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大便不通攻下法三大家

大便不通攻下法三大家

时间:2024-02-28 15:36:25

相关推荐

大便不通攻下法三大家

下法是中医的八法之一,来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三承气,扩大于张从正的《儒门事亲》,精细至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明白此三家,则下法毕矣。

一、寒下:以攻下为主

1、大承气汤:《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

2、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克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主治:阳明热盛,燥屎初结,痞满而实,燥坚不甚之腑实证。本方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泻热攻下之力较轻。

《伤寒寻源》“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

3、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医方考》卷1:“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二、温下:温热药与攻下药并用

1、温脾汤:寒积虚证

组成: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具有温补脾阳,攻下冷积的功效。

主治:原方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方。现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方中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2、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实证

组成:组成: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具有温经散寒,通便止痛的功效。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本方从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3、半硫丸:

组成: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各等分。上药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20丸(每次1.5~3g),空腹时用温酒或生姜汤送下,妇人醋汤下。有温肾通便功效。能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温病条辨》“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

《成方便读》:“此为命火衰微,胃浊不降而致,故以半夏和胃而通阴阳,硫黄益火消阴,润肠滑便,然后胃与大肠皆得复其常,所谓六腑皆以通为用也。”

三、行下:行气与攻下并用

1、厚朴三物汤:

组成: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有行气除满,去积通便的功效。

主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即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

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但药量不同。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小承气汤厚朴三两,枳实三枚,大黄四两。前者意在行气,故君厚朴;后者意在攻实,故君大黄。厚朴三物汤用于里实气滞,胀重积轻;小承气汤用于里实气滞,积胀俱轻。

2、木香槟榔丸:

组成;《儒门事亲》卷十二三法六门方。组成: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术(烧)、黄连、商枳壳(麸炒,去瓤)各一两,黄柏、大黄各三两,香附子(炒)、牵牛各四两。上为细末,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主治:饮食积滞内停、气机壅塞、郁而化热所致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大便不通等症。

本方木香、槟榔行气化滞,消脘腹胀满,且能除里急后重。以牵牛子、大黄攻积导滞、邪热通便,以陈皮、青皮行气化积,助木香、槟榔之力。以香附、莪术疏肝解郁,破血中之气。枳壳下气宽肠。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且又止痢。全方行气药与攻下药配伍,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效。

四、补下:温补与攻下并用

1、黄龙汤:《伤寒六书》卷三。

组成:大黄、芒消、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水二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一沸。热服为度。《伤寒六书》:“治患心下鞕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用前六乙顺气汤。”

主治:肠胃燥热,气血两虚。下利清水,神昏谵语,腹痛拒按,身热而渴,神疲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沉细数者。

方中大承气汤之大黄、芒消、枳实、厚朴荡涤胃肠实热,急下存阴;人参、当归双补气血,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而通大肠;生姜、大枣、甘草和胃气而兼调诸药,共奏抉正攻下之功。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记载:“黄龙汤是汉代由天竺的佛教传入中国,……自有方处,鄙俗久行,病发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使用猪粪猫粪,或堈盛瓮储,号曰龙汤,虽加美名,秽恶斯极。……今近城寺别塞空罂口,纳粪仓中,久年得汁,甚黑而苦,名曰黄龙汤”。

《张氏医通》云:“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王旭高云:“曰黄龙者,大黄得人参为佐,则能神其功用,如龙得云助,升腾上下,莫能测其变化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陶氏此方,攻补兼施,既下脾胃燥结,又致津液润燥,专治脾胃之患,故称“黄龙汤”。

2、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方。

组成: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人参(一钱五分,另煎)生大黄(三钱)芒硝(一钱) 元参(五钱)麦冬(连心,五钱)当归(一钱五分)海参(洗,二条)姜汁(六匙)。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益胃汤方见前),余参或可加入。

主治:吴鞠通“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即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吴鞠通:“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之法也。旧方用大承气加参、地、当归,须知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承气,取甘草之缓急,合人参补正,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枳、朴之用,合人参最宣胃气,加麦、地、元参,保津液之难保,而又去血结之积聚,姜汁为宣气分之用,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再加海参者,海参咸能化坚,甘能补正,按海参之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且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故以之为使也。”

五、润下:滋润药与攻下并用

1、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方。

组成:元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细生地(八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

主治:吴鞠通“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

吴鞠通:“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独取元参为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本论于阳明下证,峙立三法:热结液干之大实证,则用大承气;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增液,所以回护其虚,务存津液之心法也。”

吴鞠通:“阳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两剂,法当自下,其或脏燥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则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吴鞠通:“温病下后,邪气已净,必然脉静身凉,邪气不净,有延至数日邪气复聚于胃,须再通其里者,甚至屡下而后净者,诚有如吴又可所云。但正气日虚一日,阴津日耗一日,须加意防护其阴,不可稍有卤莽,是在任其责者临时斟酌尽善耳。吴又可于邪气复聚之证,但主以小承气,本论于此处分别立法。”

吴鞠通说增液汤“此方所以代吴又可承气养荣汤法也。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余治体虚之温病,与前医误伤津液,不大便,半虚半实之证,专以此法救之,无不应手而效。”

2、护胃承气汤(苦甘法)

组成:生大黄(三钱)元参(三钱)细生地(三钱) 丹皮(二钱)知母(二钱)麦冬(连心,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主治:“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

吴鞠通:“温病下后,邪气已净,必然脉静身凉,邪气不净,有延至数日邪气复聚于胃,须再通其里者,甚至屡下而后净者,诚有如吴又可所云。但正气日虚一日,阴津日耗一日,须加意防护其阴,不可稍有卤莽,是在任其责者临时斟酌尽善耳。”

3、济川煎:《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方。

组成:当归三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虚甚者不必用)。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前服。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功效。

主治:老年肾虚。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肾司二便。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而大便不通,法当温肾润肠。方中肉苁蓉温肾益精,润燥滑肠;当归养血和血,辛润通便,牛膝补肾强腰,其性下降;枳壳宽肠下气,泽泻入肾泄浊;少加升麻以升清阳,使清升而浊降。用药灵巧,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张景岳称此方是:“用通于补之剂、寄降于升之内。”故适宜于肾虚便闭者。

张景岳认为:“凡病涉虚损而大便秘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方后又有加减法云:“如气虚者,但加人参无碍;如有火加黄芩;若肾虚加熟地”,“虚甚者,枳壳不必用”。皆可供临证应用时参考。总之,本方在温补之中,寓有通便之功,故名济川煎。济,相助也,益也;川,一作水之所聚,此处指肾,一指尾窍,此处指后阴。顾名思义,便可知本方旨在温肾益精,以润肠通便。

张景岳注为:“三阴三阳,同流气血,故为人之川”。何秀山云:“夫济川煎,注重肝肾,以肾主二便,故君以苁蓉、牛膝,滋肾阴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当归、枳壳,一则辛润肝阴,一则苦泄肝气。妙在升麻清气以输脾,泽泻降浊气以输膀胱,佐蓉膝以成润利之功”。(《通俗伤寒论》)本方温肾养血,润肠通便,服之可使肾气盛,津液充,肾、肝、肠三经得以滋济,从而大便畅通。故名“济川煎”。

4、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每日三次,渐加,以知为度。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的功效。本方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由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

《伤寒论》称之为“脾约”。成无己说:“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为臣。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以为佐使。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融润肠、行气、攻下三类药物与一炉。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

六、宣下:宣将肺气与攻下药并用

1、宣白承气汤

组成:生石膏(五钱), 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栝蒌皮(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主治: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2、己椒苈黄丸

组成: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具有泻热逐水,通利二便的功效。

主治:水饮积聚脘腹,肠间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金匮要略》:“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水走肠间,一则阻滞气机,使腑气不通;二则使水不化津,津不上传;三则病及肺,使肺不能通调水道,往下输送到膀胱,故病人腹满便秘。本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子均可以利水。其中防己长于清湿热,椒目消除腹中水气,葶苈子能泄降肺气,消除痰水,另外大黄能泻热通便。

七、清下:清热药与攻下药并用——导赤承气汤

组成:赤芍(三钱),细生地(五钱),生大黄(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芒硝(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主治:小便赤痛,大便不通。“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吴鞠通:“其因火腑不通,左尺必现牢坚之脉(左尺,小肠脉也,俗候于左寸者非,细考《内经》自知),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且痛也,则以导赤去淡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通火腑,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同治法也。”

八、开下:开窍药与攻下药并用——牛黄承气汤

组成: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主治:神昏而大便不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吴鞠通:“其因邪闭心包,内窍不通者,......已下而不通,舌短神昏,闭已甚矣,饮不解渴,消亦甚矣,较前条仅仅谵语,则更急而又急,立刻有闭脱之虞,阳明大实不通,有消亡肾液之虞,其势不可少缓须臾,则以牛黄丸开手少阴之闭,以承气急泻阳明,救足少阴之消,此两少阴合治法也。”

将上述中医的下法归纳为以上八种,但下法运用不当,也会导致病变的发生,所以要恰当使用。吴鞠通说“吴又可纯恃承气以为攻病之具,用之得当则效。用之不当,其弊有三:一则邪在心包阳明两处,不先开心包,徒攻阳明,下后仍然昏惑谵语,亦将如之何哉?吾知其必不救矣。二则体亏液涸之人,下后作战汗,或随战汗而脱,或不蒸汗,徒战而脱。三者下后虽能战汗,以阴气大伤,转成上嗽下泄,夜热早凉之怯证,补阳不可,救阴不可,有延至数月而死者,有延至岁余而死者,其死均也”。

误下会导致:一、耗伤津液;二、耗伤正气;三、引邪入里。值得注意。

如果觉得《大便不通攻下法三大家》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