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矾韵茶香古道行|古道上的这些故事你一定没听过!

矾韵茶香古道行|古道上的这些故事你一定没听过!

时间:2020-04-02 18:38:36

相关推荐

矾韵茶香古道行|古道上的这些故事你一定没听过!

文&图 薛思雪

01

吴家园水库

吴家园水库,又名碧银湖,这里四周群山叠翠,库区碧水盈盈,空气馨香沁人,清幽静谧,一派桃源风光,一个休闲的胜地。是日,在吴家园水库的碧波清流之中,享受自由的山风,出发挑矾古道。一个背包,一双脚,一颗心,一条路。人映碧波,心行古道。

02

三条溪

三条溪 ,一个远去的矾道古村落 ,一个被侵染的世外桃源。这里古村、古道、古树、古庙、古屋、古桥,这里山峻、林秀、峡深、谷险、涧陡、水清、路幽。由于村村通公路后, 这里已经不复当年的古风古韵。这里更是当年挑夫们的憩息地,也是明矾的集散地,如今随着矾藻公路的开通,古道已渐渐被荒弃,已失去往昔的辉煌;但大批驴友的到来,也破坏了当年的古风神韵。记得二十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时,在村口遇见了一个老大娘,她啪嗒啪嗒的抽着水烟,惊异的看着我手里的傻瓜照相机,我们仿佛是桃源之外不经意中闯入的武陵渔人。如今古道依旧,古风已经不复,只有村口那三条汇集的小溪在无声的流淌,那条古碇步无声的横躺着,仿佛在见证人世的沧桑 ,却无意中留给我们留下一片灵魂的净土,心灵的驿站。

03

华岭

“华岭两条道,道道通天路。”母亲如是说。

华岭,一条熟悉而陌生的山岭,一个深入骨髓的名字,源于母亲经常向我提及的儿时那些年在华岭的艰辛而苦痛的经历。在四十多年前,我就听母亲多次提前这个名字,还有她于此的故事。

母亲第一次去华岭,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年母亲才是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年幼丧母的母亲为了一家的生计,跟随奶奶投奔到远嫁到矾山的阿姨家做粉干生意谋生。这一次攀爬华岭的经历让母亲刻骨铭心,为此常常提及。那天清晨母亲和她的五十多岁奶奶从老家出发,由于奶奶是裹脚的,一路行走极为艰难,行了一天,到了傍晚才来到华岭角村,眼看暮色四合,已经不可能翻过华岭,取道矾山了。此时,奶奶已经精疲力竭,再也无法抬动双脚前行一步了,暮色中孤零零的祖孙俩最渴望的是有个投宿的地方,这时,奶奶想起了听我外婆曾说过,她有一个叫“春花”的朋友,十六岁时好像就是嫁到这一带。于是,当时只有七岁的母亲,就一边哭着一边壮胆去挨家挨户的去打听这个人,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夜色闭合之时,母亲居然打听到了“春花”阿姨的家,带着奶奶在她家寄宿了一夜。第二天,在这位“春花”阿姨的帮助下,她奶奶连攀带爬上了华岭,好不容易到了矾山。此后,因为裹脚的原因,我的这位外婆太因为小脚行山路不便,就一去七年没有回到东社老家。这件事也历练了母亲一颗独立自强的心,此后经年,母亲常常教育我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母亲自小聪慧颖丽,六岁开始读书,由于家境贫困,到十一岁时还差半年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那时她父亲在矾矿做挑夫,终日奔波于藻溪和矾山之间的挑矾古道上,她奶奶在矾山做粉干生意,老家东社村还有年迈的阿太,一家人因为生计所迫分居三地,辍学后的母亲就行走其间成为这三地的联络人。母亲白天就在外婆那里帮忙做粉干,晚上常常要到华岭头的古路下和尖家坑等小山村,捡拾一些山里人家废弃的稻穗和番薯之类的粗粮,然后隔三差五独自翻山越岭背回老家给阿太和农忙时节在家劳作的父亲作口粮,以度过那个艰难的饥荒岁月。那时的华岭山路陡峭而荒寂,尤其是夏天,常常会有雷阵雨,云雾把整个山谷罩住,能见度没有两三米,寂寂荒山,空无一人,母亲常常一边冒雨一边哭着行在这荒山野岭古道,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有一次,也是在这样的一个雨天,瘦弱的母亲挑着一些口粮冒雨行在华岭古道,山雨打湿母亲的头发,浸透母亲的衣服,更淋透了母亲的心灵,口粮在肩上重若千钧,母亲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扁担热烈摩擦的过程中慢慢火辣,慢慢红肿。脚在山路上不敢停下来,一停就颤得厉害,终于一个趔趄,口粮从担子两头滑落下来,担子弹得老远,母亲一屁股坐在古道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漠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雨浇灭了母亲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群峰座座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母亲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坐在山路上,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气力也哭尽,此刻,母亲多么想她的父亲能够出现,抚慰她那颗受伤的心灵。外公,我的外公,我母亲的亲父亲,就在这时从果真在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他正和一片工友挑着明矾下山,这一下子把母亲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两个人先是惊诧地对望一下,接着就抱住一阵痛哭。母亲说当时看着一脸疲惫的外公,想起刚才自己路上的一路恐惧和艰辛,在当时她幼小的心灵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顿时泪如雨下,比那天的暴雨还要大,不知怎么的无论如何也止不住。那天父亲的那些能日挑好几百斤的铁汉工友们,一个个也哭成泪人。现在想来,那种伤感应该就是一种无助与苍凉,一种绝世的无助和苍凉吧。母亲说到现在还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她只知道,那一刻外公有力的拥抱给了她温暖一辈子,幸福一辈子,是外公温暖的拥抱给了她在这个世上继缕前行的勇气,要不然那时她真会沿原路退离这个陌生的世界。

母亲最铭心刻骨的华岭经历,是十三岁那年夏天的故事。那天母亲独自一人背着捡拾来的粮食回老家,翻过华岭时遭遇大雨大风大雷,山雷隆隆的吼叫,山风呼呼的狂笑,山雨沙沙从身后袭来,阴阴的,凄凄的,带点巫性,又带点魅气,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母亲罩进去了,母亲那颗本来就因孤寂而伤感幼小的心,便进而变得绝望。仿佛淹过母亲的不是山雨,而是令人窒息的黑水。饥饿、疲乏和恐惧让在土地庙里避雨的孤零零的母亲沉沉睡去,醒来时天色已一片漆黑,母亲一阵心悸,带着惊吓和绝望一边哭泣,一边喊着“爸爸”,一边不自禁地在山路上狂奔起来,哭声回荡在空寂的山谷里,我相信外公当年也一定会听见她女儿绝望的呼唤。砾石啃咬着母亲的脚趾,草秸划破了她的脚掌,所有的疼痛并不能阻止母亲的奔走,即使绊倒在地摔得头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母亲奔向山脚,奔向她的父亲,奔向那个贫困而温暖的家。母亲奔到华岭山脚,后来,得以一位好心的山民收留,安然度过一夜。再后来,母亲成为这位山民家的常客,有时天黑了就在他家里过夜;再后来的后来,在我记忆里大概八岁那年,这位山民还到我家探望过母亲,看母亲现在生活的还不错,才放心的走了。每每提起这段经历,母亲总是充满苦痛、心悸和感恩。

此后多年,也许因为母爱的召唤,我多次行走母亲和外公当年天天行走的这条挑矾古道,这座华岭。第一次走这条古道是在二十年前,那一年的清明节我和母亲去藻溪祭扫外公外婆时,顺便带母亲去吴家园水库游玩,后来当我乘船把母亲带到“洞桥”时,母亲激动地说,自己小时候常常讲过这个“洞桥”。原来“洞桥”一带就是挑矾古道的一段,后来六十年代初这里兴建了“吴家园水库”,原来的古道被水库淹没了。现在我们要从挑矾古道去华岭和矾山,必须先乘船前往洞桥,然后从这里出发。记得第一次我拖着满胀乳酸、苦痛麻木的双腿,好不容易登到华岭时,看着眼前既陌生又熟悉的一切,想起母亲那些年在华岭的那些过往种种,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慨。我想,母亲当年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如何挑着沉重的粮食,在孤独和无助中艰难地前行,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山顶有座土地庙,我想应该就是母亲当年经常躲避风雨的那座土地庙吧。再前行一段路程,前面不时有新建的凉亭,一个是曦和亭有诗句题道:“跋岭有志起后劲,登山无限赶前程。”另一个是灵境亭,有诗题道:“尽道我来亭下遇神仙,可知认识山中真土地。”再往前下岭,眼前一片开阔地,鸡啼犬吠,一派田园风光,浩浩天风吹来,舒畅无比,仿佛是对路人这段艰难的翻山越岭的回馈。我想,当年为生计所迫的母亲,每次登临华岭后,是否有如许的心情,体验如是的诗意感受呢?但不知为什么,我无端地觉的,母亲一定会有的,因为现在的母亲还拥有一颗美丽的诗心,把自家小院的花草打理得如此齐整美好。

华岭一如母亲高大的身姿,坚毅的性格,成了珍藏在我心宇里的一片净土,一块明镜,一座高标。无论是蹉跎岁月,或是彷徨的羁旅,她都给我精神的力量,灵魂的感召,抚慰我疲乏的心灵,洗涤我灵魂中的尘垢,在我生命的天空中闪耀着宇宙的折光,化成一种震撼生命的力,一种监护我面对艰难人生的力量,激励我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翻山越岭,微笑地前行。

04

福德湾·茶书院

一下华岭,眼前一片开阔,一派桃源风光。土地平旷,阡陌交通,水稻满陂,美池映空,桑竹林立,山风徐徐,流水潺潺,鸟鸣清脆,鸡犬相闻,白发翁媪,怡然自乐。一路很快就过了昌禅树脚,来到中岙畲族村,翻过坪棚岭,最终到达挑矾古道的起点下路村,而后,我们又乘车来到了矾山福德湾。

福德湾,一个远去的矾矿古村落,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个的适宜发呆的古道驿站。是日,九月浅秋,惠风和畅,暖阳漾漾,行在福德湾古街老巷上,有一种莫名的诗意。福德湾是一座历史上因采矾炼矾而生而盛的古村落,这里北依鸡笼之山,南靠世界矾都矾山古镇;这里古屋黑瓦青砖,这里古街古庙古居;这里处处是原汁原味的古村古落,处处是古色古香的客栈;这里曾经人山人海,是当年明矾矿交易的集散地,挑矾古道的起点。而今往昔的繁荣已然不在,古街已成悠闲迈步的古道,古屋已成痴男怨女发呆的场所。只有村口的那两个高耸而立的煅烧炉依然不改当年的风采,见证人世的沧桑,却无意中给后人留下历史见证的影像。我想夜深人静的时候,此时喧嚣褪去醉意的朦胧,独自走在这一湾古村古道之上,沐浴凉爽的和风和如水的月光,感受那久违的沉淀、苍凉和孤独,缓缓的走,慢慢的看,静静的想,定然有一种恍如隔世超然释然豁然之感。

古道,古村,古风,古心;矾韵,茶香,福德,书院。福德湾的茶书院是我们此行的落脚点,茶书院的主人优雅娴静的廖慧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早早备好了茶茗糕点,给我们小憩解渴。叙谈中,廖女士向我们谈起了她自己作为一个从江西嫁到矾山来的媳妇,创办茶书院的这段艰辛而幸福的理想情怀、传奇故事和美丽人生。福德湾茶书院是她于租建于有百年历史的张氏民居,上下两层,共七大间,这张氏民居原本已疏于打理,院落杂草丛生,但因廖慧的慧心改造而“重获新生”,散发出福德湾悠久而深远的矿山韵味,成为矾山的一名片,一文化,一地标。不仅为群众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也对增添福德湾古村落人气,带动矾山相关行业发展,开拓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以及矾山矿山井巷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也为当地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她们能够做到自立自强,感知幸福人生。为矾山必须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矾矿转型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探索发展当地的工业、文化、旅游的新路子做出来积极有益的尝试和贡献。

矾韵洗心尘,茶香伴书卷;人行古道中,古韵古风存。福德湾,一湾有福有德的地方。挑矾古道悦鸟性,福德古湾空人心;不知转入此中来,洗却凡俗一世愁。往后愿为一位福德之湾人,被福泽德过一生。

05

古道·行走·感悟

我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行走在这条矾韵茶香古道上了,一路上,我一个人常常故意脱离人群,在山间小路上无声的慢慢的走,细细的看,静静的想。我想,何时,我们忘记了行走,迷失漂泊远方的梦想,忘记了山间田野,去吮吸着草本淡淡的清香,吹拂着自由的风,聆听着清脆的鸟鸣。用心探寻,身边无处不是风景。其实世之奇景大多在绝境,我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划破了衣衫、磨光了鞋底,辗转流连,终能一瞥它的倩影。即使寻景不得,失落的心情也会被行走间的山光鸟鸣所抚慰。失意者者的落寞因大山而平静淡然,成功者的洋洋自得因行云流水而欲加步履放达。人生最好的方式便是行走,或一人,或结朋伴友,踩着前人留下的脚印。去静心观察自然界的一景一物,一静一动,那时旅途的辛劳,总能一点一滴地化作喜悦,化作与前人比肩的胆气,化作心灵的充盈。

每个人到达终点的旅途都是一段炼心之旅。行走的苦累,行走的汗水;行者的等待,行者的期盼,在寻寻觅觅中,到头来都会被大自然所包容。行走,是一种最好的、最直观的生命方式,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当一个人,在行走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自然会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么活,我自己应该怎么去活。行走中所遇与内心的所思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自己开始成为一个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追求的人,这也许是行走最伟大的意义。

我想,人生的风景,最终是心灵的风景。生命如果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行,那么旅行应是一个自我充分觉醒的过程。行走就是让身体下地狱,眼睛上天堂,灵魂回故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有行走远方,漂泊他乡的经历,尤其是青春的时候。远方,会让我们见识到自己在故乡所未见到的东西;远方,让我们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的更宽更远。一个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童年有游戏,青春有行走漂泊远方的经历,年老时有刻骨的回忆。行走在古风古韵的挑矾古道,徜徉在福德湾古色静谧的老街,沐浴温情的和风和温暖的冬阳,心儿也像静谧安详的石板路,回归本真,沉静下来,恍如隔世的超然释然褪去心头的繁杂和烦杂,一扫平日工作的疲惫,以心灵一种宁静,一种静心的力量。

让我们学会行走,学会行走在古道,用清风流水洗濯自己日渐疲惫沧桑的心灵;学会跋涉在山间,用巍峨挺拔夯实我们灵魂的笃定与博大。

如果觉得《矾韵茶香古道行|古道上的这些故事你一定没听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