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镇江医改 从做医疗到做健康

镇江医改 从做医疗到做健康

时间:2022-02-05 02:55:32

相关推荐

镇江医改 从做医疗到做健康

原标题:镇江医改,从做医疗到做健康

来,全国不知有多少“考察调研组”前往镇江,不为山水风景,只为医改——作为国家医改两轮试点城市,镇江这些年为全省乃至全国深化医改能提供哪些样本?

医改栉风沐雨,“镇江特色”日益彰显——市委、市政府通过构建区域健康服务体系,让优质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沉到基层、普惠群众,全市公共卫生管理、健康促进等指标也一路领先全国。

以患者视角设计改革框架,做实基层

无论发端于1994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还是肇始于的公立医院改革,镇江两轮医改的“魂”一以贯之:“从百姓健康需求出发,整体设计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方案。”副市长胡宗元说。

镇江医改“眼睛向下”,给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有些地方医改进入误区,一门心思新建扩建大医院,结果,患者更加留恋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更严重了。而镇江眼光长远,从一开始就集中财力物力,做优基层医卫机构,做实大医院和基层的分工协作机制,强基固本,提升能力,吸引患者分级医疗。

少走弯路就是加快改革,镇江医改中如何减少试错成本?“以患者视角进行顶层设计,追求他们健康权益最大化,避免掺进局长、院长的‘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卫生局长林枫说,医改一旦丢失群众健康这个根本目标,必遭挫折。

拒绝急功近利,医改投入才能向基层倾斜。近几年,镇江各级政府拿出10多个亿,用于318个村卫生室和30多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医疗保障财政补贴标准,全市人均筹资额由的125元,增加到去年的378元。早在2月,镇江就全省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基本药物零差价,告别以药养医,3年来累计为群众让利7.6亿元。 下转A7版

上接A1版

重构城乡医疗体系,形成资源共享联合体

,镇江成立了两大医疗集团,成为全国医联体的摹本——以市一院为核心,整合市二院、四院和新区医院,吸纳10家社区卫生机构,成立康复医疗集团;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核心,整合市三院、中医院、解放军359医院,吸纳5家社区卫生机构,成立江滨医疗集团。

今年1月,国家卫计委首次定义医联体:由一所三级医院,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区域医疗联合体——与3年前镇江实践不谋而合。

医联体之间靠什么“联”?集团、大医院帮扶社区医院的动力来自何方?

“集团除实行‘9个一体化’外,还重构了各医院间的关系,大医院主要看专科及疑难重病,中小医院主要看全科及常见病,通过相互转诊、分级医疗,让患者和医院各得其所。”康复医疗集团副院长周云说,3年来,集团投入500多万进行社区标准化建设,舍得将人才、技术和设备沉下去,大量患者开始在社区首诊。

在该集团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见到“镇江一院神经内科康复病房”牌子。中心主任栾立敏说,神经内科长期“一床难求”,科里便下派3名专家和护士长同我们联办病房,分流康复患者。目前,36张康复病床供不应求。患者方开翔告诉记者,这里护理水平和病房硬件不比市一院差,“但因为是社区,报销比例却高出40%,达到90%,划算!”

患者和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和大医院双赢。全市社区门诊量每年以10%速度递增,大医院就医结构和医疗成本也随之优化。而大医院每派一名医生坐诊社区,还能拿到8万元财政补贴,下派医生也获得优先晋升职称的条件。

在农村,则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构建与46个镇医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诊疗的健康服务体系。“以前农民拍片子都到市里。去年我们成立了覆盖全市的‘3个中心’,即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和消毒供应中心。现在,镇医院拍好片子,几秒钟就传输到市影像中心,让农民一步跨进网络医疗时代。”扬中市人民医院院长朱春阳说。

从做医疗到做健康,改变传统医疗服务模式

“借助大数据平台,构建区域健康服务体系,而不仅仅是医联体。”林枫说,健康管理、网格化服务是镇江新一轮医改的目标取向。

早在4月,全市实施“3+X家庭健康服务”模式。由社区全科医生、护士和预防保健医生组成“3”,负责慢病管理、卫生防控等日常工作;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X”,负责诊疗或预约大医院专家。

“以前看病,是先找关系再找医生。现在,村民按健康协议先找我,看不了,我联系镇医院全科医生,他看不了,他再联系市医院专科医生。预约有序诊疗,看病不求人。”扬中市新坝镇立新村的村医陆宏伟说。

全市健康管理实现网格化。在671个网格里,覆盖了245万常住居民,与83万户居民签订健康服务协议,累计上门服务109万次,建立家庭病床1010张。团队向上级医院转诊病人1.77万人次,两大医疗集团下转病人6550人,健康管理与应急救治无缝对接。

省卫生厅数据显示,镇江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综合水平全省第一,公立医院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全省最低。在“一高两低”基础上如何深化医改?人们期待镇江新的答卷。 本报记者 刘庆传 董超标

晏培娟 林 培

(来源:)

(责编:ss)

如果觉得《镇江医改 从做医疗到做健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