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仙道贵生丨什么是“粗守形 上守神”?

仙道贵生丨什么是“粗守形 上守神”?

时间:2024-03-11 17:15:51

相关推荐

仙道贵生丨什么是“粗守形 上守神”?

作者:水纳百色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明代张景岳在其《类经》中对“本”的阐释即基于对《素问》关于本乃阴阳的理解,“凡治病者,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

何谓阴阳?“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仅仅存在于变化之中,本于阴阳,不是本于阴阳本身,而是本于阴阳之变化——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关系到人的昌亡,养生者当慎之、养之,本之。

所以,《内经》云:

粗守形,上守神。

言刺法:欲行针者。当守其神。欲守神者。当知其节。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由此可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仅仅是手段,“以平为期”才是目的,即守神。神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粗守形,上守神中守气?

附:

论针刺“守神”与“守气”

作者:王茎 曾永蕾

关键词:针刺疗法;守神;守气

中图分类号:R24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0)02-0036-02

针刺时的“守神”与“守气”是决定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而现代临床针灸医生往往忽略这个问题。笔者有感于此,略加论析,以期医者重视。

1 守神

古人在针刺时非常重视“守神”。所谓“守神”,即是在针刺过程中始终注守“医患”双方的“神气”。早在《灵枢.本神》篇载有:“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官能》篇也说:“用针之要,忽忘其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更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可见,“守神”在针灸治病中极为重要。那么,如何在针刺过程中做到“守神”呢?当须做到审神、定神、调神、专意一神四个方面。

1.1审神疾病正邪交争中,“神”代表了正气,故《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神的产生则以血气为基础,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据此,“神”可以说是血气的升华,是生命现象的总体反应,它体现了内脏的功能和气血的盛衰,即《灵枢.天年》所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分布于全身,其高级功能则为精神活动。所以审察病人的神气盛衰,以决定针刺是补是泻,是医者治病的第一要着,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1.2定神针刺疗法往往令人畏惧,特别是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或多或少怀有恐惧心理,发生全身肌肉紧张等现象,给寻找针感和掌握针感带来操作上的不便,故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树立病人的治疗信心,是保证针术操作顺利的必要条件,故《金针梅花诗抄》说:“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定,使之信针不移,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可倍也”。此外毫针的操作不同于其他方法,治疗的环境一定要安静,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的精神必须集中在针感上,如《标幽赋》所述:“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说明病人神志安定才能施针,这时,针下的气行现象才容易出现,未安而勿刺。而今临床上,有的针灸科,一室多张诊床,治疗者、候诊者、医生多达十几人,环境嘈杂而不宁,对患者的“本神朝”是极为不利的。

1.3调神针刺必然要选取一定的腧穴,而腧穴的作用就是以神气为主。《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指出人体的腧穴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场所。针刺治病是通过腧穴来施行补泻,而补泻的目的也就是要调节神气。施用针刺补泻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神”,《灵枢.胀论》记载:“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神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说明如果乱用补泻,益有余,泻不足,就会使神分离而不能守舍,以致助邪伤正;故正确施行补泻,调适患者的神气,即可损有余,益不足,使神充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4医者专意一神古人针刺时非常讲究施术者的专意一神,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素问.宝命全形论》形容医者施术时说:“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灵枢.终始》也说“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这些都是强调医者在临诊时应全神贯注,精神集中,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病人反应。故东汉名医郭玉曾深有体会地说:“神在于心手之际”,《标幽赋》中也强调行针时要做到“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而在临床有些医生针灸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谈笑风生,不注意针下的变化和患者的感受,在无针感时就进行大幅捻转提插及透穴深刺,往往造成病人运动不便的后遗症,有时甚至造成内脏出血、气胸、休克等严重事故。

由上可知,针刺治病,自始至终都要注守“神”,既要注意病者的神,更要集中医者的“神”,古人为使医患双方更好地交流,达到“守神”的目的,要求针刺时杜绝一切干扰,如《灵枢》提到针刺时要“闭户塞牖”,确实是煞费苦心。

2 守气

在针刺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守神”,更要注意“守气”。所谓气,即是针刺时针刺部位所产生的感应,针刺必须在“得气”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故《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标幽赋》也说:“气速至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这些都说明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守气”即是在针刺得气后,慎守勿失,留守不去。既然得气是针刺取效的重要条件,故“守气”使整个针刺过程一直保持得气的状况显得尤为重要,《针灸大成》说:“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就说明了守气的重要性。但针灸历来有“得气容易守气难”之说,往往针刺气至后,“昙花一现”又消失了,如果在进针后得了气,行施手法时又失了气,那手法的行使是徒劳无益,临床经验不足的医者,对进针后能否得气,心中无数,在提插捻转时得气了,往往又把气丢失了,故得气后必须守气,守气比得气更难,对此,《灵枢.小针解》篇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明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说明守气在具体应用时,必须仔细辨认得气情况,得气时不要随便改变针刺方向和针刺深度,宜手不离针,持针不动,针尖不要偏离已得气之处。或用治神运气法,贯气于指,守气勿失;或用较轻柔平和手法,促使经气续续而至,绕于针下。守气时医者同样要全神贯注,通过手、眼观察和体会经气的活动,即指下冲动感,针下沉紧感,针体转动有吸力和看到针穴处或针穴远处的肌肉跳动等。当需要留针守气时,针体向前捻转数次,候针下沉紧,针体滞着沉重时为恰到好处。这样的“守气”不仅在留针时针感明显,即使在出针后数小时或更长一段时间都能保留较强的针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 结语

“守神”与“守气”是针刺获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守神”是决定针刺取效的前题,“守气”是决定针刺获效的关键。针灸临床上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如能重视“守神”与“守气”,对提高疗效大有裨益。

如果觉得《仙道贵生丨什么是“粗守形 上守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