滩上晒太阳、聊天、嬉戏等场景,中国妇女外出打工则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包含着多种艺术元素: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等。电影艺术所包含的艺术元素非常多。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但需要编导、导演、演员等多种人才能够完成一部电影作品。

《摩登画报》中所刊登的法国夫妇带着孩子在沙滩上晒太阳、聊天、嬉戏等场景是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电影中的本事,民国时期是我国电影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当时不仅出现了各种规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各异的电影公司,而且还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导演和编剧。

1905年到19之间,我国出现了五大电影公司——太平洋影业公司、中华影业公司和联华影业公司,其中前四家电影公司都是由上海人投资建立并经营的;从19到1926年之间,我国还出现了一批著名导演和编剧。

中国最早拍摄故事片的是1905年成立于上海青浦县南桥镇新桥村西浜村影片公司,19开始摄制故事片。19,香港影片商向达明一派提出租片协议

193月16日由大明星电影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1927年1月6日改名为明星影业公司,此后又陆续拍摄了《新女性》《摩登红楼梦》《海上花列传》《新儿女英雄传》等影片。

19以后我国电影开始出现了由中国人自己投资拍摄、中国人自己拍摄发行、中国人自己编剧和导演、中国人自己主演的影片。这段时期虽然电影数量不多,但其质量却非常高。

画外音与影评的历史渊源

与电影本事同时代的画外音和影评,是文学创作与电影创作之间的桥梁,两者都是以电影为媒介进行的,都是以电影文本为载体进行的文学创作活动。这两种文体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历史渊源。

画外音最早见于民国时期张石川、吴组缃、李广田、王独清四位作家的小说《故都的秋》。1928年,上海《民国日报》连载了一篇题为《张石川先生与吴组缃先生谈电影》的文章,对四位作家关于电影问题进行了讨论。

这篇文章是由四位作家在“影戏研究会”上进行讨论而撰写成的,其中就涉及到了关于电影与文学关系问题。

王独清在文章中说:“凡一切文艺作品,其内容和形式都不能离开其所描写的对象,电影也不例外,所以我想从文学方面去说明。

至于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我想先从一个名词开始。我在《中国新文艺史料丛刊》第一辑中曾提到过一个名词‘画外音’,即由影片中引出一段解说文字,而作为电影文本之外的一个声音或一种艺术形式。这是最早引用画外音一词来说明电影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文字。”

张石川在《故都的秋》中写到:“关于电影与文学之间关系,我想从电影本身去说明。电影是一种艺术,它也有自己的文学形式。

虽然它也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语言体系和语法结构,但从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说,却又不能脱离其内容和形式而存在。因此我想用‘画外音’这三个字来表示它与文学之间关系。”

李广田在《故都的秋》中写到:“由电影引出一段解说文字……这就是画外音。所谓画外音,即影片中由旁白引出的声音或语言形式。当然并不是所有影片都有这种形式,也不是所有旁白都有画外音。”

吴组缃在《中国新文学史料丛刊》中写到:“如果要想说清楚电影与文学之间关系的话,我认为还是从一开始就用画外音这种形式来写为好。因为这是电影自身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王独清在《中国新文学史料丛刊》中也提到:“关于电影与文学之间关系问题,在我们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早就有过争论。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在电影创作之前或之后,作家们都要写些什么作品;二是作家们都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讨论这些问题是我们讨论中国新文学问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此以前或以后都没有过讨论电影与文学之间关系问题的文字记载或著作出现。”

《故都的秋》中写到:“中国电影真正出现是在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九日起才出现的,那时候我们开始看电影了。可是从那时起,中国电影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过什么创作,或者说作品出来后还没有经过什么作家来写它、评论它或评论它之后又没有了。”

张石川在《故都的秋》中写到:“对于中国新文学来说,所谓‘画外音’这种形式是最早出现的。这是一种由电影而产生出的文字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电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总结

民国时期,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已经从单纯的媒介转换为媒介与文学的结合,电影本事在创作方法上,综合了戏剧与小说的特点,既有传统文学的笔法,又有现代电影的表达,不仅让电影语言更具文学性,也使电影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本事创作方法和文学技巧上的融合,体现出民国时期中国电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色,也体现了当时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多元发展。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体理论体系的“本事”创作作品,《电影艺术》不仅对当时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是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张石川与吴组缃谈电影》,载《中国新文学史料丛刊》第一辑。

2.《故都的秋》,载《北平晨报·电影副刊》第一期1929年10月3日。

3.《张石川先生与吴组缃先生谈电影》,载《民国日报·影戏研究会》第二期1929年10月4日。

如果觉得《民国时期 电影本事的衍生文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