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玩转纳米孔测序科技之旅 不可错过的教学专场和技术诊断!

玩转纳米孔测序科技之旅 不可错过的教学专场和技术诊断!

时间:2023-02-16 03:28:31

相关推荐

玩转纳米孔测序科技之旅  不可错过的教学专场和技术诊断!

纳米孔测序是由英国牛津Oxford Nanopore研发的最新一代高通量单分子测序技术,支持无扩增直接分析DNA/RNA,生成超长读长,实时测序能够即时实施数据分析。随着纳米孔技术在芯片、试剂、软件和准确性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全球科学家们正利用纳米孔技术的优势推动着各个领域的发展,成果近期频频登上Nature等高影响力期刊。

首次中国NanoporeTech Tour 大会,将携手20余位国内外各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以及中英纳米孔测序技术专家,分别于9月23号和26号在北京、上海两地,每场会议为期一天。

9.26上海场

9.23北京场

特设教学专场和专家技术诊断与一般会议不同的是,本次会议特别设置现场演示 & 教学专场 & 技术诊断,强大的中英纳米孔技术专家阵容,以教-练-答-用的形式,为参会者带来从样品准备- 仪器选择- 测序– 数据分析- 最终生物学结果的完整体验。

嘉宾介绍(排名不分先后)唐北沙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老年病科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届“湘雅名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神经退行性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神经遗传教育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Martin Frith教授日本东京大学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

东京大学计算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系教授,AIST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分析遗传序列了解编码信息、进化历史以及它们在疾病中的作用。他曾在牛津大学攻读物理与哲学,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在北京教英语,在波士顿大学获得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日本RIKEN进行博士后研究。Yutaka Suzuki教授日本东京大学

Yutaka自起便担任日本东京大学计算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系教授,研究主要专注于全长cDNA、转录组学和新一代测序技术。他于1999年在东京大学的跨学科科学系完成博士学位,后在著名学府理化研究所 (RIKEN) 基因组科学中心和东京大学担任研究员职务。Yutaka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近期已在相关领域发表至少7篇应用纳米孔测序的文章。

Fritz Sedlazeck副教授美国贝勒医学院

Fritz Sedlazeck副教授于于纳大学综合生物信息学中心获得计算机生物学博士学位, – 在冷泉港Michael Schatz教授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从至今,他在美国贝勒医学院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组建自己的实验室,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基因组结构变异。

基因组结构变异不仅比SNP影响的碱基更多,对基因组进化、基因调控、遗传疾病和表型进化都有重要影响。Fritz的团队开发了基于三代测序技术可用于大规模高精度检测结构变异的软件,文章发表于《Nature Methods》,其它众多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NatureBiotechnology》、《GenomeResearch》和《Bioinformatics》等国际中英学术期刊。Fritz Sedlazeck副教授目前正计划应用PromethION实施从100人到1000人的测序项目。

夏雨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

夏雨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的副教授。研究兴趣集中在环境微生物组学研究,利用新一代纳米孔测序来了解微生物群系变化的生态学效应。

她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环境扩散;厌氧消化等(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脱氮除磷等(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中的微生物生态学)。她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发表了24篇论文,包括成功揭示ARGs与重金属抗性基因在人类致病菌中显著的共选择传播机制(Nature子刊The ISME Journal);以及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对污水厂进水中大肠肝菌群抗性基因组的全谱表征及ARGs传播机理鉴定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卢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

卢昕副研究员为遗传学博士,主要负责利用全基因组数据开展病原体的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耐药基因分析和利用宏基因组数据开展病原体快速检测和监测技术研究。目前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上项目,以课题骨干身份参与过973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第一作者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Antimicrobial Agentsand Chemotherap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BMC Genomic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Yue Wan 博士新加坡基因研究所

美国斯坦福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博士期间师从Howard Y. Chang,她开发出了首个用于全基因组内探测RNA结构的高通量方法。Yue是新加坡科学、技术和研究机构(A * STAR)的NSS-PhD奖学金获得者,目前担任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她是科学学会 - Branco Weiss研究员,EMBO青年研究员和CIFAR-Azrieli全球学者。研究兴趣集中在研究功能性RNA结构并了解它们在调节细胞生物学中的作用。唐斯琳博士玛氏全球食品安全中心资深科学家

唐斯琳博士是玛氏(Mars)全球食品安全中心的资深研究科学家,她负责开发、评估和验证食品行业病原体检测和鉴定,以及亚型分析方法的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食源性病原体来源追踪中的应用。唐斯琳博士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并获得食品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在微生物食品安全领域拥有超过的研究经验。她在康奈尔大学的研究重点包括制定针对食品供应链中食源性病原体的控制策略,应激条件下食源性病原体的转录组分析,以及测序技术在细菌亚型中的应用。斯琳曾在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家禽诊所开发病毒疫苗,并在美国圣路易斯的BioMeireux开展病原体检测试验。刘敏百迈客生物科技产品中心总监

刘敏总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并获得生物信息学硕士学位。他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研发方面有8年的经验,在部门管理方面有4年的经验。他目前担任百迈客产品中心主任,并致力推动纳米孔在转录组测序方面的应用。

Dan Turner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Ltd应用部门副总裁

Dan Turner是OxfordNanopore Technologies 应用部门的副总裁,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在过去的里一直从事新一代测序领域的工作。Dan是牛津、纽约和旧金山的多学科团队科学领头人。应用小组致力于将样品制备技术、基因组学应用和生物信息学整合在一起,以扩展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测序设备的实用性,并将这些技术优势展现给更广阔的世界。在加入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之前,Dan曾担任Wellcome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测序技术开发主管,在此之前,他曾在曼哈顿桑格研究所和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担任博士后职位。Chun Hang Au香港养和医院研究主任

Chun Hang Au 是香港养和医院(HKSH)的研究员,在高通量测序实验和生物信息学方面拥有超过的丰富经验。他一直将NGS和最近的纳米孔测序用于HKSH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中的临床分子诊断研究。他在血液癌症中检测可成药FLT3 indels的工作被引用作为AMP/CAP NGS生物信息学管道指南的范例。

他拥有香港中文大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博士学位,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血癌学》期刊和ISME等期刊上发表了25篇同行评审论文,并且是ITDseek,INDELseek和BAMClipper等临床级生物信息学工具的开发者。

李瑞超教授扬州大学

李瑞超,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扬州大学“青年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目前在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比较医学研究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菌耐药性和新型测序技术应用,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单分子测序技术(如ONT等),进行耐药机制、细菌基因组学和多重耐药质粒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4项。已在GigaScience、J Antimicrob Chemother、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SCI文章20篇,其中一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担任包括J Antimicrob Chemother和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在内的多个杂志审稿人。

肖传乐中山大学副研究员

肖传乐,生物信息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独立PI,长期从事三代测序关键计算方法开发及应用研究。先后合作开发了多种三代测序快速组装方法包括Nanopore组装方法(NECAT)和Nanopore表观修饰检测方法(DeepMod),这些方法已成为三代测序计算分析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内外广泛关注和应用。本人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 Nature Methods , Molecular Cell 和 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

汪德鹏希望组CEO

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曾任华大基因总部营销总监,2000年开始从事一代测序技术应用;开始从事二代测序技术应用,曾孵化和早期推广NIPT、PGD/PGS、HLA分型、全外显子组测序等技术的应用;创立中国首家三代测序服务公司(武汉未来组);创立中国首家三代测序精准医学公司(北京希望组),开始从事中国人结构变异数据方面的研究,参与完成“中华家系一号”、“华夏万人基因组SV计划”等多项三代测序重大科研项目;,联合行业内多位专家学者启动了全部采用Oxford Nanopore测序数据的世界第一个大规模长读长结构变异数据库——dbSV的构建,并长期致力于开发基于Oxford Nanopore平台的临床诊断级别的产品。葛崇涛玛氏全球食品安全中心资深研究经理

葛崇涛博士是玛氏(Mars)全球食品安全中心的资深研究经理。他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期间专注于食品微生物学,并获得食品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他领导着玛氏(Mars)全球食品安全中心的微生物风险管理研究项目,致力于开发食源性病原体快速检测和灭活。

Gilman Kit Hang Siu

香港理工大学

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卫生技术与信息学系的副教授,研究兴趣集中在结核分枝杆菌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耐药性和毒力机制。他积极参与开发各种新型和先进的分子检测方法,用于快速诊断传染病和检测耐药性。他目前是八个项目的首席研究员,研究经费总额为800万港元。Gilman Siu副教授已发表了36种出版物(35篇经同行评审的期刊文章和1本著作章节)。这其中的至少7篇影响因子>5000,被认为是顶尖10%的临床微生物学论文。他还拥有两项与抗药性结核分枝杆菌新型诊断相关的专利。

他是香港医学实验室技师(MLT)委员会的委任成员,担任MLT董事会教育委员会和审查委员会的主席。此外,他还是临床实验室认证计划的技术评估员,并曾被邀请作为着名的临床微生物学期刊《临床微生物学杂志》和《微生物学前沿》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之一。

杨林峰华大科技总监

杨林峰博士现任华大科技的高级项目经理和研发部主任。自加入BGI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动植物组学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杨林峰博士领导并完成了多项植物和动物基因组计划,尤其是在复杂基因组的组装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级期刊上。

吴梦楚博士

康健基因

CEO

吴梦楚博士在NGS领域拥有超过十年的经验。在加入康健基因(HGT)之前,她曾任职Personal Genomics Inc.的应用开发总监,及新加坡Vela Diagnostics的NGS肿瘤学研发主管。她带领康健基因成为台湾第一家Nanopore认证服务提供商,公司目前还有数个Oxford Nanopore技术的研发项目。

吴梦楚博士曾担任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所转化研究和诊断中心分子基因组学部的负责人,并曾在世界领先的癌症机构福瑞德·哈金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她于麻省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张士伟诺禾致源总监

张士伟总监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他于加入诺禾致源,曾担任运营主管,后晋升管理动植物研究中心的运营团队。目前,他担任诺禾致源DE NOVO研究部的主任,主要负责动植物基因组相关项目。

付爱思武汉大学测序平台主管

付爱思于毕业于武汉大学药学院,后任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技术平台研发部副主任。他主要从事测序技术在微生物学、动植物学、人类健康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长期负责在各个领域中长读长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他创立了Dgensee.Co.有限公司,专注于纳米孔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

报名方式(北京场已爆满,上海场余票紧张)

如果觉得《玩转纳米孔测序科技之旅 不可错过的教学专场和技术诊断!》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