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安危大臣在 何必泪长流  杜甫《去蜀》审美赏析(3)

安危大臣在 何必泪长流  杜甫《去蜀》审美赏析(3)

时间:2023-11-20 14:35:12

相关推荐

安危大臣在 何必泪长流  杜甫《去蜀》审美赏析(3)

应朋友的要求,现将杜甫的《去蜀》再次分析,希望得到各位朋友的批评帮助!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杜甫《去蜀》审美赏析(3)

杜甫这首《去蜀》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这年四月,诗人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乘船东下到潇湘去投靠亲朋好友,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萧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诗歌首联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蜀”指四川。杜甫来的四川,居住在成都“杜甫草堂”。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即四川三台)度过的。诗人开门见山,从时间的角度告诉我们在四川居住的时间和地方。诗人在首先就运用对偶,把时间和地点对应起来,目的是强化自己在蜀地“客”居的时间长。其中“客”字很妙,不但表明了自己生活漂泊不定,而且也暗示了自己人生的酸辛。我们知道,在严武当政时期,诗人受到朋友严武的极大支持与帮助,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人首先写自己在蜀地的时间长,并是客居他乡,目的也是为后面“去蜀”而归做铺垫。

接着颔联说:“如何关塞阻,转作萧湘游?”“潇湘”是湖南两条重要河流,这里泛指湖南地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面对当前兵慌马乱的局势,关山交通阻塞的情况下还要去潇湘呢?“游”不是游山玩水,而是飘荡他乡为“客”。这里,诗人运用反问语气表达了难言的内心。这一问,也许是问自己,也许是在问他人,但不管怎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内心的矛盾与无尽的悲伤。试想想,在时局纷乱如此而决定离开蜀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难看出,首先,严武的去世而失去了依托,其次,诗人的忠直耿介难被群僚所容。其中,诗人用了“游”字用得很伤感,不但暗示了出蜀的漂泊,自己生活处境难以预料,而且也使我们感受诗人“出蜀”时候的苦楚与酸辛。

接着颈联写道:“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这里,前一句诗人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而今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这里是表明身衰体弱了。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年人。后一句是说,自己的后半生,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今后的生活就如江上白鸥一样飘泊无定了,命运难料。当然,这里是诗人决定“去蜀”之后,面对现实而茫然所发出的感叹。

诗人面对“去蜀”,心中也悲叹不已,于是,诗人在尾联中说:“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这两句好像是诗人退步而想的,也就是说,面对国家安危,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在,他们可以担当,我这个不在其位的人,又何必要去谋其政,又何必要为之担忧,为什么要枉自老泪长流呢?这里,表面看来是诗人在自我解脱,确实与诗人一贯的儒家仁政思想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不相一致。其实,我们细细看来,诗人这样的言语,恰恰是多年来,自己立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不能实现,内心伤感与愤懑的表现。就如《诗大序》中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所以,清人蒋士铨在《南池杜少陵祠堂》中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也就是说,诗人在结尾这样写,从另一角度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也抒发了自己积郁心中的愤懑与不平。可以说,在表达情感上更为有力,表达的意蕴更为深沉。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短短诗句,意蕴丰富。其次,运用反问,增强抒情。再次,形象含蓄,境界高远。

如果觉得《安危大臣在 何必泪长流  杜甫《去蜀》审美赏析(3)》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