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当孩子说我害怕妈妈该怎么办

当孩子说我害怕妈妈该怎么办

时间:2022-07-01 17:53:50

相关推荐

当孩子说我害怕妈妈该怎么办

当孩子说我害怕妈妈该怎么办

当孩子说我害怕妈妈该怎么办,孩子的教育问题应当受到重视,积极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能力,要学会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下面跟大家分享当孩子说我害怕妈妈该怎么办。

当孩子说我害怕妈妈该怎么办1

当孩子说害怕,你无意识的反应是什么?“不要怕”,“没事的”,“这有什么好怕的”,“男子汉大丈夫,这也怕”,“要勇敢”,“胆小鬼,长大了怎么办啊”,“没出息”......

以上所有的这些反应都是来自于无意识的头脑,不是传递出害怕是不好的,就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甚至有些反应是在嘲笑孩子,令本来就害怕的孩子更无助。

你也许想说,孩子害怕事情都是很微不足道的,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小事情。

一颗糖,他就能伤心好久,一句话,他就能大哭一顿,孩子的世界里,都是大事情,一件你看起来觉得不需要怕的小事情,在孩子那,害怕的程度可能远超过我们所想的。

如果孩子不被允许表达他的感受,关于感受而产生的情绪能量就会被压抑下来。

未被表达的感受哪里去了?

未被表达的感受会衍生成情绪,而情绪其实就是隐藏在我们之内的能量。

当我们生气时,愤怒的能量在释放,当我们哭泣时悲伤的能量释放,当我们开心时,喜悦的能量在流动,当我们害怕时,恐惧的能量也在流动。

自然界里,有很多动物会通过抖动身体来释放恐惧的能量,比方说兔子或是小鹿等等,当遇到危险逃跑后,确定安全后,它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抖动身体,将那股恐惧的能量通过抖动,释放出去。

但是人没有这个功能,我们没有学会,或许是因为我们能表达,所以,通过表达,通过说我害怕,我们能释放这样的能量。

遗憾的是,我们通常的反应都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都是在告诉孩子害怕是不好的,于是,表达害怕的通道被堵上,恐惧在我们的身体里储存了起来。

我的一个朋友总是担心自己身体出现问题,在一次我们很深入的聊天中,她层层深入,那个害怕的核心居然是来自于小时候老家的一片竹林,在小时候她对那片竹林的入口极其的恐惧。

我的女儿,在4岁左右时经历了一次严重呕吐,当时的我什么都不懂,想当然地压抑了她对这个事情的感受,以至于直到现在,她都非常害怕呕吐的感受。

那些生活中的不安和焦虑,追根溯源会发现原来源自于童年事情一件“很小”的事情,来自于那些未被表达的沮丧、紧张和害怕。

只是我们为了生存下来,把这些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潜意识对人生的影响却高达95%-99%。

当孩子说害怕时,如何回应?

完型心理学里讲到,接触被中断就会形成伤口,所以完型治疗的原理,就是恢复接触,完成未完成事件。

所谓疗愈创伤,简单来说就是回到当初的场景去,恢复接触,表达当时的感受,让能量完成它的旅程,而不是卡在那。

如果父母们知道怎么做,那么孩子不用等到长大后来接受疗愈。

如果不想孩子储存这样的能量,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去否定,并且帮忙孩子表达出来。有时孩子需要一遍遍的表达来释放这样的能量。

最近的几件事情让我对此有所触动,妹妹的孩子经历了一连串的惊吓,打针、近距离的超大鞭炮声、大哥哥的鬼脸。在这期间家人不断地去允许她表达,也帮她表达,“嗯,你很害怕,你不喜欢。”

几天后她跟我说,满格害怕哥哥,哥哥放鞭炮(当时并没有人在放鞭炮)。我回应,嗯,你不喜欢哥哥放鞭炮,你害怕。她接着说,哥哥已经不在这里了,哥哥走了。那一刻我知道,她通过不断的表达,已经没有那么害怕了。

元宵节晚上,到处是超大声的骗炮声,妹妹甚至还因此报警,但是除了在一开始听到时,孩子被吓了一跳,她居然不害怕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了,该干嘛干嘛,不受影响了。

这几天她拿着绘本,一遍遍要我给她讲米菲兔兔打针的故事,刚开始我讲时,她要走远一点点,不断地听后,她自己开始翻来看了。

西安的一位妈妈,面对孩子因呕吐而害怕吃东西的时候,不断同理孩子,结果是孩子慢慢地从恐惧中走出来开始吃东西。

所以,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情绪是在被压抑后才会成为洪水猛兽,不要因为我们对负向的情绪充满了评判和投射,而压抑了孩子的表达,允许和同理孩子的情绪流动,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呵护。

当孩子说我害怕妈妈该怎么办2

物质恐惧:

在生活中,儿童往往会觉得某些事物令他们害怕,于是不敢面对这些事物,甚至提到它们的名字也令儿童十分恐惧。这种恐惧可以分为3个类别:

1、对自然界某种事物的恐惧:如惧怕黑夜,惧怕雷电,惧怕猫,狗等动物。

2、对社会某些因素的恐惧:如害怕和陌生人交谈,害怕上学或考试,害怕警察等。

3、对事实上不存在的事物的恐惧:如害怕所谓的鬼神或怪物等。

心理恐惧:

1、它是人在危境下的本能反应;

2、它是人在感到有被伤害或威胁之可能但又无能为力之时的必要反应;

3、给人们带来被伤害或被威胁的感觉,可能是现实中的事物,但也可能使人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事物。

孩子为何会害怕?

1、恐惧是本能

害怕或恐惧是一个人的本能。面对未知的事物,人们会产生恐惧、担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年龄小,本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知识经验有限,想象力丰富。他们喜欢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进行夸张式的想象。

比如,如缺乏对地球运转规律的认识,有些孩子会莫名的害怕黑夜,因为不了解雷电产生的原理,雷声会让他们以为是怪物使的招数。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解释未知的世界,由此产生了害怕与恐惧。

2、缺乏安全感

有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缺乏安全感。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两岁半以前是孩子和父母间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是宝贝大脑情绪系统发展的主要时段。孩子对父母依恋关系的产生是其安全感、自尊心、自制力、社会技能的起源。建立了亲密而温暖的依恋关系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

3、受过强烈刺激

孩子自身经历的影响。如果孩子在幼时受到过某种强烈的刺激,会在他们脑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也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如一个孩子曾被狗咬过,他下次看到狗就会非常害怕,甚至演变为害怕所有的小动物。

4、家长的影响

有些家长自己某些方面的恐惧没有克服,会导致孩子对该事物也产生恐惧。如母亲害怕蛇,看到蛇后产生恐惧反应,孩子以后见到蛇也会大叫大喊。孩子容易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即使自己原本对这件事物没有恐惧,也会慢慢受其影响而害怕该事物。

克服儿童恐惧心理的方法

孩子产生对某种事物的恐怖感,这一点并不可怕。只要家长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一定可以克服或改善儿童的恐惧心理。

1、系统脱敏法

这是克服儿童恐惧感的最为简捷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是让儿童有步骤有计划地接近那个让他感到害怕的事物,从而逐步打消他的恐惧感。例如:某个孩子非常害怕狗,一看到狗,甚至别人一提到狗,他就感到很害怕。脱敏疗法就是让他逐步地接近狗,先让他看狗的照片或视频,然后让他看被关进笼子的狗,最后让他亲身靠近狗,甚至抱抱狗。这样,他就会慢慢地消除对狗的恐惧。

2、科学教育法

3、注意转移法

父母可以用玩具,笑话等一些让儿童心理愉悦的东西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感到惧怕。

4、主动适应法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问题的过程。首先,父母要告诉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也会对新的环境或问题而感到困惑。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新的技能来适应新情形。如到了新学校就要学会交新的朋友,到一定年龄就要自己上学放学,而不要总让家长接送。

5、榜样示范法

家长教师都是孩子的榜样,有教育引导孩子的职责。一方面,平时生活中不能用恐吓来代替教导,动辄用“鬼神”,猛兽等词语来吓唬孩子,只会给他幼小心灵带来阴影;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勇气与意志,远离恐惧怯弱。

怎样能帮孩子克服离开妈妈恐惧,适应新环境

导读:每个人都会有恐惧、害怕的经历,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尤其是孩子在认知能力和思想意识不断成长阶段,因为对某些事物某些现象没有接触过,产生恐惧心理在所难免。

甚至有些时候,孩子的害怕来得突然起因在父母看来也不可思议。有时他们因为害怕产生的行为更让人哭笑不得,哭闹不止、躲在角落不出来都是常见的现象。

在安徽阜阳曾经有一位10岁的小男孩因为害怕打针,竟然“离家出走”逃避。发现孩子找不到了,男孩儿的奶奶急哭了并且报警求助。当地民警和辅警分头寻找,通过调取监控录像,追踪男孩下落,顺着线索沿路寻找。从监控中可以看到,这个孩子一直沿着公路走,一路向西,竟然走了超过50公里

民警找到孩子的时候,他已经到了与河南交界处,乘坐公交车想要到姑姑家“避难”。网友评论:害怕打针是多少孩子童年上演过的悲剧,这个孩子为了逃避打针,太拼了,将害怕演绎到了无人能比的境地。还有人评论:害怕能让孩子成为马拉松选手。害怕时刻,第一反应往往是求助最信任的人,缓解释放恐惧情绪。或者干脆逃避,就如这位男孩儿,逃避打针“暴走”。

作为孩子最信任的父母,当他说“妈妈,我害怕”时,怎样应对,很重要。是鼓励他“别怕”还是忽视、讽刺他“这有什么好怕的”,“这么胆小”。说“别怕”的父母并没有站在孩子角度,认同他的感受。讽刺的父母,轻易贴上“胆小鬼”的标签。这几种行为让孩子更不安、自卑、委屈,恐惧感加剧。

孩子说害怕是帮助他成长的机会,也是建立良好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的机会,关键要用对方法

当面对某个事物,表现出恐惧或害怕的情绪,父母要表示理解并且认同。如果否定“这有什么好怕的”那是站在大人的认知来看问题,这时会使孩子内心感觉,自己有害怕的感受不应该。害怕的情绪长期得不到认同和理解,会使他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比如孩子因为打雷害怕,可以安慰他“打雷声音很大,感到害怕是正常的,妈妈小时候也是这样的。这样可以使他正确面对恐惧情绪,认为这种情绪别人也会有,不必过于害怕。

因为害怕某个物品,或某个场景有时哭闹,有时却用其他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当发现孩子因为害怕某个场景,忽然抱紧妈妈,或者表现出躲避。这时可以引导:你刚才紧紧抱着妈妈,是害怕了。让孩子懂得这种情绪是害怕、恐惧。结合场景教会他认识情绪,避免因为不能清晰表达,造成情绪积压,影响心理。

当孩子能清楚的得知自己心中的情绪,并能表述给父母时,爸爸妈妈的认同理解会使他的恐惧感减弱,但是最终目的是帮他战胜恐惧,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恐惧常见的来源有3种。

第一种:黑暗

黑暗使人失去方向,对身边的一切都陷入未知,尤其是黑暗中如果有声音,还不能查看声音的来源,更增加恐惧不安。平时父母可以带孩子在夜晚散散步,让他认识黑暗。

自制皮影、投影灯,手影 游戏 ,通过有趣的 游戏 减少黑暗带来的恐惧感。教孩子在夜间开关室内的灯,即使晚上也能自己开关灯,应对黑暗。

第二种:自然现象

雷电、暴雨、乌云等这些自然现象也是常见的害怕场景,因为孩子自身认知不足,不理解这种天气现象。遇到这样的场景可以普及简单的气象知识,闪电或乌云的形成等,下雨后可以带孩子踩雨水,雪后堆雪人,都可以帮助缓解因为天气变幻带来的恐惧

第三种:怪兽

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惯用 ”怪兽来了“有坏人”等恐吓语言,这在潜意识形成记忆,当遇到某些事物或情景会联想到曾经听到过的恐吓语言。比如天上的云或路上的影子等想象成怪兽,莫名地害怕

平时教育孩子避免用并不存在的事实误导,以免让他产生联想增加恐惧。可以读一些关于怪兽的绘本或书籍,引导孩子将书中的怪兽或自己想象的怪兽,画出来或用彩泥做成塑像。让他认为所谓的怪兽就是平常的物品,也就不再害怕。

遇到某些事物害怕,是孩子的本能反应,父母陪伴过程中,做一个细心有耐心善于观察的人,发现孩子的异常,及时帮他分辨情绪归属,教会他表达。孩子因恐惧、不安发出的求救信号,父母忽略,这种不安的情绪会留在他的心底。

结语:

当孩子说“害怕”时,父母给予理解、包容,陪伴给了他巨大的力量,因为有爸爸妈妈陪着自己战胜恐惧,对父母更加信任和依赖。

解决孩子分离焦虑的方法

1、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

当父母需和宝宝分离时,应有一段缓冲时间,让父母与接替者之间有角色的过渡,一方面让接替者产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让接替者了解您照顾宝宝的方式与态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则愈能减少宝宝面对分离时所带来的焦虑及不适应行为。

2、让宝宝看着妈妈走

在妈妈外出时,一定要让宝宝看着妈妈走,千万不要不告而别,否则宝宝会觉得:妈妈消失了,妈妈不要我了。而别人再怎么说:“妈妈一会而就来。”也没有用,所以妈妈外出时,一定要当面和宝宝告别,告诉他妈妈干什么去,别忘了强调一会儿妈妈就会回来。宝宝知道自己必须忍耐一会儿分离,他心中有一个盼望和安慰,期待着妈妈的归来。这样做宝宝就不会因为暂时分离而惊慌失措。

3、避免不良暗示

当宝宝顽皮、不听话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妈妈就走了”,“你不乖,妈妈就不来幼儿园接你了。”这些话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并让他对幼儿园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往往会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如果觉得《当孩子说我害怕妈妈该怎么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