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先生关于帖学与碑学的书法理念

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先生关于帖学与碑学的书法理念

时间:2022-01-20 05:02:40

相关推荐

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先生关于帖学与碑学的书法理念

自从康有为提出的“碑学”与“帖学”的说法后,关于两者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息过,而作为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是如何看待“碑学”与“帖学”之争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碑学”什么是“帖学”,康有为的“碑学”概念是延续了傅山的书法理念,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书法观,审美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更有甚者还推崇取法南北朝时那些刻工粗糙的碑刻,称赞曰:“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

康有为的“帖学”说的是宋、元以来的书家,形成了一种崇尚二王的风潮,向唐以来的书家墨迹法帖取法的创作风气。因为“碑学”的产生,使得清中后期的书坛呈现了“碑学”和“帖学”分而治之的现象,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启功先生的著作当中关于碑帖的讨论也占有重要的份额,他的碑帖书法观不仅仅是书法上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跟考古有关的,因为先生还是非常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而关于碑帖的书法观在他的《论书绝句》中有首诗说得非常好:

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尤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

好一句“透过刀锋看笔锋”,《始平公造像》是《龙门二十品》中北碑的代表作,字势雄健号称“北碑第一”,开创了北碑的方笔典型,以阳刚之美传于后世。对待这类碑刻书法,启功先生的看法是不能只是看它外在的形式刀痕,而是在观看时要想着它当初是怎么用笔写的,尽量把刀痕还原成文本,这就是他说的“学书别有观碑法”。

碑刻书法毕竟是要经过刻工进行二次创作,肯定会有失真问题。观碑者应该大量的品读碑版对应的墨迹,把墨迹作为参照来读碑。但这些碑版的原墨迹根本没有流传下来怎么办呢?启功先生建议当代的学书者可以参照同一时期或者时期相近的墨迹或临本,或者是同一时期其他相近的墨迹文稿。启功先生并没有把碑与帖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是注重刀与笔在书法表现上的差异,在他的另外两首论书绝句中就进行了阐释:

风流江左有同音,折简书怀语倍深。一自楼兰神物见,人间不复重来禽。

二王一脉的法帖,大多数经过反复的摹刻,失真严重。而后来楼兰简纸的出现,为研究这一时代的书法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也不用再盯着《十七帖》(来禽代表了十七帖)一直研究了。楼兰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的真实用笔,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例如残纸中有展怀一行,下笔如刀斩斧齐,转折处又绵亘自然,能看出来当时的人写字毫无造作之处,只是以当时的文具书写当时的字体而已,因为时代的变迁,所以感觉高古。

蝯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费品量。翰墨有缘吾自幸,居然妙迹见高昌。

蝯翁是何绍基,慎翁是包世臣。何绍基得到《张黑女》的拓本后非常重视,一再临写,而包世臣则十分重视《郑文功碑》。六朝碑版的笔法难以掌握,并非是因为有多高深,而是因为刀刻的效果很难看出运笔的痕迹,如笔的启收、转折的方圆、墨色的浓淡等等,因此“费思量”。然而“高昌墓砖”的出土,使现代人可以清晰地看到六朝碑版的笔法了。所以启功先生感叹何绍基、包世臣研究了一辈子北碑,却未能见到这些“未刻之碑”,何其遗憾啊。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第三十首后的跋文中这样说到:

碑与帖,譬如茶与酒,同一人也,即可饮茶,亦可饮酒。偏嗜兼能,无损于人之品格,何劳评者为之轩轾乎?

如果说“透过刀锋看笔锋”是启功先生对碑帖的认识,而这句话就是先生对碑帖取舍的态度。

如果觉得《透过刀锋看笔锋 启功先生关于帖学与碑学的书法理念》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