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的读后感大全

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3-09-14 16:35:01

相关推荐

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的读后感大全

《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是一本由芦苇 / 王天兵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6,页数:8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读后感(一):敢说真话的芦苇

我这个人平时没什么爱好,唯独喜欢看个电影,而且十分愿意去电影院中观看,毕竟家庭影院的效果是无法与大银幕相比的。

话说回来,喜欢看电影是一回事,懂电影又是另外一回事。我是属于那种看热闹类型的观众,来电影院看电影图的是个放松,或惊险刺激、或恐怖惊悚、或欢乐愉悦。

除了一些特别知名的导演和演员,我一般不关注编剧是谁。

所以直到今天我拿到这套书——《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才知道有芦苇这么一号人物。不过《霸王别姬》与《活着》这两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我都看过,也是翻开这本书才注意到,芦苇是这两部剧作的编剧。

《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是一部访谈录,收集了芦苇和另一位编剧王天兵的十多篇有关于电影的对话。

其中白色本《电影编剧的秘密》包括了两人对谈中国电影的过去、现状与未来;包括了芦苇对于各种类型电影的分析,以及他编写的很多电影的创作历程;还包括了他对于世界电影以及电影人的一些分析与评价。另外还附赠了《图雅的婚事》与《赤壁》的电影剧本。

黑色本《电影编剧没有秘密》中通过对《赤壁》、《白鹿原》《惊蛰》等几部电影,芦苇更加详细地解读与分析了应该如何撰写一部剧本。这本书另外附赠了《白鹿原》的电影剧本。

对于我这个看电影只看热闹的人来说,专业性的知识确实没太理解,但是我看清楚了一点:芦苇此人热爱电影、执着于编剧这份工作、并且坚守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与对电影的信念。

芦苇在谈到自己创作剧本的过程当中,自然就谈起了自己是如何做起了编剧这份工作的,以及他是如何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写出了那么多好的剧本。

芦苇并不谦虚,因为他的成就摆在那里,他没必要谦虚。他讲述了自己是如何用“笨”办法去体验生活,去积累素材,去记笔记,再写出剧本的。

他也说起了一些国际级知名的导演想请他写剧本,他觉得自己对于某类题材水平不够,不敢接;他还严肃地批评了许多知名的导演与演员,其中很多都是与他合作过的友人,他毫不避讳地谈起他们拍过的电影,称他们很失败。

他谈到自己对于电影的热爱,不会因为电影大环境的变化,就更改自己写作的初衷。

有《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这本访谈录中,芦苇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不持乐观态度。

不过这并不影响观众走进影院,至少不影响我这类看电影就图个放松的人群看电影的热情。

但是我心里也很清楚,对于中国电影多一个芦苇,总比少一个芦苇强!

《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读后感(二):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芦苇的心声

书名:《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

作者: 芦苇 / 王天兵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10-1

对于电影,我们多数人应该算是门外汉,根本无法去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因为我们在选择电影时,可能出于电影的宣传,也可能出于突来的兴致或者某种情绪。

看过很多电影,但能记住名字的寥寥无几,能记住内容的,更是少之又少。我想,真正的经典,就是人们不仅能记住它的名字,还能讲出内容来。

现在通过《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这本书,带我们一起走进电影编剧的世界。这本书以芦苇与王天兵的聊天形式,讲述著名电影编剧、电影策划人——芦苇的心声。

一、芦苇其人

芦苇早年是美工出身,后来成为编剧,算是“毛遂自荐”。当时,身为美工的芦苇接触到一部剧本,他和导演说这剧本不行,他可以写得更好,于是导演就让他改吧。这是他第一次成为编剧,因为编制原因,他拿不到稿费,却也得了二百块钱差旅费,为后续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在芦苇看来,一部电影存在的价值,要么有娱乐功能,要么有文化价值。现在很多电影人都没有真正钻研过经典,像基督教徒那样对生活与艺术心存敬畏。

二、用电影来抢救民乐

芦苇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致力抢救戏曲和民歌的电影人,四十年来作为职业电影编剧,他把大量的时候和精力投入民间音乐。芦苇对民乐的执着,来自于他的父亲。芦苇的父亲接受过音乐普及班的训练,还会自己制作小提琴。

芦苇说原先在农村99%的人是文盲,不读书、不认字,都是靠民歌和戏曲怀念祖先、弘扬正义……扫盲运动、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民间乐曲的这种功能渐渐消失了。

另外,在传统音乐方面,电影人多为文盲,中国电影人的文化艺术素养普遍偏低。

于芦苇而言,任何一首民乐都有资格拍成一部电影。

三、怎样写剧本?

芦苇特别擅长用四个字的词组,廖廖几句勾勒出影象的意境,他说剧本是给导演看的,是给投资人看的,不是给观众看的,越清晰越简洁越好,他在描写场景时从不限制死,而是做了一种意象指向。

书中芦苇也提到如何自学编剧,有一个捷径的方式,就是看经典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教父》《七武士》等,然后对照影片,用文字将一场戏一场戏写下来,再与原剧本作对比,中间的差距就是编剧的技巧。

《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读后感(三):中国电影世界里的一股清流

1993年,电影《霸王别姬》一上映,便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赞。

这部电影将精彩的京戏、厚重的历史以及人格的多面性融为一体,不仅有错综复杂的剧情,还有发人深省的历史问题、人性问题和生存问题,触达人心。

同年,《霸王别姬》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奖项——金棕榈大奖,张国荣也仅以一票之差,与戛纳影帝失之交臂。不过,这并不影响国际影坛的评委们对他的好印象。

导演陈凯歌因此而被封神,世界影坛也记住了张国荣,他与“程蝶衣”融为一体,成为了永存于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

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这部史诗级电影的背后,有一位被评为“国宝级编剧”的人物——芦苇。他的人生,如同一场精彩的电影,充满了传奇色彩。

芦苇仿佛天生就是为电影剧本而生的,剧本只要一经他手,仿佛就被注入了灵魂,立即就“活了”。

他将好莱坞的电影手法与中国电影有机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编剧风格。

不过,近年来,因为芦苇批评中国电影大部分都是“水货”而得罪了不少人,其中,被他点名批评的,包括了曾经与他合作,并创作出大片的陈凯歌、张艺谋等大导演。

他说:“合理而精彩的情节叙述是硬功夫,几乎所有中国导演都在此触礁,包括陈凯歌、张艺谋等曾闯关成功的也会翻船,《十里埋伏》便是明证。”

看来,这些电影创作的背后,还真是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芦苇)

芦苇出生于1950年,他在30岁以前,都很普通,没人感觉他有异于常人的地方,除了特别爱看书之外,就没什么特别之处了。

他的运气还挺不好,跟着人参加了一场“贴面舞会”,便以“流氓罪”被抓了起来。

现在的孩子可能不太能够理解,但那个特殊的年代,男女授受不亲,没有正当夫妻关系的异性是不能出现这种“肌肤相亲”的行为的。

何况,还是如此大型的“不良行为”,影响非常不好。芦苇便莫名地被卷入了这场无妄之灾,一“蹲”就是11个月。

别人把这种事情当成苦难,他倒好,把这里当成了安静看书的地方,在里面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名著。

出狱后,他回到了原来的单位——西安电影制片厂,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的伯乐,制片厂厂长吴天明。

当时,吴天明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就有我们现在熟知的张艺谋和陈凯歌。

1984年,吴天明把这两位大导演聚在一起,拍出了一部改变了中国电影叙事语言的影片——《黄土地》。

当时,导演是陈凯歌,而张艺谋,担任的是摄影。张艺谋凭借这部片子,拿到了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

正是这样一位有真知灼见的领导发掘了芦苇,才使得芦苇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而芦苇也没有让吴天明失望,之后又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在电影编剧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除了《霸王别姬》,他还创作出了《活着》、《赤壁》、《图雅的婚事》等等脍炙人口的好电影。

所以,当拿到这套《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珍藏版》时,我是超级兴奋的,能够近距离学习这位大编剧的电影剧本,也是每个写作者的梦想。

这套书里,没有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王天兵与芦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道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电影背后的诸多“秘密”。

王天兵又是何许人呢?他和芦苇一样,都是电影编剧,同时,他曾经出版过《西方现代艺术批判》、《我这样画画》等多部作品,也是国内知名的作家。

他与芦苇搭档的过程中,常与芦苇交流关于电影剧本以及创作思路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面特别广,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探讨,有芦苇的成长历程,更多的,是芦苇对中国电影的思考。

他发现,芦苇不仅是一个好编剧,更是一个好老师。而现如今,这样的好老师太少了,大多大专院校里的老师们只知道照本宣科。

而院校的学生们大多也只是侧重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个人经历,而非从创作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结构是否匀称,文字是否精雅,人物的塑造是否丰满。

芦苇说他每一次看电影,都会将自己分成两种角色,既当普通观众欣赏故事情节,又当创作者,仔细分析这部电影的布局谋篇、人物设置、情节转换以及台词韵味等等。

对此,王天兵评价道:“听芦苇复述一部电影,是一种享受。他会去分析,电影分成几个章节?前十分钟发生了什么?主人公是如何出场的?什么事情使人物陷入困境?然后又是如何突围而出的?”

这和我们的阅读是不是非常相似?

大部分阅读小说的读者,会跟着掉入故事情节中,男女主角开心,就跟着笑,男女主角发生了变故,也只是跟着伤心。

而真正的高手看书,则会“一人分饰两角”:一个人跟着情节走,另一个人则冷眼旁观。

然后不停地给自己提问:这个主角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出场?作者埋下了什么伏笔?这本书的风格是什么?它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所以,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书,都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只有带着问题去看,才能产生思考,只有产生了思考,这部作品才会与我们产生交流。

如此一来,我们不仅解开了心中的疑惑,还将这部作品的精华提炼了出来,深深地烙进了脑海里。否则,看任何书或电影,都如同“水过鸭背”一般,看过即忘。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里有许多经典的台词,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不疯魔不成活”。

这句话意义深远,它表达的不仅是剧中人物程蝶衣对京戏的一种痴迷状态,也是芦苇自己坚持做“好电影”的那份执着。

戏里戏外,都是人生。

芦苇说,在20世纪70年代时,他看了一部美国的片子,叫《黑神驹》,他从电影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形容自己看得“灵魂飞扬”。

接着,他每天都跑电影院,将这部片子看了五遍,每次去都摸黑在电影院里记笔记。

他不仅对《黑神驹》的精彩片段做了记录,还画出了这部电影的摄影画面构图,记了音乐的简谱,简直到了疯魔的程度。

当时,他每天必看一场,看完就回去记笔记,慢慢就养成了习惯。为了看电影,他常常借钱买票,因为他的工资一个月才36块,而一张电影票,就得3块。

王天兵问:“你当时笔记上都记了什么东西?请举几个例子。”

芦苇回答说:“笔记的第一项是剧本的构成,第二是导演的风格,第三是表演,第四是摄影,第五是音乐,第六是剪辑。然后,再从这六个要素去分析电影。”

芦苇,就是这样一个将电影视为生命的人,所以,他是电影圈里极少数的不会为“钱”所动的编剧。为此,他还得罪了不少圈内人。

王天兵问:“为什么张纪中拿着《水浒传》找你时,你说那是四大名著,你还不配接。但为何吴宇森找你写《赤壁》的时候,你又接了?”

芦苇回答:“因为《赤壁》只涉及三国时期很短的一个片段,不算是四大名著。”

然后,他接着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关于赤壁之战的这段历史我都看了,最后影响我的是《三国志》中的真实史料……我不愿意以虚构的人物去跟观众交流,我愿意还原真实的史料,告诉读者真相,不糊弄人。这对古人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芦苇这份执着于做“好电影”的匠人精神,却被张纪中气得指着鼻子骂:“你有病吧,有钱你都不挣!”

或许,这就是芦苇的病,他的病需要的不是解药,而是中国电影界更多的人支持“好电影”的声音,以及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

如今,他对当代电影直言不讳的批评已成为中国电影界不可或缺的一种声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能够保留一份“纯真”是多么难能可贵。

这套书中,所呈现出来的,不仅是两位电影编剧对电影内容的评述;也是芦苇从一个电影人的角度,见证的时代变化;更是一份执着于真相,执着于真理的信念追求。

芦苇将毕生积累的宝贵的实战经验和教训全盘托出,话语间,流露着对新一代中国编剧和作家们的期望,也饱含着对中国电影的深情。

这套书共两册,分别是《电影编剧的秘密》和《电影编剧没有秘密》,装帧精美,纸张质量极好,还散发着淡淡的书香。是一套值得电影人和写作者反复阅读并且永久珍藏的编剧宝典。

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看看这套书,在这里,你会遇见那份我们丢失已久的“纯真”。

如果觉得《电影编剧有没有秘密的读后感大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