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秋意浓 诗意浓

秋意浓 诗意浓

时间:2019-02-27 20:10:46

相关推荐

秋意浓 诗意浓

秋意浓,诗意浓

【东方观点】

古体诗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汉语拼音】gutishi

【中文词条】古体诗

【作者】顾易生

知识分类:分类检索╱中国文学╱中国文学╱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诗╱古体诗

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禛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西方观点】

shih

【摘自】大英百科全书

【中文词条】诗

【外文词条】shih

知识分类:人文艺术>文学

亦作SHI。

中国诗歌中现存最古老的一种体裁。诗这个字的起源不详,但它是用来指从头到尾每句都是以同样字数写成的韵文。该体裁最早见于诗经(Shih ching)。诗经中,大部分是每句四字,每四句一节。约公元前1世纪开始出现五言一句的古诗(ancient-style poem;又称古体诗),每首诗的句子长短不一,习惯上称之为「五言古诗」或称「五古」。稍后,又有「七言古诗」或称「七古」。隔句用韵,可以自由换韵,亦可一韵到底。最早,古诗在声调上并无规定,后来沈约(Shen Yueh)才开始注重平仄,即每二句的声调必须平仄参差相对。到了唐朝(T'ang dynasty),对于近体诗定下了严格的规律。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字的谓之五律(或五言律诗),每句七字的谓之七律(或七言律诗)。第3、4、5、6 句是对句。其声调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每首诗必须用同一韵。又有所谓绝句,每首只有四句,五字一句的称为「五绝」(或五言绝句),七字一句的称为「七绝」(或七言绝句),其声调平仄亦有严格的规定。

《诗经》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汉语拼音】Shijing

【中文词条】《诗经》

【作者】汪贤度

知识分类:分类检索╱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史学〕╱〔先秦史籍史料〕╱《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 305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6篇“笙诗”﹐只存篇名)。《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来源与编集 关于《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有种种说法。据秦汉时期一些典籍的记载﹐《诗经》作品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周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称“行人”﹐ 他们四出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采诗的工作由于得到各诸侯国的协助﹐所达到的地域相当广阔﹐所以各地民歌得以集中起来。二是周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诗经》中的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一起来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诗经》曾经过孔子的删订。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删诗之说基本上不可信。《诗经》经多人长时期的收集整理﹐大约在公元前 6世纪中叶最后编定成书﹐这是在孔子出生之前﹐在《论语》中 ﹐孔子曾多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所看到的《诗》和现存《诗经》的篇目大体相同﹐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请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也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那时孔子年仅 8岁。至于《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话﹐这只是说明孔子整理校订过舛误的《诗经》乐曲。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仪礼》﹑《周礼》﹑《礼记》和《国语》里﹐也分别提到《诗》可以用钥﹑管﹑箫等乐器演奏﹔鲁国乐工也曾为季札演出过“风”﹑“雅”﹑“颂”各部分的诗。这些都说明《诗经》在古代与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只是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下歌词﹐就成为现在所见到的一部诗集。

关于《诗经》的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师》中说“大(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见《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 共 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 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 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之前。

《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尤其是从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横征暴敛﹐攻伐兼并﹐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经?国风》中的许多诗篇就反映了这一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人民的不满﹑怨愤和反抗情绪。如《魏风》中的《伐檀》﹐写一群伐木者边劳动边歌唱﹐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领主们作了愤怒斥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更痛斥那些剥削者为大老鼠。《国风》中还有不少作品﹐反映了繁重的劳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如《唐风?鸨羽》写没完没了的“王事”迫使人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赡养父母。《魏风?陟岵》写一行役者望乡思家﹐回忆起父母兄长的嘱咐﹐叫他自己当心﹐不要死在异乡﹐《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等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伴随着徭役﹑兵役的苛重﹐因而出现离人思妇之作﹐士兵们厌战思家﹐妻子们怀念征人。这一类作品有《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东山》等。《东山》写一士兵出征已久﹐役满还乡时心情。他想到家园可能已经荒废﹐心里感到悲哀﹐但是他仍执着地怀念家乡﹐深沉感人。

在《国风》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最富情采。有的表现热恋的欢乐﹐有的表现相思之苦﹐都显示了古代人民单纯开朗的性格和纯洁质朴的心灵。如《卫风?木瓜》﹑《郑风?萚兮》﹐表现了青年男女两无嫌猜﹑和谐欢乐的爱情﹔《郑风》中的《狡童》和《褰裳》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戏谑﹐显得幽默而风趣。另外如《邶风?静女》﹑《郑风?溱洧》﹑《郑风?风雨》﹑《王风?采葛》等﹐写爱情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变化﹐都十分真挚动人。而象《邶风?谷风》﹑ 《墉风?柏舟》﹑《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诸篇﹐或者反映了妇女被遗弃的悲惨命运﹐或者描写了她们敢于争取自由婚姻的斗争精神。其中的《氓》可称为代表作。诗中女主人公是一位弃妇﹐她诉说着自己当初如何钟情于一位男子“氓”﹐婚后又如何勤劳贤惠﹐而那个“氓”却不久就抛弃了她。诗中唱出了她的悔﹑她的恨和她的决绝。

劳动诗歌也是《国风》中重要的一类﹐象《周南?芣苜》﹐是妇女采集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诗篇以简单的语言﹐简单的韵律﹐唱出了劳动的欢乐情绪和热烈气氛。又如《魏风?十亩之间》﹐写采桑者劳动将结束归家时的高兴心情。《豳风?七月》更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农事诗﹐诗中不仅叙述了农奴们全年的辛勤劳动﹐而且还反映了他们忍受奴隶主经济上的掠夺和人身的侮辱。

毛诗图 明代周臣作 显示图片

此外﹐《国风》中还有些揭露﹑讽刺诸侯荒淫无耻的作品﹐如《邶风?新台》﹑《墉风?墙有茨》﹑《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等。这些诗针对奴隶主贵族的丑行﹐作了尖锐辛辣的抨击。卫宣公把儿子的新娘占为己有﹐《新台》篇里就将他比作一只癞蛤蟆。齐襄公淫其妹﹐《南山》篇里就将他比作一只雄狐狸。

在《雅》诗里﹐有一部分是贵族祭祀用的乐歌。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都是祈求丰年的乐章﹐中间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至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诸篇﹐则颂扬自周族的始祖后稷建国﹐到武王灭商的历史功绩﹐中间有一些神话传说﹐ 曲折地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和《六月》写周宣王时对玁狁的一些军事活动。到了西周后期﹐统治阶级日趋腐朽﹐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二《雅》中的一部分作品﹐其作者虽为贵族统治集团中人物﹐却反映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现实。代表作有《小雅》中的《节南山》﹑ 《正月》﹑《十月之交》﹑《巧言》﹑《青蝇》﹐《大雅》中的《民劳》﹑《板》﹑《荡》等。

《小雅》里也有少数民间作品﹐如《苕之华》﹑《何草不黄》﹐或写饥寒之苦﹐或写征夫之劳﹐和《风》诗的风格完全一致。

周颂清庙之什图卷(局部) 宋代马和之作 显示图片

《周颂》全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用典重的词章歌颂祖先的功德并祈求降福子孙。其中有几首写到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如《臣工》﹑《噫嘻》﹑ 《丰年》﹑《载芟》﹑《良耜》等﹐可以从中了解西周初年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情景﹐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鲁颂》是鲁国贵族用于宗庙的乐章。其中《泮水》﹑《閟宫》二篇是臣子对国君的歌颂﹐有许多夸张的描写﹐它对汉大赋的形成﹐曾有影响。《商颂》是宋国贵族用于祭祀祖先商王的颂歌﹐如《玄鸟》﹑ 《长发》﹑《殷武》等篇﹐描叙商民族在开国时期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成就大业﹐虽属歌功颂德﹐却颇有宏伟气象。

《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象《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像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墉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藉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像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迭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迭﹐ 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芣苜》﹔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迭﹐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迭﹐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迭便于记忆和咏唱﹐ 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迭字﹑双声﹑迭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迭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迭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诗经》中修辞造句的方法﹐语言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 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段话说明了《诗经》语言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但它又常常突破四言的格局﹐使用二字至八字一句的形式﹐亦间有一字句和九字句。这种长短不齐的句式﹐错综变化﹐灵活自由﹐读来节奏自然。《诗经》中多种多样的句型﹐可说是后代各种诗体发展的滥觞。

《诗经》的影响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当时的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望。这在《左传》﹑ 《国语》中例子极多﹐当时叫做“赋诗言志”﹐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 ﹐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经秦始皇焚书﹐《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其中有少数散佚。汉初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 ﹑韩三家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定本的﹐属今文经学﹔《毛诗》则属古文经学。《鲁诗》﹑《韩诗》﹐汉武帝时并设博士之官﹐传授讲解。《鲁诗》到西晋时亡佚﹔《韩诗》至南宋以后亡佚﹐现仅存《韩诗外传》 6卷。《齐诗》﹐汉景帝时设博士﹐到三国魏时亡佚。《毛诗》相传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初由鲁人毛亨传给毛苌﹐即所谓“毛传”﹐在西汉时未立于学官。到了东汉﹐《毛诗》逐渐盛行﹐章帝时立于学官﹐经学大师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都治《毛诗》﹐郑玄并为之作“笺”﹐对毛传颇有异同﹐通称《毛诗传笺》。魏晋以后﹐《毛诗》独行于世。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中国古代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诗经》的熏陶。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诗经》的译本﹐为这些国家的人们所喜爱。

参考书目

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北京﹐1980。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0。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3。

爱塞特诗集

Exeter Book

【摘自】大英百科全书

【中文词条】爱塞特诗集

【外文词条】Exeter Book

知识分类:人文艺术>文学

亦译《埃克塞特诗集》。

现存最大的一部古英语诗集,约抄于975年,手稿由利奥弗里克(Leofric, 1072年卒)主教交给爱塞特大教堂。诗集以宗教长诗开始︰《基督》(Christ)分3部分;两首关于圣古思拉克(St. Guthlac)的诗;《阿札里阿斯》(Azarius)的片断;寓言诗《不死鸟》(Phoenix)。接着是若干宗教短诗,穿插着仅见于这部诗集的另一些类型的诗。所有现存的盎格鲁-撒克逊抒情诗,或通称挽歌的诗——《流浪者》(The Wanderer)、《航海者》(The Seafarer)、《妻子的哀悼》(The Wife's Lament)、《丈夫的口信》(The Husband's Message)和《毁灭》(The Ruin)——均收集于此。这些诗属世俗诗,在描绘恋人的离别、流放的悲哀或大海的恐怖与魅力时,都引起人们强烈的绝望与寂寞之感。此外,《爱塞特诗集》还保留了95则谜语。其余部分则包括押韵诗、格言诗、《威德西思》(Widsith, 即虚构的吟游诗人的英雄故事)和两首迭句诗《迪奥》(Deor)和《乌尔夫和伊瓦舍》(Wulf and Eadwacer)。书中的诗编排得有些杂乱,据认为是抄自更早的诗集。

如果觉得《秋意浓 诗意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