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唐诗人张籍这首诗 结句为何出彩?感情铺垫是关键

中唐诗人张籍这首诗 结句为何出彩?感情铺垫是关键

时间:2019-07-15 18:05:38

相关推荐

中唐诗人张籍这首诗 结句为何出彩?感情铺垫是关键

(全文共2500字,读完大约需要6分钟,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中唐诗人张籍,擅长提炼结语,他的诗常常能余味无穷。

比如我们熟悉的名句,“行人临发又开封”、“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他的这首《蓟北旅思》,尾联“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也是历代学者推崇的名句。

那么,这两句为什么能出彩?

仅仅是因为写得含蓄么?

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写作背景:蓟北,指蓟州以北,在今天的天津市蓟县以北地区。公元785年,张籍和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学成后张籍到长安求官,求官未果,然后四处游历,用诗文求干谒,期待实现自己的抱负。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游历蓟州时所写。诗题另作《送远人》,可推测这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所作。我们来仔细读。

1、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乡国,指故乡。白苎词,指《白苎舞歌》,它是一首吴声歌曲,诗人的家乡就在吴地。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日日望着故乡的方向,只能唱着故乡的《白苎舞歌》。

您看,首联是不是很简单?

语言看起来很平淡,感情也很容易读懂。

其实不然。

我们来仔细分析。

日日,也就是每天。

诗人每天都望着故乡的方向。

他能望见故乡吗?

不能。

因为他在遥远的蓟北,而故乡在江南,离得太远了。

诗人明知道望不见,为什么还要每天望呢?

因为情不自禁。

太想家了,一天不望浑身难受,可见诗人很愁苦。

那么他望了故乡,就不愁了么?

恰恰相反,他会更加愁,因为望不见啊。

那怎么办?

只能想办法排解,他想起了唱故乡的《白苎舞歌》。

唱了故乡的歌,就不愁了么?

不是。

“空唱”两个字,说明唱歌并没有排解掉思乡之愁。

这侧面表达出诗人的愁苦实在太深了,已经无法通过唱歌来排解。

您看,诗人首联看似写得很平淡,其实非常含蓄。

诗人没有直接写思乡之愁,只写如何排解愁苦,而“日日望乡”和“空歌”这两种方法都无法排解,这就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愁。

诗人不需要借景也能写出含蓄的感情来,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诗人在开头就写出了思乡之愁,那后面该怎么写呢?

我们来看颔联。

2、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常常在送别友人的地方,回忆起自己离开家乡的情景。

我们在前面介绍了,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送远人》。

也就是说,诗人正在送别友人。

那诗人为什么会用“长”字呢?

长,通“常”,也就是“经常”的意思。

这说明诗人经常送友人离去。

而每一次送友人的时候,他都能回忆起自己离开家乡的情景。

为什么?

这很容易理解,送别时的离愁别绪相同:诗人现在不舍得友人离开,就和当年自己不舍得离开家乡一样。

您看,诗人通过写送别友人,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不舍之情。

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也让诗人的感情变得更加含蓄。

既然诗人不舍得离开家乡,为什么还要离开?

这暗示出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得不离开。

可见,诗人离开家乡之时心里非常痛苦。

而这种痛苦,诗人却经常回忆起,因为他经常送友人。

您看,诗人本来就因为日日思乡而愁苦,并且无法排解,现在却还要经常回忆自己离家时的痛苦。

这就让诗人思乡的愁苦之情更深了一层。

既然诗人有这么深的愁苦,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

我们接着看颈联。

3、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失意的时候只能独自说话,愁多的时候只有自己知道。

颈联看起来写得很直白。

很多人读到这首诗,总会觉得颈联没什么味道。

其实不是。

这两句隐藏了一种痛苦的选择。

失意,是指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

那么,诗人的意愿是什么?

是要回家吗?

显然不是,如果他的意愿是要回家,他随时都可以实现。

因为他是旅居在蓟北,并不是在那里做官。

您说是不是?

他的意愿是,通过游历得到别人的赏识,来实现自己求官的理想。

而“失意”,就说明他现在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您看,前两联写诗人心中有深深的思乡之愁,但是颈联写出了仕途失意之愁。

简单点讲就是,诗人想回家,但是又不甘心放弃追求仕途。

这两种感情发生了碰撞。

回家和继续追求仕途,只能二选一。

可见,诗人心中很痛苦。

但这种痛苦,又不好跟朋友讲,因为朋友也无法帮诗人做出选择。

诗人只能在自己心中不停地纠结。

那么诗人该如何选择呢?

我们来看尾联。

4、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客亭,指送别的离亭。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离亭外的柳树上,靠南边的枝条都被折尽了。

您看,这首诗前三联都是写情,只有尾联在写景。

而且写得余味无穷。

我们来看看尾联到底有什么余味。

我们知道,古人分别时,送行人会折柳相送,以表达对朋友的祝福。

朋友要去哪个方向,一般就折断哪个方向的柳枝。

您看这首诗,柳树上靠南边的柳枝被折尽了,这就说明大部分人去了南方。

而诗人的家乡正是在南方。

诗人看到这一幕会有什么想法?

应该是这样:这么多人都去了南方,那我回不回去呢?

您可能会说,这不是和颈联一模一样吗?还是做那个选择题。

错了!

问题是一样,但诗人的感情很不一样!

为什么感情不一样?

就因为“折尽”这个词,它让诗人有了紧迫感。

诗人确实要做这个选择,但他本来可以慢慢思考,想清楚了再做这个决定。

但无意中看到靠南边的枝条都被折尽了,他这才意识到别人都已经回去了,而自己还在犹豫。

这一瞬间,他就感受到了要做选择的紧迫感。

做选择很难,要在短时间内做选择更难,这就是尾联的独到之处。

5、总结首先,诗人不直接写思乡之愁,却写排解愁绪的方法,并且用“空”字写出愁绪无法排解,侧面表达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愁;

其次,诗人通过写送别友人,侧面引出诗人经常回忆离家时的痛苦,加深了心中思乡之愁;

然后,诗人通过“失意”两个字,表达出自己的仕途失意之愁,而仕途失意之愁和思乡之愁发生了碰撞,诗人面临着如何选择的痛苦;

结尾,诗人巧妙地用“折尽”两个字,让诗人做选择产生了紧迫性,这就更加痛苦了。

您看,这首诗的尾联确实很巧妙,用时间的紧迫性让诗人的痛苦感情更深了一层。

但是,正是因为前面三联做好了感情铺垫,所以诗人才能在结尾用这样的巧笔。

诗人本来就在为选择而痛苦,尾联只需要轻轻用力,限定选择的时间,就能让整首诗的感情达到另一个高度。

我认为,与其说结句写得好,不如说诗人的行文构思更巧妙。

#唐诗#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如果觉得《中唐诗人张籍这首诗 结句为何出彩?感情铺垫是关键》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