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高考: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命题的特点 趋势

高考: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命题的特点 趋势

时间:2022-04-04 11:42:18

相关推荐

高考: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命题的特点 趋势

在继承以往命题成果的基础上,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的题目将在能力层级的体现上有所变化,更加突出题目的综合性设计。

一、更加注重评价能力的考查

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的能力层级是鉴赏评价,但在实际命题中,不少题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降低,且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

在比较类鉴赏的题目中有能力层级偏低的情况。如江苏卷选择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和《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作比较阅读,共设置了三道题目。第一、二题分别单独针对第一首诗、第二首诗命题,唯一将两首诗结合起来的第三题要求“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这道题目虽然将这两首诗可供对比研究的对象指了出来,却没有要求学生对这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作比较,指出相同或不同之处。这样命题,和赏析单个文本结句表达效果的题目相比,只是题量增倍,实质上并没有改变考查方式。

对比较思维能力来说,比较不是目的,认识才是目的。比较不应该是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是本质的比较,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例如湖北卷的一题:“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该题目从两首诗的首句中就能找到答案,“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仅从字面意思就能得到答案,并不需要对诗歌内容、意象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样的浅层次的比较并没有上升到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上。

再如福建卷的一题:“‘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扫山云惊散林鸦”和“月出惊山鸟”中“惊”的起因虽然不同,但其表达效果是一致的,都是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题单就“扫山云惊散林鸦”一句里的“惊”字命题就能达到考查目的,并不需要额外与“月出惊山鸟”比较就能得到答案。

不平衡性表现在偏重于鉴赏,而评价相对缺乏。从《考试大纲》对能力层级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知道,与作者观点态度有关的考查涉及两个层级,一个是分析综合,一个是评价。在分析综合层级中,要求学生能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概括;在鉴赏评价层级中,要求学生能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大多只要求概括,而并没有要求学生做出明确的评价,也就是说没有要求学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高下优劣的评判。总的来说,命题多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对作品的鉴赏也多属于欣赏式的鉴赏,“评价”方面体现不足。在比较类题目中也存在“比”多于“评”的现象。

高考古诗词鉴赏比较类命题中落脚在“评价”上的题目,除古籍版本差异比较类题目之外,只有2002年北京卷要求学生比较王之涣((登鹤雀楼))的优胜之处,以及辽宁卷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诗歌末句“应有”“犹有”哪个更好。其他的绝大多数比较都只着眼于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并不需要在两个比较对象之间作出高下优劣的评价。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的附件《高考各学科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明确提出“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这一修订将使目前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中存在的能力层级偏低、评价能力考查不足的情况有所改善。《考试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对“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因此,今后的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将会在不提升考查难度的情况下,更加偏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评价能力的考查,将会有更多的体现。

二、允许学生在鉴赏评价中融入个人生活体验

目前古诗词鉴赏命题多考查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手法,诗人的写作用意等,这些都是要求学生对古诗词作客观的理性分析,不能掺入个性化的见解。但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本身就是带有主观性的,《课程标准》在对鉴赏方法的要求中,也多次强调阅读鉴赏的个性化。这个个性化是鼓励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融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读书体验,从而有创意地解读文本。从这个角度出发,在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本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读书体验有相同之处,让学生有机会在文本和自身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二是题目的设置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来谈感受。

这样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有创意地解读文本,为多元化解读作出有利的引导;另一方面,个人经历和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在检验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避免了学生按照答题模板简单套作。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中还常常出现这样的矛盾,有深度的作品和考查通常题目难度较大,学生得分率较低;浅显的作品和考查虽然能提高部分学生的得分率,但又显得比较浮潜,没有达到古诗词鉴赏能力层级的要求。

在鉴赏评价的考查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从而让鉴赏评价更加个性化,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矛盾。在阅读中允许或要求学生融入个人生活体验,即使选文和考查的难度较大,学生也可根据其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展开来谈,使得学生有话可说,在一定程度上既降低了阅读鉴赏的难度,又不会降低作品和考查的深度。

三、在命题中体现发展的观念

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缺乏评价类考查,原因之一是评价所需要的古代文学素养较高,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重点培养学生评价的水平和能力,因此一般学生并不具备评价一首陌生的古诗词作品的能力。

但是,评价并非是只能站在专家学者的角度去评价古诗词在艺术上的高下优劣,还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情感内涵等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鉴赏时既要“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在实际的考查中,命题偏重于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价值,忽视了对局限性的评价。例如对于隐居的情怀和闲适的心境,古人大多认为是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表现,当下有不少人却在质疑这样的看法,认为是犬儒主义的表现。这是古今世界观、价值观差异的表现。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学生应该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当下的世界观、价值观看出古诗词思想感情中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并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考查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对教学作出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

四、多类题型综合考查

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综合性将是今后该题型命题发展的大趋势。除了现有的成果,今后命题在综合性方面还将作出更多更新颖的尝试。

1.将命题延伸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在古诗文阅读的部分新增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①,比如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古诗词是诗人根据生活实践和生活体验所创作的,在抒发诗人情感志向的同时,展现了社会生活习俗的许多方面。

命题者可以选择与传统节日、民俗有关的优秀选文,也可就诗词中的某一点联想开去,结合古代文化常识进行考查。如将描写音乐的诗词与乐律常识结合,将山水诗与地理常识结合,还有天文、历法、礼俗、车马、饮食、衣饰、什物②等古代文化常识,都在古诗词中有所展现,都可以做相应的结合。

2.将命题延伸到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研讨与练习”中,就有将诗歌鉴赏和表达应用结合起来的例子。如《锦瑟》一文的课后练习中要求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短文③。这个练习中注重“我”的了解、“我”的感受,是要求学生做个性化的解读。撰写短文是一种语言的输出,考查了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在撰写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极大地调动阅读积累,达到考查学生阅读量的效果。

再如撰写编者按、编后记,改写歌词,撰写对联、新闻短讯、推介语等,都可以尝试与古诗词鉴赏考查融合在一起命题。如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为配秀才迪的小台改写一副对联。再如浙江卷选了《乌衣巷》《人月圆》(([中吕l山坡羊·燕子》三篇诗词曲,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角度撰写编者按或编后记。

多类型融合考查的好处,是既能考查学生对具体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一举多得。这样还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走入模式化的问题。

如果觉得《高考: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命题的特点 趋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