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战乱隐居 却仍忧国忧民 一首《江亭》 尽显“诗圣”杜甫胸怀

战乱隐居 却仍忧国忧民 一首《江亭》 尽显“诗圣”杜甫胸怀

时间:2019-07-30 23:41:23

相关推荐

战乱隐居 却仍忧国忧民 一首《江亭》 尽显“诗圣”杜甫胸怀

身处刀光剑影的战乱之中的杜甫其实也曾过过一段较为平静安定的生活——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天,为了避免战乱带来的影响,他选择在成都建立自己的草堂。这段时期的他不像之前那样颠沛流离,隐居生活的安宁祥和萦绕在他身边。他也能够感受到在战乱之中自己觅得的一丝安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但是他仍然不会放下自己忧国忧民的情结。

杜甫终究不能像真正像投身田园的山水诗人一样全然不顾当时的时势,他心中有着无限的苦闷和愁绪。当时的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初安定的生活被战争搞得乱七八糟。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代伟大的“诗圣”如此胸怀天下,他始终无法抛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是十分令人敬仰的。尽管当时的他也只是处于一个相对平安的状态,但是他的境遇还是比较窘困的。如果没有严武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他也会像其他的那些流民一样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也给杜甫以精神压力与负担,这种生活终究是不能长久的,杜甫是知晓这一点的。事实上,仅仅过了几年之后,严武就去世了,他的生活也开始陷入困顿。

杜甫的愁绪是和当时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写照。可能有很多人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是没有国,哪来的家?因此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祖国的命运和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忧国忧民的杜甫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代表,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代表,是我们的爱国主义楷模。

下面这首诗歌《江亭》就是他在杜甫草堂时期的作品,我们一同来分析一下他的心境: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唐 杜甫 《江亭》

这首诗刚一开始“的首联两句“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隐逸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都是写隐居生活的悠闲和隐逸——晚春的季节,天气已经变暖,诗人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来到郊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吟诵着《野望》这首诗。开头比较平淡,让人容易接近。但是紧接着的三四两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就在深刻内涵上有所不同了。

仅从表面上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像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诗人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诗人的闲适心情完全没有两样。如果我们细致地思考的话,会发现:“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没有意义,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诗人为难。

接着第三联颈联“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诗人无关,引不起诗人心情的欣悦,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其实杜甫是很善于运用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的,就像那句著名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同时“寂寂春将晚”流露出了他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隐约中显示了万物欣欣向荣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最后第四联尾联“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则是说明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战火一直在燃烧着,广大人民仍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一联想到这种状况时,他不禁又陷入了忧国忧民的无限愁绪之中,尽管当时他正过着“坦腹江亭”的悠闲隐居生活。

从这首诗可见,杜甫是一位真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在自己的安逸生活中仍然不忘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充满关注。一份忧国忧民的愁绪,是如此厚重,如此深沉。

文|青舟(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如果觉得《战乱隐居 却仍忧国忧民 一首《江亭》 尽显“诗圣”杜甫胸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