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一一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一一八)

时间:2023-10-03 08:02:54

相关推荐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一一八)

(-06-06)

笔 势

“二爨”是南朝的碑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爨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仅从两碑的形象和姿态论,就极富艺术的表现力。它通过在间架结构上疏密、松紧、虚实、起伏的合理安排,产生出诸多不同的美的感染因素,象《爨宝子碑》的苍老、古拙、庄重、严谨、敦厚、凝炼、挺拔、坚定、方正、硬实、沉郁、刚毅;《爨龙颜》的飞动、流畅、粗犷、豪放、雄状、威武、含蓄、疏朗、险劲、峭拔、激昂、道劲,如此等等。从而勾勒出一种独特的美的形式,达到令人难以信置的艺术境界。

唐代孙过庭在《书楷》中说: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这段话特别是最后两句,是对书法乃至一切艺术的形式美的哲学概括。通过读碑,就不难发现“二爨”碑的闯架结构正体现着这种形式美。所谓“一点成一字之规”,就是一个字的第一笔如一“点”,可以成为这个字的准则,各种线条及其交错配合,应是该“点”

的形式、意趣、规则的延长和生发。

如《爨宝子碑》中的“宝”字的第一点,就是“一字之规”,以其逆、折转、放的运笔及其形态,启导着以下笔画的取势,规范着以下笔画的大小、粗细、长短藏露等等,并且都蕴蓄着第一“点”的意象。再如“秋”字的第一撇,用笔质朴无华,而余下数笔则在不同部位相对呼应,使整个字呈现出和谐之美,这就是“和而不同”。关于“和而不同”,《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以音乐为例,否定“琴瑟之专一”,主张“和”应是大小、短长、疾徐、刚柔、高下,周疏诸因素的“相济”。孙过庭则把它引入书艺之中,是十分形象的。“二爨”碑除了在形式上讲究和颇、谐调、整齐、一致,注重全局的完整性外,更体现了其形式的多样、变化、参差、殊异,即整体各部分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和谐中必须见出长短、粗细等不同的差异面和对立面。追求“和”必须避免“同”,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和中有违”,鳞羽参差。孙过庭提出“违’’这个美学范畴,正突出强调了统一中的对立,和谐中的差异。我们不妨以《爨龙颜碑》中的“动”、“训”、“流”、“阳”四字为例,就能看出这种“违”来。

在以上例字中,类同的笔画或三、或四,搭配得较为和谐,但又不拘泥于同一模式,而是相互差异,各自予盾,变化多端,有如飞如动之感。如“训”字“言”部的三横:

第一横粗壮微斜,笔势雄强峻厚,第二、第三横则略短,并以粗细变化、俯仰呼应而互为映衬。“训”字右边"川"部的三个直向笔画:或长短,或曲直,势态迥别,动静生情。

《芥子园画谱》曾谈到树的“三株画法,”说;“虽属雁行,最忌根顶俱齐,状如束薪,必须左右互让,穿插宜然。”。而《爨龙颜碑》中的这个“川”,则虽属雁行而根顶不齐,避束薪之状而使之顾盼揖让,十分自然。又如“阳”字的“勿”部和“流”字的“川”部也都注意到了三画雷同的违异,因而笔笔姿态各一,处理得非常别致。再象“动”字下部的四点,虽齐列同部,却有大小、并合、藏露之别,从而克服了单调呆板、枯燥乏味之态,体现了“动”势。由此可见,“爨”碑确是把握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一艺术形式美的关纽,并可让人们从那些字体间架结构的排列、组合中领悟到这种美的享受。

-------------------------------------------

如果觉得《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一一八)》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