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心理学笔记十一: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

心理学笔记十一: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

时间:2018-09-09 11:50:34

相关推荐

心理学笔记十一: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

01社会认同

1 社会认同:描述个体与某一社会身份建立心理联系的历程和后果,从获得的群体成员身份带来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每一个人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以各种社会身份进入社会生活,在承担这些身份应有的责任和满足社会期待的同时,也获得了生活的现实感以及生存的价值。激活社会认同的条件有群体名称或标志、外群体的出现、成为少数人或处于冲突当中。

2 社会认同的三个过程:自我类别化、社会身份认同、社会比较。

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社会类别化的心理机制,是探讨个体如何与一个或多个社会类别的社会群体建立心理联系的过程。结果是形成内群体和外群体,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偏向自己所属的内群体,对外群体则形成排斥和负面的刻板印象。

自我类别化指个体将自己与某一类别形成心理联系的过程。

社会身份认同指将自我与社会类别建立归属联系的过程。

社会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社会其他成员进行比较的过程。

02 群际偏见

1 群际偏见:描述对外群体的负面态度,指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群际偏见常常引发暴力行为。

2 群际偏见的分类:分为外显群际偏见和内隐群际偏见。根据偏见对象的不同分为地域偏见、性别偏见、职业偏见、外貌偏见、种族偏见。

(1)内隐偏见:指的是无意识层面的偏见,是自然而然且不受控制的。

(2)微妙偏见:从公开明显的形成变成微妙隐蔽的形式,是一种外显偏见,是人们意识到的偏见但并没有公开声明,个体对怀有偏见的外群体成员作出一些不重要的积极行为,如美国某些学校和机关故意收容少量黑人以示种族平等,但这些象征性行为被作为拒绝对这些群体做出更有实际利益行动的借口。

(3)外貌偏见:对某个人的相貌持有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片面态度,相貌作为一种身份特征,同智力、魅力、幽默、运动能力、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

(4)性别偏见:分为敌意的和仁慈的,敌意的性别偏见认为女性有很多负面特质,仁慈的性别偏见将女性看作一种从属的角色,认为女性需要男性的保护。

(5)刻板印象和歧视是偏见有关的两个概念,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成分,歧视是偏见的行为成分。

刻板印象:指对一个群体的全体成员的概括,无所谓积极和消极,带来的态度不一定是负面的和不公平的。偏见是建立在刻板印象的基础之上,往往是人们过度概括或概括不当的结果,与先入为主的观念有关。

歧视:指因某一个人是某特定群体或社会类别中的成员而对个体实行不公正、负面和伤害性的区别对待,根源在于偏见态度。偏见与歧视并不总是完全一致,偏见的态度不一定导致歧视的行为,歧视的行为也不一定直接来自偏见的态度。

3 群际偏见的三类根源:社会根源、动机根源、认知根源。

(1)社会根源:

引起群体关系问题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各群体各阶层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和不平等,许多群际偏见是政治、经济或文化资源上占据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对相对弱势的社会集团的剥削统治进行合理化的结果,社会和经济方面优越的个体以偏见的信念为他们的地位作出辩解。

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如种族隔离制度,以及人们对它的公正性辩护,都能引起或增强个体对低地位群体的偏见水平。

群际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的学习内化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的宣传最为重要,通过直接学习、模仿学习、环境气氛渲染等习得偏见。

(2)动机根源:

社会认同是个体很重要的一种身份认同,通过社会分类增强个体对内外群体的评价偏差,表现为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贬损。现实冲突理论认为单纯的竞争关系也会发展为群际偏见,优势群体希望维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弱势群体希望减少不平等,这种竞争引起群体间的冲突,导致群际偏见的产生。

(3)认知根源:

社会认知中的社会分类、归因、独特性感知等认知因素对群际偏见产生影响。

1)社会分类的认知过程过高估计群体间的差异,过低估计群体内部的差异,形成外群体同质效应,认为外群体都是相似的。

2)基本归因偏差描述了个体在解释自我和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将行为者本身看作行为的起因,终极归因偏差从群际关系视角扩展了基本归因偏差,倾向于将内群体的积极行为结果进行内在归因,将消极行为结果进行外在归因。

3)罕见事件或刺激的独特性引起人们的注意,其特征会引起人们对这类事物的夸大知觉,产生独特性感知。虚假相关是指人们过高估计相对的小群体的不良行为发生率的倾向,大群体成员常把消极行为和消极倾向归因到各类弱势群体成员的身上,如过高估计美国黑人男子的犯罪率。

4 消除群际偏见

增加群际接触:偏见是人们基于不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难以改变的厌恶之情,增加群际接触有助于消除群际偏见;

改变群际界限:归因过程形成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改变群际界限减弱对于内外群体的归因,弱化群际偏见;

情境归因:对问题根源进行归因时,将原因归为情境而不是某一社会分类对群体属性。

【完】

如果觉得《心理学笔记十一: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