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苏曼殊】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苏曼殊简介

时间:2019-09-07 21:39:59

相关推荐

【苏曼殊】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1884~19),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曼殊”是他出家后的法名。受当时文坛风气的影响,他曾用南国行人、三郎、苏文惠等四十多个别号和笔名。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原籍广东省香山县,祖父苏瑞文,名仁昌,经营进出口业而发家;父亲苏杰生是旅居日本的中国商人,曾任日本横滨英商万隆茶行买办。

在日本经商期间,他娶日本人河合叶子而生下苏曼殊。

苏杰生在广东老家还有妻妾黄氏和大陈氏。1886年,黄氏从老家来到横滨与苏杰生同住,由于苏家后代中男少女多,1889年苏曼殊就被黄氏领回广东老家。7岁开始入村塾读书。苏曼殊是混血儿,又是私生子,常受到族人的歧视,更受到大陈氏的虐待,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童年这种悲哀和孤独的生活,给他幼小的心灵烙下了创伤,形成了他的忧郁性格,这成为他一生不幸的重要因素。

1895年,苏杰生带着大陈氏到上海经商,苏曼殊仍在老家村塾读书,他生了一场大病,家人把他放在柴房中等死。后来,新会慧龙寺的赞初大师把他带到广州六榕寺出家,他因为偷吃五香鸽子肉犯戒被驱逐出来了。

1896年苏曼殊随姑母到上海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并跟从西班牙博士罗弼·庄湘学习中英文。1897年由于苏瑞文病死,苏杰生与大陈氏回到老家,苏曼殊独自留在上海。

1898年,苏曼殊听从父亲的建议,跟随表兄林紫垣来到横滨,在华侨办的大同学校读书,他努力学习功课,课余喜欢画画。在大同学校学习4年后,于1902年毕业。苏曼殊与苏维翰、张文渭等人到东京考学,原先准备投考高等师范学校,由于中国学生入该校必须有驻日公使馆的保证,而驻日公使馆又要中华会馆的保证,手续难办,苏曼殊改变主意,就到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一年。他是最早觉悟起来,反对清朝统治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这年冬天,他加盟于革命组织青年会,与不少革命志士来往,参加革命活动。1903年,苏曼殊又考进成城学校读书,4月国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沙俄拒绝从中国的东北撤兵,反而提出霸占东北的无理要求,把这作为撤兵的先决条件。这件事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留日学生也行动起来,组织拒俄义勇队,苏曼殊也积极参加。后来黄兴、陈天华等人成立了军国民教育会,苏曼殊也成为其中的一员。资助他上学的林紫垣知道了他从事革命活动的事情,强烈反对,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以断绝经济援助为手段,逼迫他回国。在这种情况下,苏曼殊不得不于9月初乘“博爱丸”号轮船回国。

苏曼殊不想回老家,他写下一封假遗书寄给林紫垣,称自己要投海自杀,让他告诉父亲,以便与家庭断绝往来。然后,他到苏州的吴中公学任教,也在唐家巷小学兼课。不久,又到上海任《国民日日报》的翻译,与陈独秀、章行严等人共事,“苏报案”发生后,革命浪潮再次掀起,苏曼殊的爱国之情也被激起。他在报上连续发表了《女杰郭耳缦》、《呜呼广东人》等有强烈战斗性的文章。受陈独秀之托,他开始翻译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但他并不忠实于原作,为了适应革命的需要,宣传排满活动,他在译稿中夹进很多自己的东西,全书共14回,他杜撰了7回,就形成了名为《惨世界》的这部资产阶级革命小说。但是,由于《惨世界》宣传革命,不久就被列为禁书,苏曼殊也被上海地方当局列入通缉名单。12月3日,《国民日日报》被查封,苏曼殊离开上海去长沙。到长沙后,他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创建了具有反清性质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同年冬天,他被派往广东与香港的兴中会联络,在香港由冯自由介绍,拜访陈少白、朱执信等人,住在中国日报社,因为误会受到了冷遇,这使他心情抑郁,想抛开尘世的烦恼,出家为僧。他到广东惠州的惠龙寺,落发为僧。几个月后,由于他受不了僧人生活的清苦,便乘师父外出之机,偷了已故的师兄遣凡(法名博经)的度牒,逃回香港,自称为“新会慧龙寺赞初长老弟子博经”,也自命“曼殊和尚”。

1904年苏曼殊回到香港后,又住在中国日报社。这时,由于不满保皇派活动的嚣张,苏曼殊想借枪刺杀此时在香港的康有为,被陈少白劝阻。3月13日,老家人见到了苏曼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苏杰生。此时苏杰生得了重病,希望苏曼殊回家见自己,但苏曼殊与他感情冷淡,就以无钱为由不回去。

随后苏曼殊去了上海,并开始游览南洋各个佛教圣地,游历了暹罗(泰国)、印度、锡兰等地,跟随乔悉磨长老学习梵文,然后经过安南回国。7月份,他到长沙,在实业学堂任教,又在明德学堂、经正学校教图画课。

1905年暑假,苏曼殊到上海、杭州等地,经常出入于歌舞酒场,放纵挥霍。入冬时,他到南京,任教于陆军小学堂;1906年又回到长沙,任教于明德学堂。同年夏,受刘师培邀请,任教于皖江中学堂。9月,他与陈独秀去日本,寻找母亲河合叶子,没遇见就回国。旅途之中,他开始翻译拜伦的诗,并写了《拜伦诗选序》,当时,中国人对拜伦还很陌生,苏曼殊是中国作家中首先翻译拜伦作品的人。

1907年,由于反清,苏曼殊受到上海镇守使的通缉。同年2月,他与刘师培夫妇到了日本,任《民报》编辑。除了为《民报》、《天义报》写稿外,他还翻译小说、绘画、著述等,翻译《梵文典》八卷,画有《秋思图》、《女娲像》。他的画淡淡数笔,却富有神韵,自成一家,对中国近代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编写的《文学因缘》一书,是中西诗歌互译的选集,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他还积极参与同盟会的革命活动,与章太炎、陈独秀、刘师培等人发起了以亚洲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为目的的亚洲和亲会。

1908年初,苏曼殊生病住在横滨医院,5月因为刘师培与章太炎发生矛盾,他从刘师培家中搬出。7至8月,他翻译的印度小说《娑罗海滨循迹集》发表。他翻译这部小说的目的是想用印度沦为殖民地的教训来唤醒人民,推翻清朝统治。8月他回到上海,后来又到南京的祗垣精舍讲课。1908年是他的诗作高产期,多达30多首,绝大部分是七言绝句,大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其诗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获得了“诗僧”的称号。

1909年,苏曼殊因病东渡日本疗养,同时在东京梵文学习班任翻译。

他见到了生母河合叶子。8月回国后,他到西湖,住在白云庵,绘有《山水横幅》、《西泠桥》等画。后因刘师培夫妇变节一事,苏曼殊匆忙回到上海。

期间,他写有《潮音自序》和《英文潮音自序》各一篇。11月,再次南游,到新加坡,遇到庄湘博士及其女儿雪鸿,雪鸿赠给他西式诗数册。辞别庄湘父女后,由朋友介绍,苏曼殊又到爪哇任教,长达两年时间。19初,《泰西群芳名义集》、《沙昆多逻》成书,《潮音》也于本年编成出版。苏曼殊还将诗集《燕子》译成英文,交给雪鸿带到马德里谋刊。

辛亥革命的爆发,使苏曼殊兴奋不已。他立即动身回国。194月到达上海,加入进步的文学团体南社,并担任《太平洋报》主笔,发表《南洋话》、《华洋义赈观》等文。5月《断鸿零雁记》在上海《太平洋报》上开始发表,这是他正式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清新独特,成功地表现出了爱情和残酷的社会以及宗教力量的冲突。同年12月他到安庆,任教于安徽高等学校,讲授英语,与郑桐荪、应溥泉等同事。

19,苏曼殊在上海、苏州、杭州、安庆之间奔波。当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倒袁,苏曼殊发表《释曼殊代十方法侣宣言》,历数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罪行,斥袁氏为独夫民贼。他在《生活日报》上发表《燕子龛随笔》和《燕影剧谈》,这些作品表现出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二次革命失败后,苏曼殊东渡日本养病。

19,苏曼殊担任了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的机关刊物《民国》的编辑。5月,在《民国》上发表小说《天涯红泪记》和《燕子龛随笔》(增订稿)。7月,写《双秤记序》。8月,《汉英三昧集》和《拜论诗选》出版。本年他还写成《东居杂诗》(19首),翻译了英国贝德利博士所著的《埃及古教考》,并成书《泰西群芳谱》和《粤英辞典》。

19,苏曼殊在章士钊主办的《甲寅》杂志上发表《绛纱记》、《焚剑记》两篇小说。《绛纱记》是他写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虽然小说的结构松散,但是却体现了人们对爱和死的态度和意义。《焚剑记》是一篇爱情小说,也充满了惊险的内容,它通过对几个妇女的不幸生活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的混乱和黑暗。此后,他为冯自由写了《三次革命军题辞》。192月前,《曼殊杂记》成书。5月,因为居正在山东起兵讨伐袁世凯,苏曼殊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高兴,就去青岛看望他,并与周南陔等人一起游玩崂山。不久到上海,住在孙中山的住宅中。10月到西湖,并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合影留念。11月至12月,《碎簪记》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开始撰写《人鬼记》,仍回到上海过年。

19初,苏曼殊去日本见义母,呆了一个多月,由于肠胃病发,回到上海医治。在病情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住进海宁医院。19春天,由于在海宁医院医治无效,他被转到广慈医院,但病情日益加重,于195月2日下午4时逝世,年仅34岁。汪精卫等人办理他的后事。

到1924年,孙中山赠千金,苏曼殊的朋友把他迁葬到杭州西湖孤山。

如果觉得《【苏曼殊】苏曼殊简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