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量子大唠嗑》启程笔记

《量子大唠嗑》启程笔记

时间:2023-05-26 22:47:16

相关推荐

《量子大唠嗑》启程笔记

北京足有半个多月没有像样地出现过阳光了。秋天没个秋天的样子。这样的日子,人适合蜷缩在房间里,开一盏暖黄的灯,坐在桌边安静地读一本书,或者在本子上记下一段心事。忆起也是这样寒意初起黄昏,我伏在书桌,身旁一个男孩在弹着吉他。小小房间里,弥漫着温暖的灯光和琴音。

老朋友发微信对我说,听了我讲《量子大唠嗑》,让好些读书时物理不及格的朋友都想买来这本书读了。我说,千万别读不懂回头哭着找我啊。哈哈。逗他们玩的。

马兆远目瞪口呆地看我竟然高调地把《量子大唠嗑》定性为“一本21世纪国人必读科学思维启蒙经典”。在一本书刚出来不久,就做出“必读经典”的预言,这样狂放的话也就严黄这样的江湖游荡派敢说。我坏笑着对马兆远说,没办法,话我已经放出去了,你担得住。

出版社负责营销的几个文科妹妹,接到这量子物理概念一大堆的偏又说不是量子物理科普书的《量子大唠嗑》,写文案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给她们讲书里的内容,听得她们目瞪口呆的。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这样的思维方式,她们觉得哪句话都足以炸掉世人脑袋。可真落笔写时,发现无从下手。说要找来速记公司,把我讲的话实录下来。呵呵,我估计录出来也难成文。也许当初就是因为口语太具有量子化测不准的特性,才让人类发明了文字吧?这样才能让信息相对固定地保存流传。

我们把文字这类用可记录、可描述、可复制、可传播的信息叫经典信息。而量子信息是事物的关联,是不可描述复制的。一本书里的任何一个字都是经典信息,抽出哪一句或一段话都不能表达出这本书的量子信息。只有读者读完整本书,蕴含的量子信息才会出来,可是这种量子信息又不是用文字可以描述归纳的。并且同一本书,每个人接收到的量子信息也是不一样的。他接收到的量子信息是什么样由他自己决定的。我不知道读到我这段文字的人,是不是要气疯。的确,关于什么是量子信息,我读了好几遍《量子大唠嗑》,依然是没法理解和说清楚的。我已经很努力地试图用我能理解的方式表述了。至于作者为什么从量子信息的角度说,一本书有100页,你读了99页也还是什么都没读到。只有你们自己找来《量子大唠嗑》寻找答案啦。

我对茫然无措的出版社的文科妹妹们说这本书真的是本好书。她们频频点头说相信我。我每次想到她们单纯可爱的表情就想乐。我有一个观点,没有被理工科逻辑教得教条化的文学艺术类的人,其实天生具有某些量子化特性的。他们更多地用形象思维和随性的直觉来看世界和处理事物。有这些人存在,世界才比较可爱和有趣。如果都是被牛顿经典科学思维驯化的人主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真的枯燥无趣。当然,等他们读了《量子大唠嗑》,对世界的认识不再那么僵化OUT时,应该会变得可爱得多吧。

自从我亮出了那句“《量子大唠嗑》将成为21世纪国人必读科学思维启蒙经典”的预言之后,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像完成高考作文一样来刻意找证据证明这个预言。那正是马兆远反对的神秘论的自我正义化。我只是在做一个实验,来检验我提出的这个假设。既然是假设,那就是不确定的啦。有可能成立,有可能不成立。都属于正常状况。我不是马兆远的或者严黄的卫道士。这样我的心态就好得多,我依然可以保持自由自在**自肆的状态。

这本书带给我个人两方面特别重要的收获。一是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时常带给我的思维启发,让我在遇到事时总能去寻找到实用灵活的办法,有了某种从容。直到最近我才体会到这种从容来自于对科学的实在的精神的领悟,用马兆远常说的话就是“日拱一卒,我笨,我死磕”。二是让我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感觉你说不清楚怎么来的。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对世界的认识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意识到了自己的小,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大,对世界和自己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豁然的态度,有了自由的信心。这种自由让你既不再被别人束缚,也不被自己束缚。一种内在的底气,支持你在任何时候都敢依照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

《量子大唠嗑》的成书过程,第一个受益者应该是我。我读得最多也最认真,常常提出一些我想不通的问题,逼得马兆远也在不断审视调整自己的说法到底哪里让我卡住。我在确立、质疑、推翻、再确立的反复过程中不断体悟,过程中带来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喜悦感。

虽然书已经出版了,里面一些观点我依然是跟马兆远相左的,依然会有不解,也依然会跟他争议。相信到读者那里,也是同样状况。这不是一本让读者得到某种真理而拜服于作者思想的远见的书,而是能激起读者思考和讨论争议的书。大唠嗑(dialogue)的过程,人们的思想能得到互相启迪。因此是一本生长的书。因为会生长,才会伴随时光流逝与读者同在。而经典,首先是要在时间上能够存续。

《量子大唠嗑》在源头上开放生长的基因,是我预言他成为经典的重要判断依据。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承载的是马兆远这个被我经常呼为“科学顽童”的特别的穿越时空的洞察力,也让这本书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命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像薛定谔的猫的实验,作为观察者的我,后续的读者,与原本封闭的盒子建立起一个纠缠体系,这个体系将不断发生变化,猫的死活变成一件非确定性的事。是的,从某一天起,我突然想用马兆远给我讲的那些量子科学原理来做个实验。而实验对象就是他本人,第一步是这本书。

我在很早建议马兆远写书时对他说,就算只有我一个学渣想读这本书,这本书就有写出来的价值。以前有个年轻女作家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她说写一本好书,是一场修行,是为这个世界布施。哪怕只有我一个困惑人,我真的想搞清楚这些跟量子有关的让我困惑的问题。你以前老引用地藏菩萨的话,说只要还有一个受惑人,你就有义务渡他。况且,世间还有无数像我这样的受惑人。

没想到的是,以解答一个量子科学问题开端,发现引出更多的深层次的甚至是原本上的困惑。比如对科学本身意义的不解,思维**惯给自我造成的束缚。书后来生长成了现在的样子,本身是一场不断深入大唠嗑(dialogue)的过程。因为第一读者是个学渣,能让学渣读懂,比写给同行读懂,难度要大得多。不能屈就学渣的矮小矬丢掉科学家的严谨性,又得搭好台阶让学渣能一步一步够得着。写《量子大唠嗑》的过程,也是考验学霸马兆远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理由,这本书读的难度没那么大,我才敢放了“国人必读”的话。

昨天见到CC讲坛的吴博士,他说一直听我不断念叨《量子大唠嗑》将成为21世纪国人必读经典,他也很着急要读到这本书了。马兆远在旁边笑着说他只能无奈地听我把他的书歪批乱解。

我以前画过一幅漫画给马兆远看。画的是东施效颦的故事。然后我对他说:东施是个聪明的姑娘,她懂得用量子科学原理做事呢。他很好奇,问我是什么原理啊?我答:东成西就。他无奈地挠头笑,绝不能收我这个成天江湖物理的家伙做弟子啊。

书出版了,不是《量子大唠嗑》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承载作者马兆远的思想信息,传递到读者那里,会坍缩成什么样或者波动成什么样,是不确定的,也是作者无法左右的。这种不确定性也正是量子科学本身的迷人之处。

读《量子大唠嗑》很像一次取经之旅。一起出发吧!

严黄

10月21日星期五于北京

如果觉得《《量子大唠嗑》启程笔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