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晚说话不走路 警惕宝宝发育迟缓

晚说话不走路 警惕宝宝发育迟缓

时间:2020-02-15 20:02:20

相关推荐

晚说话不走路 警惕宝宝发育迟缓

鼻炎会使氧气吸入受阻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缺氧,从而出现注意力减退、智力下降。鼻炎引起的鼻塞致使呼吸不顺畅,晚上张口呼吸、睡眠深度不够、觉醒后易疲劳。每年五月,都是很多学子备战

1大考临近 孩子耳鼻喉不能出问题

鼻炎会使氧气吸入受阻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缺氧,从而出现注意力减退、智力下降。鼻炎引起的鼻塞致使呼吸不顺畅,晚上张口呼吸、睡眠深度不够、觉醒后易疲劳。

每年五月,都是很多学子备战各种考试的冲刺阶段。任何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都会成为家长关注的问题。很多家长往往关注着是否有噪音,营养是否能跟上,复习方法是否正确等因素。家长们关心了这些常见因素,但对一些健康问题引起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却没有关注。比如一些常见的耳鼻喉疾病,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绩。

鼻塞流涕会让大脑缺氧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小年龄的孩子们就出现记忆力减退这种情况呢?其实引起记忆力减退的情况有很多,但是这种情况在身体健康的孩子身上突发,一般是因大脑缺氧造成的。人体长期处在缺氧的状态,使人乏力,昏昏欲睡,从而会影响记忆力。其中,鼻炎作为最困扰青少年儿童呼吸的疾病之一,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患有鼻炎经常鼻塞、流涕、头痛,使氧气吸入受阻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缺氧,从而出现注意力减退、智力下降等情况,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呼吸不畅让睡眠深度不够

家长们在面对孩子上课瞌睡问题,第一反应都是气愤不已,认为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才会瞌睡连连。气愤之余便是变相打压孩子,增加孩子压力的同时也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些上课打瞌睡的孩子,其实并非他们有意而为之。因为一些孩子患有鼻炎,这是引起睡眠不足的一大原因。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鼻炎引起的鼻塞致使呼吸不顺畅,晚上张口呼吸、睡眠深度不够、觉醒后易疲劳,鼻炎如拖延治疗,还容易引发鼻息肉、鼻窦炎、鼻甲肥大等并发症,可能引发小儿鼾症,影响孩子的睡眠问题,夜晚睡不好,白天便瞌睡不断。

常犯鼻炎注意力不能集中

一提到注意力不集中,大部分家长都会表示对此问题感到无奈。很多家长认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是小儿多动症的症状之一,不少5—14岁的孩子伴有此种症状,常被以小儿多动症带去医院治疗,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家长束手无策时,鼻腔是整个呼吸道的重要防护口,极易受到细菌、病菌的侵犯,青少年时期,鼻粘膜十分脆弱,造成抵抗力和对外界适应力较差,如遇感冒不及时治疗,更易引发鼻炎、鼻窦炎、鼾症,继而导致鼻塞、头痛、大脑缺氧、睡眠质量下降、呼吸不畅等。造成孩子情绪低落、自卑,从而影响对学习的兴趣,更大程度地影响注意力,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2晚说话不走路 警惕宝宝发育迟缓

许多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所以在育儿中,当宝宝出现一些异于其他宝宝的行为时,总会引起父母的担忧。事实上,父母的这些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宝宝的反常行为反映的就是其身体或心理出现了状况。尤其在现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虽然宝宝的身体肌能显示其很健康,但父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武警广东总队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介入田喜光主任提醒,如果宝宝出现了晚说话、不走路等异于同龄孩子的情况,那就预示着你的孩子也许出现了发育迟缓的症状。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介入田喜光主任介绍,孩子的发育迟缓轻则拖延孩子的正常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重则引发孩子智力下降、肢体残障,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

田主任解释说,发育缓慢主要是由于大脑中控制语言或行为的中枢神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而造成的,这种损伤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禁用药物、受到有毒物质或辐射的侵害而导致宝宝从胚胎时期就受到影响;也有可能是孕妇在分娩过程中遇到难产或剖宫产处理不当而引起婴儿短暂窒息,引发缺氧性脑病。例如脑积水引起的神经压迫程度的轻重,就会影响孩子说话或行动的迟缓或丧失。

田主任建议,如果确定孩子是因为脑积水而引起的发育迟缓,则要视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要实施脑积水分流手术来进行治疗。如果从生理性上无法查出孩子发育迟缓的原因,那就要到专业的机构对孩子的智商做一个评估,同时要保持观察并帮孩子做一些康复训练,输高压氧等方式进行改善。对于发育迟缓的孩子,长期坚持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田主任最后还呼吁,预防宝宝发育迟缓要从源头抓起。准备怀孕的夫妻要保障各自的身体和行为健康,怀孕后要定期做详细的产检,有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才不会酿成孩子出生后的悲剧。

警惕!0-2岁宝宝发育迟缓迹象

宝宝智力发育迟缓的12种表现

什么原因造成宝宝发育超标或迟缓?

3梳理暑期心理问题 手机玩得智力下降,什么情况

手机玩得智力下降,什么情况

记者梳理暑期心理门诊十大问题,有个热词叫“数码痴呆”

[email protected]��吐槽:昨天悲哀的花线(发现)我只记得旧家的电话了,原先记得一堆人的!现在只记得奶奶家、单位的电话。Demo 5054801又是谁家电话,完全对不上号!数码痴呆症了吗?

@小盒子爱大海:我连妈妈的手机号码都记不住了,要是手机丢了,我就相当于人间蒸发吧。

玩手机、iPad真的能让智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吗?记者昨日向杭州心理临床医生求证,答案是“的确可能”。因为手机和电脑部分替代了人的记忆功能,这未必是好事,记忆力长期得不到锻炼,退化可能造成人的“数码痴呆症”。

在杭州七院的学生心理门诊,一位初二学生的妈妈求医生给孩子住院治疗,“因为在家里就是玩iPad,管也管不住。”妈妈非常揪心,小男生却神情迷惘。妈妈说:“儿子来医院前,已连续36小时玩iPad了。”

疯玩iPad游戏

导致孩子记忆力下降

杭州七院的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告诉记者,进入暑期后,家长带着孩子来心理门诊的很多。其中一位初二学生叫小夏(化名),特别引人注目。他脸色苍白,对医生的问话眼神游离,只能点头回应。陪伴他就诊的妈妈直接跟周医生说,希望孩子住院一段时间,家里管不了了。

妈妈说,儿子性格比较内向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迷上游戏,放假以后,iPad游戏玩疯了。“他的房间,门窗都反锁,窗帘也不拉开,说阳光影响iPad屏幕。没日没夜地玩,连续玩了一天半,36小时。给他的吃的,只让放在门口地上,不洗澡、不洗脸、不理发。我出差回家后,发现孩子神情恍惚,说话也有点搭不上,感觉精神出问题了。”周国岭说,小夏已出现了网瘾的症状,依靠家长管是不行了,虽然还不需要住院,但需要门诊多次就诊,才能根本解决。否则会引起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影响学习甚至脑的生长发育。

手机知晓我的一切

我却得了“数码痴呆症”

为什么老年人才出现的记忆力下降,会在像小夏这样青少年身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有多普遍?最近国内某市做过一项抽样调查。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睡觉时会将手机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73%的每天靠手机闹铃起床;91%爱用手机看时间。这种情况,被归为一个网络热词叫“数码痴呆症”。有超过60%的年轻人由于常玩智能手机出现记忆力下降、爱忘事、丢三落四等情况。出现长时间的手机依赖,造成人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类似于早期痴呆症的迹象,如常常忘记一些电话号码、熟人亲友的人名等等。

这是什么原理?记者请教了浙江大学心理系专家陈树林博士。

原来,人对于事物的记忆,包括编码、存储、复述、提取四步骤,如果长时间依赖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将改变脑功能,对于编码这一阶段造成干扰,从而影响后几个环节。也就是说,大脑也会用进废退,闲置不用,也会落伍。

如何避免过度使用

专家建议——

1、区分工作和生活,工作之外尽量少用数码产品,适当休息,与人交流,享受大自然。

2、手机尽量不要拿在手上,而是放在包里,减少使用次数。

3、尽量培养手写、亲自计算等习惯。

相关阅读:

手机控小心“数码痴呆症”

手机吸引力超过美食

○记忆力下降

○爱忘事

○丢三落四

亲,你有智能手机吗?你是个“手机控”吗?如果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Yes”,那你可就要小心“数码痴呆症”的侵入了。

近日,某市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年轻人由于常玩智能手机出现记忆力下降、爱忘事、丢三落四等情况。一时间,“数码痴呆症”成为网络热词,网友纷纷跟帖转载,反思自己的智能手机使用太过频繁。

危机已重重

所谓“数码痴呆症”,是指由于使用智能手机而造成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类似于早期痴呆症的迹象,如常常忘记一些电话号码、熟人亲友的人名等等。这个新名词最早于出现在韩国,随后在世界各地都引起关注。

目前在我国,智能手机已成为一种潮流,甚至跨入“必需品”的行列。截至12月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3.8亿人。3月,根据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6%,已经超越美国和英国排在第二位,而且只比位列第一的韩国低1个百分点。

智能手机成为人们娱乐、社交和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很多人机不离手,被称为“低头族”。“‘低头族’过度使用数码产品,会损害大脑将信息转为长期记忆的功能。”韩国心理学家金大真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指出。

病症之由来

那么依赖智能手机为什么会可能引发“数码痴呆症”呢?有关专家表示,首先是由于左右脑的不平衡使用,其次是因为人脑记忆的部分环节和运转效率受到损害。

神经外科教授金荣辅解释,人的左右脑各有侧重,左脑主要负责语言、推理和逻辑,而右脑则以处理想象力、注意力和情感为主。

“过多使用智能手机,则会破坏脑部发展的平衡,出现左脑使用过度,而右脑利用率太低的情况。这不仅会削弱记忆力和集中力的广度,最终造成情感自控能力下降以及认知损害,而且可能导致右脑退化,其中有1/4的可能性会演变为早老性痴呆症。”韩国脑部平衡中心医师边基源说。脑部平衡中心是近年来快速在韩国兴起的行业,专门帮助由于过度使用计算机、手机而产生认知问题的患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则从人脑记忆过程的角度对此作了补充:“人对于事物的记忆包括摄取、储存和提取三步骤,如果长时间依赖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将改变脑功能,对于‘摄取’这一阶段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后两个环节。”

至于记忆的效率问题,大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肖劲松表示,智能手机由于信息搜索的便捷性容易让人变得懒于思考、学习,长此以往,负责记忆的大脑区域就会变得越来越懒,记忆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和激活,自然会下降,严重者可能连自己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出现“数码痴呆症”。

少年最堪忧

不同于痴呆症常发生在老年人群体,“数码痴呆症”呈现低龄化的特征。当下,患有记忆障碍的青少年明显增加,有中学生记不住家门门禁密码,要查看手机才能进门。而由于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所受危害也远远超过成年人。

1999年出生的小冉,在北京工艺美院附中上初二,却早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从最初的诺基亚到现在的iphone5,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趋增多、设计的愈发时尚,她也慢慢对它产生了依赖,无论是在课堂间隙,还是乘坐公交,都抓紧一切时间玩手机。

“手机非常的方便,可以帮我做很多事情”小冉说,“比如,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作业,我直接用手机照下来,或者把老师讲的录下来,节省了抄写的时间,又能保证笔记的完整。”

但是小冉的妈妈却对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忧:“孩子不仅在学习上比以前吃力很多,而且在生活中也变得丢三落四、马马虎虎。很多时候,跟她讲了多少次的东西,她说着‘知道了’,结果一转身就忘。”

其实,类似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小冉身上,据的数据显示,在10至19岁青少年中,18.4%的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7小时,与往年相比上升了7个百分点,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数码痴呆症”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

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金锋强调:“青少年时期恰恰是脑部发育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将严重影响他们脑部的发育,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和学校要对此负起责任、加强关注。”

事实上,关于“数码痴呆症”的长期影响,相关的医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同时,金锋表示,在科技影响呈现全方位特征的当代,彻底远离科技并不现实。所以,适度使用的原则是避免出现严重后果的关键。

链接

防治“数码痴呆症”

1、严格区分工作和生活,工作之外尽量少用数码产品,适当休息,与人交流,享受大自然。

2、努力记忆重要的电话号码、人名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

3、培养尽量手写、亲自计算等习惯。

4、适当服用维生素B,尤其是B6、B9、B12,能有效减少脑细胞死亡量。

延伸阅读:

青少年“手机控”成社会问题 亟待引导教育

青少年“手机成瘾”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问题,更是不少家庭的烦恼。孩子拿着手机,不是电话短信就是游戏微信,而上网、文档写作、QQ网聊等功能在手机上的实现,让学生轻易成了“手机控”。不少青少年发掘了很多手机的“新鲜事”,并迅速流传开来,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家长却为之眉头紧锁。

现在不管校内校外,常见孩子拿着手机,不是电话短信就是游戏微信

目前拥有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多,年龄也逐渐偏小,连小学生都有不少是带手机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手机接拨电话、收发短信的功能他们都可忽略,最为吸引他们的是游戏。

微信、微博、唱吧、拍照、视频、电子书……被一些青少年称为“手机科技”。在他们眼里,手机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放学了,海口府城中学学生一涌而出,记者看到不少学生拿出手机边走边摆弄。

记者随机采访的10位家长中,有一半以上承认孩子有手机。但家长们表示,给孩子买手机是为了让他们和家里联系方便,但发展的结果常常让他们烦恼。高阿姨说,儿子睡觉前一定要摆弄一会儿手机。

针对学生们的“手机瘾”问题,海口市多所中小学校表示,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课是硬性规定,如发现将会采取没收加教育的方式处理。采访中,各校均表示有些住宿学校由于学生远离家庭,完全禁止学生带手机不现实,但都表示会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

海南中学一级心理教师、十佳班主任邓婷婷分析,青少年携带手机是接触信息科技,跟社会接轨的方式,无可厚非,但如果“成瘾”就是问题了。她认为这跟父母对孩子缺乏有效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她建议,要尝试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多运动多走动、接触自然,使他们从单一的手机专注中走出来,形成积极的固定的常态化的业余生活方式。

4近视手术后不可忽略的问题

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后,患者立刻便能获得比较清晰的视力了,但要视力稳固下来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护理、保护过程,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后不可忽略的几个问题:

重视用药 定期随访

一个完美的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不仅取决于医生高超的技术,还和术后规则的用药和随访分不开。准分子激光术后用药特别重要,应该遵照医生的指导使用,不可以因为自我感觉良好而随意停药或滥用,同时应定期到医院随访,否则会导致疗效下降等不良后果。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后通常要用药1~2个月,目的是为了促进术后的恢复和防止视力回退。另外,对于LASIK手术者,由于角膜瓣的存在,术后应避免外力碰撞术眼,以免导致角膜瓣移位。

高度近视仍需当心

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变长多伴有眼底的病变,尤其高度近视患者,表现为周边视网膜变薄,萎缩变性,一旦出现视网膜裂孔,就有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近视导致失明较常见的眼病,应引起近视患者重视。准分子激光手术虽然使视力恢复了正常,但它并不能改变近视对眼睛已经造成的改变,因此,对于术后视力恢复正常的患者,也应当心剧烈运动及强体力劳动带来的潜在危害。

依然需注意用眼卫生

虽然成年人的视力比较稳定,不容易进一步下降,但随着现代社会电脑的普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常时间近距离的工作仍然可导致近视进一步加深。因此,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后仍然要注意保护好眼睛。准分子激光手术后1~2月内,部分患者看近较吃力,此时应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不仅可避免眼部疲劳、酸痛等不适,而且有利于眼睛的恢复。对于视力已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仍然要注意用眼卫生,尤其长时间看电脑和伏案近距离工作者,用眼1小时后一定要休息片刻,可以做眼保健操放松眼球,或眺望远处,给眼睛以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用眼发生再次近视。

想做近视手术的患者,可以利用国庆长假安排手术时间,特别是上班族,这样可以避开每天上班的高密度用眼,能使手术后的眼睛得到更充分的休息。

5不怕染色馒头 教你6个窍门辨出问题主食

4月11日,上海华联等超市被曝多年销售“染色”馒头。

馒头、花卷、烙饼、发糕……这些通常在家“懒”得做的主食,老百姓更愿意从外面购买。而且,多吃粗粮、蔬菜有益健康,人们对玉米面、蔬菜味的主食更青睐。一项调查显示,56%的城市居民喜欢从超市购买主食。然而,4月11日,上海曝出的“染色馒头”风波,却让各大超市、卖场中的主食厨房遭遇了一场“诚信危机”。超市里的馒头也有安全隐患吗?超市里的主食厨房还有没有其他问题?本报特别连线营养、烹饪方面的专家,为大家做具体指导。

上海等地曝出“染色”馒头

4月11日晚,央视《消费主张》栏目记者曝光了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馒头生产过程:两袋50公斤的白面,一小碗儿玉米面,用一种叫做柠檬黄的着色剂将白面染成黄色,以甜蜜素代替白糖,加入防腐剂防止发霉……一系列工序后,一个个漂亮的淡黄色“玉米馒头”就这样出炉了。随后,“染色”馒头陆续进入上海华联、联华、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据了解,这样的馒头,每天要生产3万个。

商家不仅在原料上作假,还给出厂日期“做手脚”。央视记者暗访发现,工人会给过期或即将到期的馒头贴上新标签,明明是3月28日生产的馒头,标注的生产日期竟然全部是3月30日。工人表示,这是公司的规矩,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按照进超市的时间标注。经过几天观察,记者还发现,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些临近或过了保质期的馒头被运回公司,送到加工车间,再次回炉被加工成新的馒头。

事件被曝光后,该公司已被责令停产整顿,5名企业责任人也被刑事拘留。随后,北京、广州、杭州等地也开展了排查,结果发现,诸如此类的“黑心馒头”也出现在广州等地的多家超市中,广西南宁发现将过期馒头油炸后继续销售的现象,西安一些超市的杂粮馒头甚至集体“失踪”。

4月13、14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华联、物美、京客隆、美廉美等五家大型连锁超市的主食厨房,采访工作人员后得知,“染色”馒头事件让很多消费者对超市主食的安全有了顾虑,前来购买的人明显比以前少了。在北京朝阳区某京客隆超市,一位60多岁的邱大妈告诉记者:“平时我常去超市买主食,最近可不敢了,谁知道哪个馒头被染了色,还是自己做更放心。”但也有一些人表示:“相比街边的主食店,超市的还是相对安全些。”

${FDPageBreak}

超市主食四种隐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京城多家超市的主食厨房均为出租摊位制,采取“引厂进店”的形式。现如今,主食厨房的规模越来越大,几乎每家大型超市都有。一位主食厨房负责人透露,超市主食厨房销售红火,每天的营业额甚至能达到近1万元。可当人们越来越依赖它时,主食厨房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添加剂使用不规范。过去馒头、花卷自己蒸,黑点、硬点都没关系,现在换成在外面买,如果连两天的保质期都没有,怎么卖?所以,只要进入销售阶段,主食中加入食品添加剂是很自然的事。可问题是,添加剂的数量是否超标、品种是否合适很难控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通常食品添加剂用量都很小,在操作中,绝对不是用勺子、碗和手抓就能搞定的事情。而一些小企业、作坊管理水平比较低,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往往用量超标、混合不匀,或是使用不符合标准的添加剂品种。

第二,货源、进货途径存在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华联超市的主食厨房就是被京城某主食产品龙头企业所承包,仅该企业就有几百个营业点遍布各大超市卖场。国家高级烹调师、山东首席烹调技师张亮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企业规模大,对食物把关严格还可以,否则就很容易被小作坊钻了空子,使用质量差的米和面粉等。”

第三,烹调作料二次利用。据记者了解,为了降低成本,不少主食厨房的大料、辣椒、食用油等烹饪作料都会重复利用,有些没卖完的油炸麻花甚至会回锅继续出售。“其实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以前还出现过用炸鸡、烤鸭用的油做面点的事情。”范志红说。

第四,馒头生产标准缺失。“谁会去买粗粮馒头?是那些关注健康的人。其中很多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他们听了医生和营养师的忠告,决定多吃粗粮,于是把白面馒头换成玉米馒头。但他们买到健康了吗”范志红反问道。她表示,目前馒头、大饼、花卷等食品仍没有质量标准,有的甚至连包装都没有,即使有标签也可以随时换,也没有法律规定这些产品必须要检测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项目。

6个窍门挑主食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除了生产不规范,相关部门的监管松懈也是重要原因。几位专家呼吁,主食厨房的监管力度一定要加强,把好各个关卡,让老百姓吃上放心主食。那么,在生活中,几位专家是如何挑选主食的呢?

1.天然面食呈淡黄色。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晔指出,天然面粉中含微量胡萝卜素,越靠外层颜色越重,烹调之后,多少都会呈现一点黄色。但大多数消费者觉得,馒头应该是又白又大,这就给了商家投机取巧的机会——用添加剂给面食“美容”。

2.颜色均匀的紫米馒头,可能是染的。杂粮面食总是能看出细小颗粒。如果呈蓝紫色,通常是真的。范志红有一个辨别方法:紫米馒头的色素来自花青素,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买回家后,可以在馒头上加一滴醋,颜色变红就是真的。绿色面食的颜色来自叶绿素,加点醋后,颜色变成橄榄绿的是真的,如果不变色,就是染出来的。

3.口感细腻的粗粮有假。有些所谓的玉米馒头,可能是精白面粉添加黄色素做成的;全麦馒头可能是加上焦糖色素做成的;玉米香气可以用香精来伪造;全麦馒头也可以撒点麦麸来化妆……但是,粗粮的质地和口感是没法伪造的。如果粗粮细腻得像白面馒头一样,那可能是假冒产品。

4.好馒头捏一下会恢复原状,否则,可能加入了膨化剂或过多酵母。张亮指出,如果摸起来很松软,吃上去像面包,手一捏就剩一小团,最好不要购买。

5.油炸、带馅主食少买。很多主食厨房为了控制成本,通常是炸一天都不换油,油中有一种叫做“丙烯酰胺”的疑似致癌物,应该少吃,尤其是解毒能力弱的孩子。带馅食物也一样,里面的肉菜新鲜度无从考证。

6.与袋装主食相比,现场制作的安全性更高一些。另外,一般来说,好馒头放两三天就会变硬发霉。买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新鲜度,杂粮面食和不含油脂的面食最好买当天生产的。一两天内吃不完的话,不妨分成小包装,把口扎好,放在冷冻室中保存,可以存两周以上。

如果觉得《晚说话不走路 警惕宝宝发育迟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