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唐诗人顾况的一首七绝 感情为何浓厚?妙在次句铺垫

中唐诗人顾况的一首七绝 感情为何浓厚?妙在次句铺垫

时间:2022-11-19 11:52:56

相关推荐

中唐诗人顾况的一首七绝 感情为何浓厚?妙在次句铺垫

(全文共2600字,读完大约需要6分钟,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中唐诗人顾况,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

不过,他赏识白居易的故事您肯定听说过:洛阳米贵,白居不易。

可见,顾况在当时很有名气。

虽然在诗歌史上,他的名气没有白居易大,但是他的诗感情含蓄而且浓厚,也很值得一读。

他在晚年写了一首七绝《登楼望水》,读起来就很有味。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的妙处。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这首诗写作背景不详,从诗中可知,这应该是他晚年的作品。

乍一看,这首诗没有生僻词,而且很容易判断是一首思乡诗。

有什么可读的呢?

其实这不是一首简单的思乡诗,还隐藏了更深的感情。

我们来仔细读。

1、鸟啼花发柳含烟柳含烟,是指柳叶稍微长出,嫩黄未绿之时,成片望去所见到的景象,仿佛轻烟笼罩。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鸟儿鸣叫,鲜花开/放,刚发芽的柳树仿佛被青眼笼罩。

很显然,诗人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而且是寒冬过后的初春时节。

景物有什么特点?

很美。

您看,不管是鸟啼,还是花发,还是柳含烟,这三种景物中的任意一种都是非常美好的。

但诗人认为:只写一种不够,写两种还是不够,连写三种才能表达出春天的美。

他为什么要这么写?

很简单,就是为了表达他对这初春景色的喜爱之情,心情很愉悦。

很好理解吧?

那么诗人会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色中吗?

我们来读下一句。

2、掷却风光忆少年

这句话难倒了很多人。

尤其是“掷却”这两个字。

您有没有感觉到,这两个字非常突兀,用得很生硬?

其实不然。

这两个字恰恰就是诗人的妙笔。

我们先来看,“掷却”和“抛却”有什么不一样?

“抛”和“掷”有一个细微区别:掷,强调“用力”地抛;而抛,则没有强调“用力”。

您仔细品一品,它们是不是有这个区别?

这就是诗人炼字的精细之处。

回到这句诗,那么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力地抛弃美好的风光,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

您看,这里就非常奇怪了:诗人开头用三种美好的物象来表达对初春的喜爱,结果这一句却要抛弃掉美好的风光。

这还不是普通的抛弃,而是要用力地抛弃。

这个“掷”字,表明诗人很果断,很坚决。

这是为什么?

既然风光这么美好,诗人为什么不好好欣赏,而是要果断、坚决地抛弃呢?

因为他要“忆少年”。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在诗人心中,相比于初春的美景,“忆少年”更加美好。

是不是这个道理?

诗人前一句连用三个物象,把初春的景色写得很美好,但是他要把这美景果断、坚决地从头脑中抛弃,选择回忆自己的少年时光。

您看,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少年时光有多么美好,而是巧妙地用“掷却”两个字做了一个选择:初春的景色那么美好,但是和我的少年时光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这个选择不用任何犹豫,非常果断、坚决。

可见,诗人的少年时光该多么美好!

您再来看“掷却”两个字,巧不巧妙?

这已经不能用妙笔来形容了,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这两个字就好像是感情的助推器,诗人本来在平地上,但突然一下被推到了山顶上,愉悦之情瞬间达到了顶/峰。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少年时光写得这么美好呢?

为了给后两句做铺垫。

3、更上高楼望江水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更上高楼眺望着江水。

这个“更”字很有意思。

更,我们讲过很多,表示前后为递进关系。

前一句是写,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的愉悦之情达到了顶/峰;

这一句是写,诗人更上高楼望江水。

这个“更”字,就表明诗人还要追求更加愉悦的心情。

如何追求?

就是“上高楼望江水”。

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上高楼望江水”可以让他的心情更加愉悦。

这就是“更”字的含义。

很奇怪: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他想望见什么东西呢?

我们继续读第四句。

4、故乡何处一归船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已经点明了故乡,为什么又要用“何处”两个字呢?

其实这是倒装句,应该这样理解:何处一归故乡船。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何处有一艘能回到故乡的船呢?

您看,诗人为什么要上高楼望江水?

因为他想望见能回到故乡的船。

这就很好理解了,结合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诗人认为,如果能望见回到故乡的船,那么他的心情会更加愉悦。

那么,他能够望见回到故乡的船吗?

很遗憾,不能!

为什么?

因为“何处”两个字。

您想一想,如果他真的望见了,还会问“何处”吗?

很明显,诗人望而不见,心情非常失落,只能无奈地反问:何处才有回故乡的船?

您发现问题了吧!

诗人虽然今天没有望见回到故乡的船,但是明天可以继续来望啊!

如果想回家,也没有必要在乎这一两天,对不对?

又何必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愉悦心情呢?

对吧?

诗人为什么要用“何处”来反问呢?

我认为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诗人并不是真的想回故乡!

否则他应该问“何时”,而不是“何处”。

因为“何时”才有盼头,而“何处”根本就是在说“无法回家”。

您可能会提出疑问:诗人莫不是搞错了地方,这条江本来就不通往他的家乡吧?

这不可能。

因为诗人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海盐县,而江水都是互相连通,只要坐船肯定能回到他的家乡,无非就是多转几趟而已。

所以您看,诗人看似在思乡,其实并不是真的想回故乡。

那么,他为什么要上高楼眺望回故乡的船呢?

我们再回头看次句,诗人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非常美好,心情很愉悦。

紧接着,他就想到了故乡,所以他上高楼眺望回故乡的船。

为什么他会突然想到故乡?

这说明诗人美好的少年时光是在故乡度过的。

他想再一次体验少年时光的美好,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故乡。

那么诗人能回到故乡吗?

肯定可以,我们前面分析了,船不是问题,无非多转几次而已。

但是诗人偏偏就要写自己回不去故乡,而且还把回不去的原因归结为“没有船”。

这不是无理取闹么?

还真不是。

这其实是诗人的无奈之举。

故乡可以再回去,但是又如何能重回青春年少呢?

这一句无理的反问,其实隐含了诗人深深的痛苦无奈之情:自己已经年老,无法再回到青春年少的时光。

可见,这里的“故乡”,并不是指诗人的老家,而是指美好的少年时光。

您看,诗人的感情是不是很含蓄?

不仅含蓄,而且非常浓厚!

我们来理一理诗人的感情脉络:

首先,诗人看到初春美景,心情很愉悦;

其次,诗人回忆自己的少年时光,心里的愉悦达到了顶/峰;

然后,诗人想要重新回到美好少年时光,结果却发现无法再回去,心里有深深的痛苦无奈之情。

感情脉络很简单。

但是诗人的感情非常浓厚!

原因就在于:诗人在次句用“掷却”两个字,把诗人的喜悦之情推到了顶/峰,而后再重重地摔下来,直接跌落在谷底。

少年时光越美好,诗人求而不得的痛苦之情才会越深。

这就是诗人巧妙的构思,而次句的铺垫正是诗人的妙笔。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唐诗#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如果觉得《中唐诗人顾况的一首七绝 感情为何浓厚?妙在次句铺垫》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