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一代权臣魂归息县——息县严嵩墓

一代权臣魂归息县——息县严嵩墓

时间:2023-06-02 05:24:08

相关推荐

一代权臣魂归息县——息县严嵩墓

改革开放后,在盛世修志的风潮中,抢救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息县在普查登记历史文物、名人墓葬和碑记的大背景下,严嵩墓“浮出水面”。

一、在1982年的全国第一次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中,息县文化馆参加编修《息县文化志》的几位同志在历史文物馆藏中发现了一本1962年的《文物记录日记》。内容有“严嵩墓——城西南三里王岗(村)后边”;“严嵩墓志碑——现在何庄的群众家”的记录。

二、根据考查发现,1956年春,息县城关南大街居民张家义纠合其它4人星夜扒开位于城西南三里王岗后边的严嵩墓,墓室内存青石墓志铭刻两块,每块约50公分见方。一块为墓志铭内容,下注:“江西分宜子严世蕃”;一块为阴刻“严氏嵩公志铭”的篆书,内侧为严嵩家谱,为阴刻小楷。

三、家居息县的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顿席珍在接受调查时证实说:“1954年7月,有一天早饭后,我去郊外钓鱼,途经城西三里处的公路南侧一坟地时,看见有一古墓,墓向东南,墓前立一石碑,高一米左右,上书‘明故严嵩之墓’,左下方有‘奉祀男世蕃’五个字”。

四、据息县印刷厂王乃揆回忆说:“息县城西三里王岗路侧有一块白石(汉白玉)墓碑,高约一米余,上书“明故严嵩之墓”。1954年,息县公安局组织劳教人员将石碑运到管教工厂,将字迹磨去,作为印刷石版用,1957年移交县报社印刷厂”。

据此推断,严嵩死后葬在河南息县已无悬念。那么,严嵩作为一代权臣,为什么没有终老故乡,却客死在距分宜千里之外的息县呢?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明·嘉靖以来首辅传卷四载:“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寥寥数语,向后人勾勒出,明朝嘉靖皇帝的一代权臣严嵩死时的凄凉景象。遍查嘉靖以来的正史和野史传说,均无严嵩死后葬于何地的记载,严嵩墓也成为千古之谜。

捧着金碗要饭吃

根据历史记载,严嵩25岁考中进士即入朝为官,终于在他62岁时入阁为相,成为嘉靖王朝重权在握的宠臣长达,然而在他暮年的82岁和85岁时,连遭两次“处分”。第一次是在嘉靖41年(1562年),嘉靖皇帝根据御史邹应龙对严嵩父子的弹劾,“亟放归田,用清政本”的奏请内容,将年届82岁的严嵩革掉相位之职,让其归田回乡;第二次是嘉靖44年(1565年)严嵩因受其子(世蕃)罪所累,被削藉为民,并将其子严世蕃斩首,抄没全部家产。此时,他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

此时严嵩深知自己的命运操在别人手里,已是无力回天,稍有不慎,性命休矣!同时他更明白,当年重权在握,主政朝纲,得罪的人会少吗?严嵩当政二十年来,不同政见者以及凡是上疏参劾严嵩的基本上都没有好结果,此中以锦衣卫沈炼与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杨继盛最为惨烈,兵部侍郎曾铣、前任内阁首辅夏言等均在他为相时获死刑。此一时彼一时,以目前处境,严嵩可谓四处杀机,险象环生。

当查抄官军在严嵩家搜查出黄金三万二千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两及各种金银玉器等物时,严嵩已是命悬一念,任人宰割了。此时督办此案的江西巡按成守节查抄时却从众多金银器皿中踢出一只金碗,继而扔向严嵩说:“严大人,给你留碗饭吃吧!”好在成守节是奉旨办差,皇上并未让他诛杀严嵩,也是严嵩命不该绝,总算留下一条性命。成守节留下一只金碗,是奉旨成命,还是顺水人情,今天不得而知。但在息县却留下一个“严嵩捧着金碗沿途乞讨”的民间传说。

投奔息州养老

1565年,当严嵩得知儿子严世蕃被斩首,自己被削籍为民的“处分”时,他老泪纵横,无颜在家乡居住。可以想象而知,从一朝权臣堕落为平民,这种反差及由此产生的比如族人的轻视、仇家的唾骂等等。更为人担忧的是,不知哪一天皇上又来个第三次“处分”,那还有好果子吃吗?何况年已八十有五,与其每天在此惶恐中受辱,不如寻觅一个安静的去处,终老天年。

严嵩主政,他不可能没有提拔重用的亲朋好友或门生之类的人。严嵩想到了在息州的门生王时中,曾同朝为官,曾任工部大臣。息县当地人把在京做官的统称“天官”,这个人姓王,人们叫他王天官。他与族人商量,决定到息州投靠早于他还乡的门生王天官。

在族人的帮助下,严嵩携孙子严鸿从家乡的袁水入赣江,穿鄱阳,又逆水而上,到黄州下船,再雇一独轮车,从陆路的新洲、麻城,经大别山之关隘的小界岭,一路上风尘仆仆,历尽艰难,终于到达息州的王天官家。王天官不负恩师期望,将其安顿在家,让他那一颗不安的心终得宽慰。

寄食墓舍

谁知嘉靖驾崩,穆宗即位,一班朝臣对严嵩专权的怨恨一朝爆发,欲治死罪。然而,被命前往分宜缉拿严嵩的官兵却空手而归。朝中有人指出,严嵩与息州的王天官私交甚好,这个“老奸臣”一定在他那里。朝中即命总兵带一队官军,星夜策马赶到息州王天官家。

总兵说明来意后,王天官坦然回答道:“总兵大人来得正好,我正愁严大人无处安置,那你就把他带走吧”。王天官带领总兵到一墓前,钻进墓道,墓室里豆光闪烁,床上挺一老者,发须没面,形如枯槁。

老者闻声呼曰:“送饭的来啦”。其声如洪钟,倒把总兵吓了一跳,因为严嵩在朝中是出了名的大嗓门,故总兵一听便知,这真的是严嵩了。

总兵只好应道:“请严大人‘回朝’呐。”

“噢,终于盼到这一天了。”严嵩欲起,无奈动弹两下,怎么也起不来。

总兵见此情景,这严大人年老体弱,已入墓室,实乃活死人一个,路上车马一颠,必死无疑,如此进京,如何说得清楚,只好向王天官讨教。

王天官早已胸有成竹,给总兵写下: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

总兵别无他计,谅严嵩也难捱时日,便依王天官的急就奏章,上朝复命去了。

严嵩一路颠簸,赶到河南息州王天官家已是重病染身,王天官虽好生侍奉,未见好转,沉疴渐重,不久于人世。所以在得知皇上派人通缉严嵩时,便将严嵩从居室移至新挖的墓室,真乃煞费苦心了。

悬棺葬于息县

就在嘉靖皇帝驾崩后的翌年(穆宗元年)也就是1566年4月20日,明代权臣严嵩在弥留之际,突然坐起,满面红光,似有言语。王天官趋前询问,恩师有何吩咐?严嵩让人拿来笔墨,在那宣纸上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生死从人说是非”的遗言,后掷笔于地,撒手人寰,享年86岁。

明代史官王世贞之父王杼死于严嵩之手,心怀怨恨,把自己的情感带进历史。他在严嵩传上写下:“嵩窃政,人咸指目为奸臣”云云。把流言写进史书,而又以“奸”定论,只记严嵩死时情景而不记墓地,实是为难严氏后人,造成了明朝正史均无严嵩死于何地的记载。

严嵩死后,王天官为尽师生之谊,以其子严世蕃的名义,并遵循江西分宜的地方习俗,在其家乡王岗村为严嵩筑一大墓穴,墓壁设环与棺木的链条相扣接,将棺木吊在穴内空间,是为悬棺葬。王天官死后亦葬于此,两墓南北相距50米。《息县志(1985年版)》第395页载:“王天官墓,位于县城西南王岗庄菜地”。王墓在南为前,嵩墓在北为后,呈投师怀抱之状。师生之谊,可见一斑。

严嵩墓所在地的王岗村民,也就是王天官的后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又一代伴随着严嵩的灵魂,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但他们却不能与严氏的后人进行现实的沟通,造成了历史的遗憾。

如果觉得《一代权臣魂归息县——息县严嵩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