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万万没想到!最初粤剧竟然不用粤语 而是……

万万没想到!最初粤剧竟然不用粤语 而是……

时间:2021-01-03 19:33:06

相关推荐

万万没想到!最初粤剧竟然不用粤语 而是……

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

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种甚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等

粤方言地区乃至海外的“大戏”,

不用多说,你肯定略有耳闻!

但你我都可能“估唔到”,

最初的粤剧不用粤语,

而是用“桂林官话”来唱,

后来改用粤语,竟是因清末

推翻清廷的革命宣传所需?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跟着文化菌来听听“古仔”啦!

从粤剧的形成说起

从《粤剧史》一书和粤剧申遗报告书可知,粤剧有300多年历史,起源于17世纪中叶,其渊源和形成,情况颇为复杂,是由外来的多种戏曲声腔和广东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壮大起来的。

1996年第二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晚会现场

戏棚官话

即不咸不淡的“桂林官话”,又称舞台官话。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有外省的成百个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戏班统称“外江班”。因为当时,广州城内的官绅大都来自外省,还加上洋行里外来的商贾,他们把自己家乡的戏班请来唱戏。

其时,本地人组织的戏班被称“土优”“土班”,不受广州城内的官绅商人待见,多到城外的乡镇演出。

期间,“本地班”不断向外来剧种借鉴学习,在吸收多种声腔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以梆、黄结合为主要声腔的剧种——粤剧。

清代广东官绅演戏娱客

早期的粤剧,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程式以至舞台语言,与当时的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桂剧等剧种大致相同。

后来,“本地班”在与“外江班”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其演出中心也逐渐转到广州城内。

但是由于梆子、皮黄原用湖广方言,昆曲则用吴中方言,两种方言都同属官话,广东的艺人必须以官话才能把梆黄、昆曲等学到手,这就决定了前期粤剧非操官话不可。

美国“物克多”唱片公司1903年灌制的“戏棚官话”粤剧唱片。

知多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共同语,在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宋朝以后称为“官话”,而粤语是保持雅言元素最多的方言。

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类,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

那为什么又不是湖广方言

和吴中方言这两种官话呢?

原来,湖广和吴中这两种官话,在当时要广东人学得纯正实在太难。结果这戏就唱得是不伦不类,洋相频出。

那怎么办呢?

据徐珂的《清稗类钞》可知,当时广东人很怕说官话,平时肯定不会主动学,想做官的才请人教,老师多数来自桂林,桂林的老师知道广东人官话说得不好,就自吹自擂,说桂林官话很正宗,曾得到皇帝的赞赏,是全国第一,所以下诏让文武百官都学桂林官话。

这事的真伪有待考证,但可能是因为桂林离广东近吧!最后广东人还是跟桂林人学说桂林官话(中州音)了。

粤剧艺人也用学来的桂林官话唱戏,但又学得不正宗,就成了官(话)中参白(话)的“戏棚官话”(又称舞台官话)。还因此衍生了一个歇后语:“戏棚官话:唔咸唔淡”。

意思是粤剧唱念皆用戏棚官话,它既不是官话,又不是广州的白话,很难界定是哪一种方言。

不过这样唔咸唔淡的“戏棚官话”,广东人容易学会,还认为天然地具有戏剧味道,是自己的得意之作。艺人们凭着它把梆黄学到手,而且还唱了二百多年。

十九世纪末使用戏棚官话演唱的粤剧小生装扮

那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粤剧为什么改用粤语了呢?

这要从清末的“志士班”说起!

志士班

所谓“志士班”,其实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末革命党人发起组织的一种以宣传革命为宗旨的改良新剧团体。

他们利用粤剧的形式,渗入话剧的因素,演出改良粤剧,宣传革命思想。称其为“志士班”,是表示它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旧式戏班。

最早成立“志士班”的剧社叫“采南歌”,由陈少白、程子仪、李纪堂等于1904年发起成立。他们原本想把采南歌作为戏剧学校经营,专招一些十多岁的童子来训练,教以戏剧知识和文化。

陈少白,广东新会人。1895年,参加孙中山创办的兴中会,1900年在香港主编《中国日报》,在该报发表不少戏曲作品,进行反清宣传。与孙中山、尢列、杨鹤龄并称清末“四大寇”。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全国人民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强烈不满。其时陈与革命同志程子仪商议,觉得报刊虽有宣传作用,但一般群众识字少,看报不多。为提高宣传效果,决定创办戏剧班,编演爱国剧。

陈少白,曾读于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的前身),有“才子”之称,为同盟会香港分会首任会长。

1

革命党人登台演戏

1905年,采南歌剧团开始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演出,但其不以赚钱为目的,未及两年,就因经济无法维持而散班。

但他们并不灰心,始终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就这样,一个班散了,又再建立新班。因此,在辛亥革命前后十几年间,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就先后出现过三十几个志士班。如优天影、振天声、振南天等。

志士班的成员很多或身兼编导,或粉墨登台,在广东开创了革命党人、文人学者登台演戏的壮举。志士班从事戏剧改良,有着十分明确的政治目的,他们以“借古代衣冠,实行宣传党义;娱今人耳目,犹应力挽颓风”为行动口号,演出大量的新编改良剧本,内容都是反映和批评当时社会不良现象。

如反对缠足的《周大姑放脚》,反对封建迷信的《盲公问米》,反对吸食鸦片的《与烟无缘》等。

志士班演出的画像

2

扩大宣传,用粤语演唱

志士班创立伊始,原是演出话剧的。

当时有些班社已用广州方言演出,但受众却远不及讲舞台官话(戏棚官话)的粤剧。因粤剧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及唱腔音乐,更为广大民众所喜,所以话剧当时尚无法与之竞逐。

志士班深感有改弦易辙之必要,于是,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他们决定采用粤剧形式来演唱改良新戏。最先试用粤剧演唱的志士班是黄鲁逸、黄轩胄等人组织的优天影社。

当其用粤剧形式上演《周大姑放脚》《盲公问米》《与烟无缘》时,索性把粤剧的舞台官话全改为广州方言,用真嗓演唱,并吸收南音、木鱼、龙舟等说唱艺术。

这一大胆变革,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加上学习了话剧的化装和布景等,因而令市民耳目一新,极受欢迎。

这一来,其它志士班也先后效法,改良新戏就有了更为广泛和扎实的群众基础。

位于广州恩宁路的广东八和会馆

3

促发广东戏剧改良运动

当时的粤剧艺人班主和艺人们看到志士班的新戏因内容适应当时的社会潮流,而且改用广州方言上演粤剧之后大受欢迎,于是,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形势的双重驱动下,他们放弃唱了二百多年的戏棚官话,逐步改用广州方言唱粤剧,还搬演志士班剧目。

同时,传统粤剧人自己也编写社会新剧。这样一来,广东就形成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戏剧改良运动。

粤剧服饰艳丽华美

清末民初曾盛极一时的志士班,为民主革命的宣传而生,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华民国的建立而逐渐走向沉寂。但这是粤剧史上不能忽视的一段历史。

它推动了粤剧的改良,拉开了粤剧地方化的序幕。之后,粤语演唱的粤剧得以延续发展,有过诸多繁荣的景象。

粤剧《武松大闹狮子楼》武打场景

就这样,今天我们听到的粤剧

都是用粤语来演唱的啦!

来源:广州文化产业、广州人文馆、文化广州

如果觉得《万万没想到!最初粤剧竟然不用粤语 而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