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心理学:婚姻质量源自人格的较量 “异质同构"是我们最好的状态

心理学:婚姻质量源自人格的较量 “异质同构"是我们最好的状态

时间:2023-09-13 01:25:18

相关推荐

心理学:婚姻质量源自人格的较量 “异质同构"是我们最好的状态

最好的婚姻状态是亲密有间的"异质同构"状态:你和我不同,但是彼此尊重这种不同;虽然你和我不同,但是我们又合而为一,我的生命因你而完整。

马伊琍和文章的婚姻到底还是走到了尽头。吃瓜群众最近瓜吃的太多,已经有些撑了。相比较之前的童话婚姻的覆灭——两宋婚姻的解体事件,人们对马文婚姻的解体似乎平静很多。"终于还是离了"——很多人这样说,似乎靴子落地,早有征兆。

前两天看圆桌派,"业内资深人士"已经将明星婚姻的本质剖析的很深刻了:"人设"和"资本"的结合,把想要让吃瓜群众看到的"事实"呈现给大家,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说,结婚或离婚,早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性,脱离了纯粹的情感范畴。当然,这并不影响吃瓜群众继续吃瓜,因为所谓吃瓜,不过是投射自己的情绪,并拿出我的态度——这个态度, 更接近于个人观点的输出和呈现,仅此而已,也只能如此而已——真相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

婚姻大概是这世界上最细碎的事情,它包含了柴米油盐,包含了人情世故,包含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和家庭)之间的共融与碰撞,包含了感性和理性,也包含了"权利"的争夺和"利益"的交换……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完全理解"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一个家庭,的确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形态。

没有人有资格评判任何人的婚姻。我们只能谈一谈自己的观点,我今天想谈一个关于婚姻的话题。

1. 出轨,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必然。

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也可以观察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遭遇同一个境遇,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同样遭遇了汶川地震,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创伤后遗症里,而有的人,则即使遭遇了亲人的亡故、肢体的残缺,仍能以强者的身份主宰生活。这种外显行为的对比,其背后是深层的人格支撑。不同的人格,面对不同的境遇做出的反应截然不同。

正如在婚姻中,经历了婚姻的磨损,新鲜感的缺失,甚至是遭遇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每个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反应,其实就是一种应对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出轨,对于某些人格特质的人来说,是一种必然发生的事情。

① 依恋的类型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注定要和他人联系在一起。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学家,在弗洛伊德之后,拓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出了"对象关系理论。"而以这个理论为出发点,心理学家们又提出了"依恋理论"。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爱因斯沃,考察了婴儿和其养育者(主要是母亲)的情感依恋。鲍尔比将其称为依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满足人依附于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鲍尔比仔细观察了婴儿与母亲分离时的行为。他发现,有的孩子很容易适应分离,他们似乎明白,妈妈只是离开一小会,马上就会回来,他们所需要的爱和照顾不会失去。但另外一些孩子则会以哭喊来反抗和妈妈的分离。还有一些孩子,在妈妈离开后陷入绝望,甚至有些孩子在妈妈回来后仍不去亲近她。

爱因斯沃及同事通过对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做出了类似的观察,她们将亲子关系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安全型关系;第二种是焦虑-矛盾型关系;第三种是回避型关系。这三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从长远看会影响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的建立,换言之,这些在婴儿身上发现的不同的依恋类型也可以适用于成人,他们长大后成人并建立亲密关系时,这些特点仍然会显露出来。

安全型的成人,他们与人亲近时一点也不困难,这种人容易信任并依赖相爱的人;回避型的成人,会总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与他们太亲近会受到伤害,对于投入感情小心谨慎,害怕不可避免的分离会带来伤害。而焦虑-矛盾型的成人,对情侣的爱缺少安全感,他们相处时会苛求对方,表现的过于强势。他们往往会因为太希望受到关注,而吓跑了另一半。

通过对亲密关系中依恋类型的解读,相信很多人在自己心中已经对自己和另一半做出了判断,很显然,安全型的成在婚姻中将获得更好质量的婚姻,而后两者则会困难重重。归根到底,这些依恋类型所反应的仍然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所以,人格的成熟度和完整性,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拥有幸福婚姻的基础。

② 所有的关系,"变化"才是永恒。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活在"关系"中,关系质量的高低,和各自的人格完整程度直接相连,这里面不仅包括"我",也包括"ta"。

在马伊琍和文章的婚姻中,我们肉眼可见的一些现象,是马伊琍不但年龄比文章大,而且心智上也更加成熟,文章少年得志,爆出了很多耍大牌、脾气臭等负面新闻,在他与马伊琍的关系中,他称马伊琍为"马司令",生活起居全由马来打理照顾,当然,据说存折也是由马伊琍保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的互相吸引是一种必然,马伊琍的母性特质和文章的依赖特质,在关系的早期形成了一种最完美的和谐。

然而正如"变化才是永恒"一样,"关系"也是在变化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文章曾经多次在采访中称自己为"小男人"——这种称谓,带有自谦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事实。在心态上,文章确实比较年轻。正如我们尽量不去对某人或者某种行为做道德的评判一样,"小男人"在适合的环境下也没有什么问题。当马伊琍足够强大时,文章可以安然享受小男人的状态,他对马,有欣赏,有依赖,甚至也有崇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进入婚姻后的马伊琍更多的躲在了幕后,她把生活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家庭中,而文章却在自己事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从专业的"术"的角度来说,文章不失为一位好演员,但是从人格的"道"这个层面来说,他的人格完善程度并未跟上事业发展的速度。

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家庭和事业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每个人都想兼顾,但不得不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个选择太难了。所以注定会留有遗憾和在某个阶段做出取舍。女性渴望回归家庭——这是女性的性别属性决定的,跟男性相比,女性对家庭环境的渴望和享受程度要高的多。这是深藏在人性当中的集体潜意识——女性参加工作,是近几十年发生的事,而延续数千年来的基因,却更加牢固的存在于女性的潜意识中。天然的母性使女性对于家庭生活有特别的热爱,所以,即使如马伊琍这样当时正红的如日中天的职业女性,也选择了退居二线,回归家庭。

这是一种客观的变化,这种变化,打破了马、文之间原有的平衡。而文章的出轨,恰巧是发生在这个动荡的阶段。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即使遭遇同样的境遇,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不同的,作为心智上并不足够成熟的年轻的文章,在遭遇关系转换的情境时,无法做出高效、积极、有建设性的行为扭转关系的疲态,而转向了另外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释放自己——出轨。

抛开道德层面的审判,仅从心理角度分析,文章的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面对"挫折"的无力感——爱或恨都很简单,因为它们足够纯粹,但是生活中的界限往往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混为一谈。所以当爱恨交织时,一方面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对生活状态的无力感,另一方面是想要逃避痛苦的本能渴望,于是,也就有了之后"成熟的应对模式"或"不成熟的应对模式"。

很显然,出轨属于后者。其本质,是一种对现实困难的逃避和转移——无法做到痛快的割舍,维系理想的纯爱又不可能,于是选择了一种"看上去"最简单的办法。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这是人的本能属性,所以我们都会选择最简单、成本最低、最快捷的方式让自己逃离痛苦。出轨,对于很多心理不够强大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有效的解药,所以,它有其必然性。

2. 婚姻中,不能缺少的"感知vs接触"。

这一点,和上一点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说:在一段婚姻中,婚姻最可怕的并不是小三,而是逃避和拒绝接触——逃避不好的感受,拒绝和伴侣的接触。

① 感知

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是呀,您说"心外无物",但山里的这株花树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何关系?难道我来看它时,它就开了,我要不看它,它就不开了吗?阳明先生回答的非常认真:你不看这朵花时,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这里的"寂"不是"不在",而是"在",只是"沉寂了";你来看它,"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名词:颜色,又用了一个动词"明白"——今天的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即,没有"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存在",只是不同频率的波与人的视觉细胞相互作用的"主观感觉"。所以,这个世界是人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没有人的存在,这个世界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也可以说:你本身就是世界,这个世界也是你。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感知"的意义。我们对世界(包括自己和伴侣),需要有充分的感知,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不管是情绪,还是想法、观念,所有的感受,我们都可以将其放在一个"容器"中仔细的观察。只有有勇气和自己的感知待在一起,我们才能细细体会出美好的味道,并放弃对痛苦感受的挣扎和摆脱,转向和它安静的待着——换言之,我们不用着急找一个小三(或者其他什么办法,比如压抑自己的感受)来摆脱这种痛苦,而是逐渐安详的和它待着,仔细的观察它。很多时候,"能呆着"本身,就意味着负面情绪的消退。

② 接触

深厚的伴侣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亲密无间的,这种关系能使人更真实的展现自己,并且可以从中知道自己是被他人接受的。我们会从美满婚姻中获得一种美好的体验,这时候,信任取代了焦虑,使我们更容易展现自己。这种特点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朱拉德归结为"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就意味着我们在给对方回应。事实上,无论什么难堪的问题,只要被正视,就变得不再是问题。而回避问题,则会变成更大的问题。

正如朱拉德所言,自我表露意味着"扔掉自己的面具,真实的表现自己"——这恰恰是培植爱情的方式。对他人敞开自我,同时将他人的自我表露当做是对自己的信任,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愉快。为什么总是强调婚姻中沟通的重要性,沟通就是一种自我表露,而且在面对困境的时候,真实的自我表露往往能够使沟通更加高质量且富有成效。

在心理咨询中,格式塔的治疗方法有一个这样的表达公式:"我看到…..此时此刻我觉察到….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是……我的内在情绪是….我的想法是….我将为此负责",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就是深刻觉察了此时此刻的状态,并完成真诚的自我表露的过程。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应用于婚姻关系中,这既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亲密关系中,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婚姻里最可怕的就是无回应状态带来的冷漠和绝望,这种伤害,远比出轨的杀伤力要大的多。

3. 最好的婚姻:是"异质同构"

相比较亲密无间的婚姻状态,最好的婚姻状态是亲密有间的"异质同构"状态:你和我不同,但是彼此尊重这种不同;虽然你和我不同,但是我们又合而为一,我的生命因你而完整。

"和而不同、争而不破",永远是一段高质量亲密关系的状态。在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大老粗江德福和资本金小姐安杰,是完全两个世界里的人,他们一辈子也有过很多争吵,但是却把日子过成了平凡的童话。那是因为他们都很尊重对方和自己的不同,而没有想要去改造对方,他们因不同有很多分歧,但是却从来没有因为不同而对对方心生怨恨。

正如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养育者给孩子的抚养环境)对孩子人格的塑形有极为深刻的意义一样,在爱情和婚姻中,伴侣的态度和行为,也能很大程度的改变或影响对方,自然,对方也同样影响着自己。我们在婚姻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互相赋予的。当我们认识到对方与自己的不同并能真诚的欣赏时,对方的"不同"也成了"有趣",成了"完形"我们自身的途径。

婚姻和恋爱,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因为视角完全不同,在恋爱中,我们强调的是一致性,希望对方什么都和自己同频,也会因为同频而感觉到美好,但是在婚姻中,经过生活琐事的摩擦和放大,一致性的美好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要有应对"非一致性"的宽容与智慧。如果进入婚姻后还追求同频,就一定会以失败告终,到那时,白玫瑰会变成饭粒子,红玫瑰会成为蚊子血。

舒婷的《致橡树》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它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两个同等能量的人共同构建"异质同构"的决心与勇气。恋爱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如果不能破镜重圆,那么体面放手,也是最好的选择。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

如果觉得《心理学:婚姻质量源自人格的较量 “异质同构"是我们最好的状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