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肾部 】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肾部 】

时间:2022-06-05 07:48:11

相关推荐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肾部 】

第五篇 肾部

一、肾的生理

原文: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语释:肾藏志源于《灵枢·本神》篇之“肾藏精,精舍志”。志有二义:一指记忆力,通“志”;一指意志。志虽源于脑,然脑髓的物质基础是精,而精藏于肾,是故肾精充则博闻强志,意志坚韧,虽屡遭挫折而初衷不改;肾精匮乏则健忘而意志脆弱,稍一受挫,即灰心丧气。

张景岳是洁古开创的易水学派中之大家,其在《类经附翼》中云:“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真阴之府,精藏于此”。可见天一即指真阴,真阴源于肾,故可谓肾为天一之源。

肾在五行中属水,故云“肾属水”。肾属水更主要的则是指肾对人体内水液的循环、保留与排泄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

肾主听,《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与耳的关系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肾主骨,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肾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肾主骨,说明骨在生理上对肾有依赖关系。骨骼起支持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由肾精所化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牙齿和骨的营养来源相同,同样也是肾脏的精气所化生,故有“齿为骨之余”之说。

肾主二阴,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指尿道,后阴指**,这主要是指肾和大小便的关系。小便的贮藏与排泄虽由膀胱所主,但依靠肾的气化作用来控制。大便的调控也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因此,二阴功能是否正常,都是肾中精气盛衰的反映。

肾左右各一,命门附焉,其经脉络膀胱,互为表里。肾在体为骨,开窍于耳。肾的生理功能,主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主藏志,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主骨,生髓;聪耳乃肾气所充。由于肾的生理功能极为重要,故古人称肾为“先天之本”,实为生命之根。

二、肾所主病证

原文: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水液澄彻清冷不禁,消渴引饮。

语释: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所以肾脏本病多为虚证,临床表现为阴虚、阳虚两大类型,阳虚证如诸寒厥逆,腰冷如冰,足胻肿寒,吐利腥秽,水液澄彻清冷不禁等;阴虚证如骨痿,疝瘕,消渴引饮等。久则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表现阴阳两虚证,分述如下。

阳虚则寒,肾阳虚衰,可见诸寒之象。若寒盛于外,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则四肢厥逆冰冷;肾之外府感受寒湿,则腰冷如冰,即《金匮要略》所谓“肾着之病”。肾虚水泛,外溢肌肤,则足胻肿冷,胻为小腿胫腓骨之统称,足胻既肿且冷,寒水之甚也。若寒盛于内,则吐利腥秽,《医学启源》说:“寒盛火衰金王,而吐利腥秽也。腥者,金之臭也,由是热则吐利酸臭,而寒则吐利腥秽也。亦犹饭浆,热则喜酸,寒则水腥也。”水液澄彻清冷者,《医学启源》云:“澄湛而不浑浊也。水体清净,而其气寒冷,故水谷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为病寒也。如天气寒,则浊水自然澄清也。”不禁指二便而言,二便不禁,为肾虚火衰所致。

阴虚则热,肾阴亏虚,可见虚热之证。如骨痿一证,常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黑牙枯等症。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虚火旺,使骨枯而髓空所致。正如《素问·痿论》所说:“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关于疝瘕的成因,《素问·玉机真脏论》认为,由于内外病因造成正气不足,又因失治,导致病气的传变,以胜相传,如“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就是说,疝瘕是指小腹烦热疼痛,小便溺窍流出白色粘液的病症。蛊在此为病名,指病深日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如虫之食物内损故名,古人认为蛊病是“淫溺惑乱之所生也”。可知疝瘕病与淫欲伤肾,**亏损密切相关。

消渴一病,《内经》多释为“消瘅”,晋唐之后渐定“三消”分型论治。其病理机制,金元之前认为消渴病主要是肾虚燥热,洁古受其影响,故把消渴引饮列为肾虚主证。消渴引饮,必是肾阴亏虚,津涸热淫而已。若久病阴损及阳,肾阳虚衰,则消渴病不再引饮,而变生百病,如《中藏经》说:“消渴之疾久不愈,令人患水气。”

还有,腰为肾之外府,故腰痛为肾病常见症状,肾阴虚、阳虚均可致病。膀胱与肾相通,位于小腹,若肾病累及膀胱,可致少腹满急诸疾。古代小腹与少腹多混称,如《金匮要略》所说“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即小腹之位。又“肾主二便”,所以大便闭结或泄泻,均与肾脏本病有关。

原文: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内后廉痛。

语释:肾脏标病,可见如下一些病证。所谓发热不恶热,即少阴阳虚阴盛,虚阳外越之热,正如《伤寒论》所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其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是说热在表而寒在里,故发热不恶热,为真寒假热证。

头眩头痛,既可单发,又可兼见。六淫外袭,内伤诸疾,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头部而致病,其中以肾虚所致者不为少见。因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若精亏而髓海不足,则头眩头痛;精血同源,母子相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亦常见头眩头痛。《内经》虽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肝为标,肾为本也。

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若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可致咽痛舌燥,此即《伤寒论》所说的猪肤汤证。应注意与少阴客热、少阴客寒之咽痛,以及上焦风火痰热之咽痛进行鉴别。

《灵枢·经脉》篇说肾所生病有“脊股内后廉痛”。因肾足少阴之脉“出腘内廉,上股后廉”。故此脉不足,而循行部位可发生疼痛。

洁古所论,本病中有标病,标病中亦有本病,界线并不分明,且所论本病、标病并不全面,学者当举一反三,不可死于句下。

三、肾病用药

原文:水强泻之。

语释:一般而言,心肝脾肺四脏皆有太过之气,皆有泻法,惟肾无实证,不可泻之。以肾中真阴,唯恐其不足,断不可嫌其有余。因此,所谓水强证,实为本虚标实,肾不主水,水湿泛滥之候,故可急则治其标,泻有余之水邪。

原文:泻子:大戟、牵牛。

语释:木为水之子,泻肾之子,便是泻肝,即“实则泻其子”之法。肝有太过之气火可泻,而泻肝木之气火与水强二字,如何联系?实属牵强,不如说泻水更直接了当。泻水可用大戟,牵牛子。

大戟,苦寒有毒,为峻下逐水药,与甘草相反。本品适用于水邪泛滥所致的水肿喘满,胸腹积水及痰饮内聚等证,单用即有效。洁古谓其“损真气,”故不可多用久服,体虚水肿更应慎用。

牵牛子,亦苦寒峻下逐水药,泻下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可使水湿从二便排出。李时珍详辨其用,他在《纲目》中叙述了治例后说:“牵牛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人所不知,惟东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下焦阳虚,天真丹用牵牛以盐水炒黑,入佐沉香、杜仲、破故纸、官桂诸药,深得补泄兼施之妙,方见《医学发明》。”由此可知,若肾阳虚衰,水湿内停,属于本虚标实的水强证,亦可酌情选用牵牛泻之。

原文: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己、茯苓。

语释:膀胱为肾之腑,乃“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其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小便。泻腑即利小便法,常用下列药物。

泽泻,甘淡渗湿,性寒能泻肾及膀胱之热,为常用的渗湿利水泄热药。《本经》言其“消水”;《别录》曰“逐膀胱、三焦停水”;《医学启源》谓“利小便”。总之,正如《本草正义》所说:“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前人认为泽泻“利水而不伤阴”,所以往往配合补阴药用于肾阴不足的病证;但本品究为利水之药,利之太过,势必伤阴。

猪苓,甘平利水渗湿。《本经》谓其“利小便”。《医学启源》认为“性平味淡,气味俱薄、升而微降,阳也”。《本草纲目》进一步解释说:“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有利水、清热、明目、祛痰多种功效,而以利水为主。《本经》云:“味甘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医学启源》有类似引述。李东垣说:“车前子,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

防己,临床应用有汉防己与木防己之分,功用大同小异,均以行水,泻下焦湿热为主。《医学启源》谓其“气寒,味大苦,疗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脚气,去留热”。李东垣辨其宜忌说:“大抵上焦湿热者皆不可用;下焦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者,然后审而用之。”后世医家多宗张李师徒之说。

茯苓,性味甘平缓和,功能益心脾、利水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应用不同,可补可泻。《本经》言其“利小便”;《别录》言其“伐肾邪”,无非是说茯苓有渗湿利水之功。《本草纲目》进一步分析说:“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以上五药,利水渗湿,大略相同,但因性味归经有所不同,具体功用,又有区别。如茯苓兼能健脾宁心,猪苓无补益心脾作用;泽泻、车前子兼能泄热;防己兼能除风湿等,用当有别。

原文:水弱补之。

语释:肾者主水,上文言水强,邪气实也,故当泻之;此言水弱,正气虚也,故当补之。

原文:补母:人参、山药。

语释:肺乃肾之母。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在五行中金能生水,故补肺金便能生肾水,所谓“虚则补其母”也。常用人参、山药。

人参,以大补元气为主,常用以挽救虚甚欲脱之证,又可用于久病气虚者,为补虚扶正要药。《本经》言其“味甘,微寒”,《别录》言其“微温”,以产地不同,故气味主治稍异。李东垣说:“人参,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若阴虚单补血,血无由而生,无阳故也。”《医学启源》指出:“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之火邪,茯苓为之使。”

山药,原名为薯蓣,性味甘平,作用和缓,补而不滞,不热不燥。其上能补肺气,养肺阴;下能补肾气,固肾精;中能平补脾胃。但正如《本草正》所言:“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补肾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诸凡固本丸药,亦宜捣末为糊。总之性味柔弱,但可用为佐使。”目前常用山药治消渴,需多用之方有效验。

原文:气,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

语释:肾为水火之脏,阴虚火旺则气热,阳虚火衰则气寒,寒热皆能伤气,补气之法,亦不外泻火、补火二端。

知母,清热泻火,滋肾润燥。《本经》云“味苦寒”,后世或言其辛,或言其甘,或言其苦,寒不燥,无非说明知母实火可用,虚火亦可用。故有润肺燥、清胃热、滋肾阴的多种作用。《本草纲目》说:“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

玄参,性味咸寒,色黑入肾,且质润多液,故功能滋阴降火。洁古谓“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本草纲目》进一步论其功用:“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治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由于玄参滋养肾阴的功效与生地黄相近,故两药经常配合应用。但玄参苦泄滑肠而通便,泻火解毒而利咽,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不作为长期服用的滋补之剂;地黄则功专补肾养阴,可作为久用的滋阴**。

补骨脂,又名破故纸,性味辛苦而大温,入脾、肾经,为临床常用的助阳药,以补肾助阳为主,又能温运脾阳。《本草经疏》:“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水益土之要药也。其主五劳七伤,盖缘劳伤之病,多起于脾肾两虚,以其能暖水脏、补火以生土,则肾中真阳之气得补而上升,则能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荣养乎五脏,故主五脏之劳,七情之伤所生病。”

砂仁,性味辛温,入脾胃经。为醒脾调胃要药。《本草经疏》谓其“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所谓“向导”,即以砂仁为使药,以行滞气,不可认作补肾药。

苦参,肾经病为何用此药?《本草汇言》辨解:“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虚气弱,非所宜也。”就是说,苦参能治下焦湿热,有清热燥湿之功,绝非补肾之药。因本品有祛风杀虫的专长,早在《金匮要略》即用苦参汤外洗,治疗狐惑蚀于下部者,后世宗之,多外用以治皮肤病。目前正如《本草正义》所说:“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然毒风恶癞,非此不除,今人但以为洗疮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废食耳。”

原文:血,黄柏、枸杞、熟地黄、锁阳、肉苁蓉、山茱萸、阿胶、五味子。

语释:血属阴,阴与阳相配,阳强则阴亏,无阳亦无以生阴,故滋阴补肾,皆所以益精而补血也。可辨证选用下列药物。

黄柏,性味苦寒,既能清湿热,又能退虚热。《医学启源》云其“治肾水膀胱不足”,需要具体分析。《得配本草》详辨其用:“黄柏,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阴火,火清则水得坚凝,不补而补也。”洁古把知母列入补气之首,黄柏列入补血之先。以知母偏入肺经气分,黄柏偏入肾经血分,知柏相须并用,能滋阴降火。

枸杞子,性味甘平,为滋阴养血,平补肝肾的常用药,阴虚阳衰均可配用。《本草正》说:“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此物微助阳而无动性,故用之以助熟地最妙。其功则明耳目,添精固髓,健骨强筋,善补劳伤,尤止消渴,真阴虚而脐腹疼痛不止者,多用神效。”现民间验方单用枸杞子一味,蒸熟嚼食,每次一钱,每日二至三次,治糖尿病症情较轻者,有一定疗效。

熟地黄,为生地加工蒸熟而成,甘而微温,入心、肝、肾经,是滋阴补血的主药。张洁古谓:“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李东垣结合脉诊谈了生地与熟地的不同功用,“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借)火力蒸,故能补肾中元气”。生熟二地虽都能补肾,但生地偏凉长于凉血滋阴;熟地偏温则专用于滋养,能补血滋阴。

锁阳,性味甘温,入肝、肾经。能益精兴阳,补阴润燥。《本草求真》:“锁阳,本与苁蓉同为一类。凡阴气虚损,精血衰败,大便燥结,治可用此以啖,并代苁蓉,煮粥弥佳,则知其性虽温,其体仍润,未可云为命门火衰必用之药也。”锁阳虽性温补阳,却与桂、附燥热之药不同,而与肉苁蓉同一性质,为温润滋补强壮药。《本草纲目》谓锁阳尚能“燥养筋,治痿弱”,故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瘫痪症。

肉苁蓉,味甘咸而性温,入肾、大肠经。功能补肾阳,益肾精,且能润肠通便。《本草汇言》:“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本草经疏》视为“滋肾补精血之要药”。《本草正义》详辨其用:“肉苁蓉,《本经》主治,皆以藏阴言之,主劳伤补中,养五脏,强阴,皆补阴之功也。茎中寒热痛,则肾脏虚寒之病,苁蓉厚重下降,直入肾家,温而能润,无燥烈之害,能温养精血而通阳气,故曰益精气。主症瘕者,咸能软坚,而入血分,且补益**,温养阳气,斯气血流利而否(音同匹)塞通矣。”

山茱萸,性味酸、涩、微温,入肝、肾经。平补阴阳,阴虚、阳虚,都可配用,并能收敛固涩。《本经逢原》:“仲景八味丸用之,盖肾气受益,则封藏有度,肝阴得养,则疏泄无虞,乙癸同源也。”《本草新编》结合治验论曰:“人有五更泄泻,用山茱萸二两为末,米饭为丸,临睡之时,一刻服尽,即用饭压之,戒饮酒行房,三日而泄泻自愈。盖五更泄泻,乃肾气之虚,山茱萸补肾水,而性又带涩,一物二用而成功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称赞本品“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总之,山茱萸能补能涩,是其特点。

阿胶,得阿井纯阴之济水,又得纯黑补阴之驴皮,味甘气平质润,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为滋阴补血止血之良药。《医学启源》谓本品“主心腹疼痛,内崩,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所述证治,与《本经》略同。

五味子,《雷公炮炙论》:“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虽五味俱全,而酸独胜。由于本品味酸收敛,性温而不热不燥,故临床常用之敛肺、止汗、涩精、止泻。《医学启源》谓其“大益五脏水”,其实以敛肺滋肾为主。

上述八味药,唯黄柏为苦寒泻火坚阴之品,其余药物,多为平补阴阳之品,或偏于助阳,或偏于养阴,阳生阴长,俱能补血。

原文:本热攻之。

语释:一般而论,肾无实证,多为虚证。肾虚有新久缓急之分,久病而缓者,如前水弱补之之法;新病而急者,若邪热入里,灼伤肾阴,法当釜底抽薪,攻下邪热。

原文:下: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语释:本热攻下用大承气汤,其方法显然源本《伤寒论》。原文320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还有阳明病急下存阴三证(254条、255条、256条)。前后彼此合参,可知洁古所谓“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其实乃少阴阳明证。以热结阳明,胃肠燥热,灼伤肾阴,如不急下,肾水有枯竭之危,故用大承气汤急攻阳明之热,以救肾阴。况肾司二便,前言泻腑以通小便,此言攻下以通大便,皆泻实之法。

原文:本寒温之。

语释:肾为水火之脏,藏真阴而寓元阳,阴平阳秘,则无阴虚阳衰之虑。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寒用事,则当温助阳气,以消阴霾。

原文:温里:附子、干姜、肉桂、蜀椒、白术。

语释:温里助阳之法,亦源本《伤寒论》。其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本条虽仅举脉沉,实包括微细在内,沉而微细。阳气大虚,加以寒邪犯本,恐真阳易至消亡,故当用辛热逐寒之药急温其里。

附子,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其性味大辛、大热而有毒,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有回阳救脱之功。故《伤寒蕴要》云:“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附子又能散寒除湿,温经止痛。《医学启源》谓其“除寒湿之圣药也。治湿药中宜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总之,正如《本草正义》所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汩没真阳,地加于天,仓猝暴症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不臭者,非生用不为功。而其他寒症之尚可缓缓图功者,则皆宜熟用较为驯良。”

干姜,为温中主药,能温中逐寒,回阳通脉,常与附子相须并用。《医学启源》:“干姜,气热,味大辛,治沉寒痼冷,肾中元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用水同煎二物,姜附汤是也。亦治中焦有寒。”《本草求真》进一步阐发其配伍应用:“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故凡因寒而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绝者,无不借此以为拯救除寒。”

肉桂,味辛甘而气热,功能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医学启源》谓其“补下焦火热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肉桂与附子都能治疗下焦虚寒、阳气不足之证,故往往配合应用。但两药各有特点,肉桂能温营血、助气化,故多于调气理血与峻补气血方中用为辅助药,以鼓舞气血;附子则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

蜀椒,又名川椒、花椒。《医学启源》谓其“气温味辛,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其说源本《本经》、《别录》。本品善散阴邪,能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外用治脘腹冷痛,可用花椒炒熟,布裹温熨痛处;还可用花椒噙于患处,治牙痛。并有驱蛔作用,《伤寒论》治蛔厥的着名方剂乌梅丸中即用之。

白术,为培补脾胃的要药。《本草汇言》谓“温中之剂无白术,愈而复发”。其味甘能补益脾气,但作用较弱,而苦温燥湿,补益脾阳,是其专长。《本草求真》:“补脾之药不一,白术专补脾阳,……非若山药止补脾脏之阴,甘草止缓脾中之气。”

上述五味温里药,其附子、干姜、肉桂皆是温中祛寒和温肾回阳的主药,蜀椒温中兼能杀虫,白术在目前虽列入补气药,实则能温补脾阳。

原文:标寒解之。

语释:标寒即少阴感寒证。足少阴肾本病有阳虚与阴虚之分,已如前述,标病亦有标寒与标热之别,而标病与本病密切相关。如阳虚里寒,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寒邪侵入经络,未入脏腑,故曰标寒,自当解表以散邪。

原文: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

语释:少阴是阴经,邪入少阴经络,虽在表,与太阳之表不同,然既受寒邪,在表者仍应驱之从表而解。治少阴标寒,当如《伤寒论》301条“麻黄细辛附子汤”与302条“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之法以解之。

麻黄,始载于《本经》,自《伤寒论》以麻黄汤治太阳及太阴病以来,后世医家都认为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本品的作用虽以发散与宣肺为主,但配伍不同,功效各异,如麻黄细辛附子汤配附子则温经解表,这正如《本草正》所说:“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之。”

细辛,《医学启源》谓其“气温,味大辛,治少阴经头痛如神,当少用之”。本品不仅入足少阴而治头痛,并且外散风寒,内祛阴寒。其发汗的力量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于风寒表证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形寒怯冷等证;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痛作用,用于风寒表症兼有头痛、身痛或咳嗽等症。

独活,《医学启源》用为“足少阴肾引经药”。本品辛苦微温,祛风胜湿,通痹止痛,因其入肾与膀胱经,对两经风湿病变有殊效。《**化义》谓:“独活,能宣通气道,自顶至膝,以散肾经伏风,凡颈项难舒,臀腿疼痛,两足痿痹,不能动移,非此莫能效也。”《本草求真》亦云:“凡因风干足少阴肾经,伏而不出,发为头痛,则能善搜而治矣,以故两足湿痹,不能动履,非此莫痊,风毒止痛,头眩目晕,非此莫攻……因其所胜而为制也。”

桂枝,《医学启源》谓其“气热,味辛甘,仲景治伤寒证,发汗用桂枝者,乃桂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桂枝与麻黄,都是发散风寒常用药,均能发汗,但麻黄辛开苦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消肿;桂枝辛甘温煦,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

上述四味,都能辛温解表。但归经同中有异,故主治有别。如麻黄、桂枝善解太阳之表;细辛、独活为足少阴肾引经药,故善解少阴之表,肾病标寒证可配合应用。

原文:标热凉之。

语释:标热即少阴阴虚火旺证或少阴客热证。以肾阴不足,阴液不充,虚火上炎;或正虚外感风热,上客于咽,均可表现为标热。因是虚热,不可用苦寒之品,应用凉润之药治之。

原文: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

语释:病因阴虚内热,或兼感风热,治法自宜凉润养阴清热。

玄参,性味苦咸,功能滋阴凉血而降火,清热解毒而利咽,为喉科常用之品。咽喉肿痛因虚火上炎者,本品标本兼治,为最佳之品。

连翘,性凉而苦,轻清上浮,可治上焦诸热,功用以清热解毒为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为常用之品;热病患者,无论气分热或血分热,都可应用。《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其临床应用作了详细阐发,指出:“连翘,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能透肌解表,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疹瘾要药。为其性凉而升浮,故又善治头目之疾,凡头疼、目疼、齿疼、鼻渊,或流浊涕成脑漏证,皆能主之。”

甘草,为至甘之品,生用性凉,能清热解毒;炙用则气微温,能补中益气。洁古取其清热,自然当生用为宜。《伤寒论》治少阴客热咽痛用甘草汤,即生用以清热利咽。

猪肤,性味甘而微寒,有润燥利咽之功。《伤寒论》猪肤汤即以本品为主治疗少阴阴虚咽痛。《随息居饮食谱》谓;“猪皮即肤也,猪肤甘凉清虚热,治下利、心烦、咽痛,今医罕用此药矣。”

上述洁古所论,显然是效法仲景,源本《伤寒论》,并有自己的见解。标病分标寒与标热,用药分辛温解表与苦甘寒清热,已初步认识到伤寒病与温病的不同。

如果觉得《【《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肾部 】》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