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情报文章】《电力情报分析》第七期精选

【情报文章】《电力情报分析》第七期精选

时间:2021-05-26 13:18:43

相关推荐

【情报文章】《电力情报分析》第七期精选

导读一、技术成果

1.“风电机组测试技术”项目成果通过验收

2.“大规模风电和光伏并入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果通过验收

3. 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已公布:其中关于电气类的有9项

二、行业动态

1.国家电网与恒大成立成立合资公司 发力社区智慧充电领域

2.南网云平台正式投入运行 以“云大物移智”推动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

3.南方电网建成世界首个三端混合直流创新平台

4.南瑞集团主导发起世界首个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领域标准正式发布

5.Highview Power公司推出GW级模块化低温储能系统

6.韩国研究人员研发新材料 制成用于电动汽车的全固态电池

三、工程应用

1.国家电网首个联网运营多站融合变电站投运

2.国内首个“多站合一”全直流预制式数据中心投运

3.南瑞继保成功投运全碳化硅器件电力电子变压器

四、科技前沿

1.阿里巴巴的处理器问世了!平头哥发布“玄铁”,RISC-V架构

2.MIT团队推出新型编程语言,让新手轻松写AI

3.新型超导神经网络,像神经元一样工作,效率堪比大脑

4.植入幻觉!科学家用光刺激神经元,控制大脑产生特定幻觉

5.仅听声音就画出人脸,GAN再添新能力

1技术成果1.“风电机组测试技术”项目成果通过验收

7月12日,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召开了项目验收会,由中国电科院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风电机组测试技术”通过验收。

“风电机组测试技术”项目由“海上风电机组试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和“大型风电机组传动链测试技术研究”两个课题组成。项目组突破了海上风电功率特性及机械载荷、故障穿越及电网适应性试验检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海上风电机组机械载荷及功率特性、故障穿越、电网适应性检测装置3套,建立了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移动式试验检测能力和评价体系。提出了具备5自由度加载能力的10兆瓦级传动链地面测试系统设计集成方案,建立了100千瓦风电机组传动链测试硬件在环实证性物理模拟系统1套,为未来大型风电传动链公共试验平台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摘编自中国电科院网站)

2.“大规模风电和光伏并入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果通过验收

7月22日,江苏省科技厅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大规模风电和光伏并入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验收会。

“大规模风电和光伏并入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深入研究了大规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并入电网后带来的安全稳定问题,提出了适应大规模新能源稳定控制系统的分布式大容量数据采集、分层分区控制模式和控制策略、多能源全域协调控制、次同步振荡监测与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系统,实现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多资源协调控制及新能源全景监控。(摘编自南瑞继保公司网站)

3. 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已公布:其中关于电气类的有9项

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初评通过了5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和1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初评通过的5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在科技部网站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网站公布。

表1和表2列出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关于电气类的项目,其中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和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摘编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网站)

2行业动态1.国家电网与恒大成立成立合资公司 发力社区智慧充电领域

7月16日,恒大集团与国家电网正式成立国网恒大智慧能源服务公司,双方各持股50%。合资公司将聚焦社区智慧充电等新能源汽车业务,包括社区智能充电桩建设运营、智能充电桩销售以及社区增值服务。双方将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优势,有望将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各个击破。

此外,依托国家电网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及恒大智慧科技充电云平台,支持V2G能量交互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可将富余电量卖给国家电网,实现“用电高峰时卖电”,从根本上解决充电贵的难题。(摘编自微电网公众号)

2.南网云平台正式投入运行 以“云大物移智”推动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

7月12日,南方电网公司南网云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南网云充分融合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云、数、智一体的整体基础架构,符合业界先进的技术路线。

南网云是全网统一的基础技术平台,总体上采用“一级管理多节点部署”的方式。全网用户都可以在南网云申请资源和服务。南网云上线运行,将有效集中管控全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缩短资源交付周期,有力支撑公司各类业务场景应用的快速构建和迭代升级,全面提升用户体验,实现数字化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摘编自南方电网公司网站)

3.南方电网建成世界首个三端混合直流创新平台

“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换流阀装备试验研究平台正式三端解锁成功!”6月29日,随着工作站显示屏上6个电气符号全部变成红色,世界首个三端混合直流创新平台正式建成,最大容量为66兆瓦功率水平,可以真实模拟、分析昆柳龙直流工程主要设备实际运行情况,确保关键直流主设备设计达到预期各项功能及性能要求。

“正在建设的昆柳龙直流工程是世界首个特高压混合多端直流输电工程,也是世界上首次实现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应用。该创新平台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验证工程主要设备运行情况,是验证特高压柔直换流阀功能性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前暴露、解决各项技术问题,能满足对昆柳龙工程技术方案较为全面的检验和验证。”南方电网首席技术专家饶宏表示。(摘编自南方电网公司网站)

4.南瑞集团主导发起世界首个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领域标准正式发布

7月1日,由南瑞集团有限公司主导发起的《电动汽车充电漫游服务信息交互第1部分通用要求》(IEC63119-1:)正式发布并出版,这是世界上首个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领域标准。

该标准作为电动汽车充电漫游信息交换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是通用文件,定义了充电服务信息交换的架构和角色、数据传输过程、信息交换功能、安全机制和性能要求等,为电动汽车充电漫游服务信息交互建立了基本准则。(摘编自国家电网公司网站)

5.Highview Power公司推出GW级模块化低温储能系统

液体空气储能厂商Highview Power公司日前宣布,已经开发出装机容量可扩展至数GW的模块化低温储能系统CRYOBattery,该系统可以部署在任何地方。这项储能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基准,即10小时的200MW/2GWh储能系统平均成本为140美元/MWh。

Highview Power公司的低温储能技术使用液态空气作为储能介质,为稳定电网运营提供所有必要服务,包括峰值时间转移、同步电压支持、频率调节和储备、同步惯性以及黑启动能力。与抽水蓄能或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不同,CRYOBattery储能系统可以安装在任何场地,即使是数GW的装机容量,其占地面积很小,并且采用的是环保材料。Highview Power表示,其低温储能系统在性能上与化石燃料发电厂相当,并有可能取代化石燃料发电厂。(摘编自中国储能网)

6.韩国研究人员研发新材料 制成用于电动汽车的全固态电池

韩国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技术,可以制成用于电动汽车的全固态二次电池。根据韩国工业技术研究院(KITECH)所说,此类固态电池都使用了高耐热且耐用的氧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因此不会有爆炸或起火的风险。新电池的结构是将单个电池堆内的多个电池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高电压电池。

研究人员使用Garnett LLZO (锂、镧、锆和氧)材料,制成了高强度的复合电解质片,该材料是氧化物系统中效率最高的材料。KITECH表示,他们的研究团队将LLZO粉末的生产成本降至最低,而且采用了一种使用Taylor化学反应器的低成本连续生产工艺。该机构表示,用此种工艺研发的LLZO粉末与少量高强度离子导电粘合剂结合,就制成了复合固体电解质片。(摘编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

3工程应用1.国家电网首个联网运营多站融合变电站投运

近日,国内首个联网运营的多站融合站点在重庆110千伏沙沟变电站建成投运。该站集合变电站、数据中心站、5G基站、北斗基站功能于一体,是该公司积极投身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与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建的多站融合项目成果之一。

沙沟变电站是该公司首个投运的多站融合变电站,也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首个利用变电站站内空间建设的多站融合项目,以及首个实现云边协同、联网运营的多站融合项目。据重庆电力互联网部计划建设处处长常涛介绍,数据中心内一台机柜装设了防火墙、网络交换机和服务器,另一个机柜安装了北斗信号增强基站,还有一台空置机柜,为预留的5G基站柜,待5G基站柜投运后,附近居民就可享受到北斗定位和5G通信服务。(摘编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2.国内首个“多站合一”全直流预制式数据中心投运

近日,国内首个“多站合一”全直流预制式数据中心在苏州同里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区投运,该中心也是江苏综合能源数据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江苏综合能源服务平台的数据“收集池”和“中转站”,各类能源数据在这里汇总。除电力系统内部数据外,该中心还将采集宏观经济、气象等外部数据,客户侧设备用能数据,以及园区级专项子系统、社会能效服务商系统、各级政府平台等能源数据,并传输至全省综合能源服务互动共享中心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全省综合能源数据的统一管理、综合能源客户的统一服务,进而形成“设备-用户-行业-区域”全方位综合能效评价体系应用。(摘编自国网江苏电力公司网站)

3.南瑞继保成功投运全碳化硅器件电力电子变压器

7月5日,南瑞继保的全碳化硅器件电子变压器在江苏省连云港一次成功带电并顺利投入运行。连云港连岛交直流配网项目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的科技项目,核心设备采用了南瑞继保PCS-9538电力电子变压器(PET)和PCS-9617微网协调控制系统(MGCC),满足了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容量的多种分布式能源组网和接入需求。

南瑞继保为该项目提供的电力电子变压器使用了全碳化硅功率器件,作为连岛交直流配电网的核心枢纽,构建了区域能源互联网,实现了交流10kV、直流±750V、直流±375V、交流380V四端口多电压等级的交直流混供。配套的微网协调控制系统通过对电力电子变压器和源网荷储的协同优化,实时管理交直流配电网,大幅提升岛上光伏、储能等能源的利用效率。(摘编自南瑞继保公众号)

4科技前沿1.阿里巴巴的处理器问世了!平头哥发布“玄铁”,RISC-V架构

7月25日,阿里巴巴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正式发布玄铁910(XuanTie910),据称是目前业界性能最强的一款RISC-V处理器。玄铁910可以用于设计制造高性能端上芯片,应用于 5G、人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

在性能方面,玄铁910支持16核,单核性能达到7.1 Coremark/MHz,主频达到2.5GHz,比目前业界最好的 RISC-V 处理器性能高40%以上。玄铁910实现性能的突破得益于两大技术创新:采用3发射8执行的复杂乱序执行架构,是业界首个实现每周期2条内存访问的RISC-V处理器;基于RISC-V扩展了50余条指令,系统性增强了RISC-V的计算、存储和多核等方面能力。据介绍,玄铁910将大大降低高性能端上芯片的设计制造成本。未来在5G、人工智能、网络通信、自动驾驶等领域中,使用该处理器可使芯片性能提高一倍以上,同时芯片成本降低一半以上。(摘编自DeepTech深科技)

2.MIT团队推出新型编程语言,让新手轻松写AI

据MIT News报道,在最近的编程语言设计与应用大会上,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者们展示了一款新的概率编程系统Gen。该系统用户不必再与复杂的数学公式、冗长的代码打交道,即可轻松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技巧。对于更高阶的程序员来说,Gen将成为他们编写推理算法的好帮手。

推理算法指的是机器在学习大量数据后,不断调整并摸索出该组数据概率分布,当新的数据出现时,对其行为进行预测。文章提到,一个简短的Gen程序已能推理出三维的人体姿势,为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人机交互以及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等领域带来曙光。这款程序背后有图形渲染(graphics rendering)、深度学习和各式各样的概率模拟作为支撑,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和精确度。(摘编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3.新型超导神经网络,像神经元一样工作,效率堪比大脑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的Emily Toomey和他的同事设计了一个由纳米线组成的超导神经元,在很多方面都更加接近一个真实的神经元。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设备与大脑的能量效率相匹配,并且是新一代超导神经网络的基石,该超导神经网络的效率将远远高于传统的计算设备。Toomey和他的同事指出,超导纳米线具有一种特殊的非线性特性,使得它们可以像神经元一样工作。这种特性的产生是因为当流过纳米线的电流超过某个阈值时,纳米线的超导性就会崩溃,此时电阻突然增大,产生了一个类似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电压脉冲。

研究人员认为,超导神经网络可能成为全新计算机硬件的基础,这些芯片可以通过超导互连连接在一起,也就没有散热的问题。“其结果将是一个大规模的神经形态处理器,它可以被训练成一个脉冲神经网络,执行模式识别之类的任务或用于模拟大型生物仿真网络的脉冲动力学。”(摘编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4.植入幻觉!科学家用光刺激神经元,控制大脑产生特定幻觉

7月19日,Science就发表了一项有关创造虚拟视觉的重磅研究。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光遗传学技术(optogenetic),能够在小鼠大脑皮层上观察和控制数百个神经元,结合改进的全息光刺激技术(holographic photostimulation),研究人员在没有感官信号输入的情况下,成功在活体小鼠大脑中创造出了视觉皮层活动,即小鼠大脑中出现了科学家们创造的幻觉,并且这一幻觉成功引导了小鼠的行为。

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Karl Deisseroth是论文通讯作者,他表示,通过类似的方法还可以让科学家创造其它种类的感知,比如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摘编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5.仅听声音就画出人脸,GAN再添新能力

近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Yandong Wen等人,利用生成对抗网络模型(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首次对这一问题作出研究,利用讲话者的语音生成一些匹配原说话者面部特征的人脸,并用交叉模态匹配(cross-modal matching task)评估了模型表现,可谓是语音画像领域的一大突破。

该由声音重建人脸的模型框架主要由四个卷积网络:语音嵌入模型(voice embedding network)、生成器(Generator)、判别器(Discriminator)、分类器(classifier)组成。模型通过最小化判别器与分类器的交叉熵损失Ld和Lc来训练,以期得到图像逼真且符合说话者特征的人脸。值得一提的是,此模型的测试集和训练集以及验证集相互独立,即测试时的声音是未听过的,人脸也未知。(摘编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郑重声明:根据国家版权局相关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本微信作品,需包含本微信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并在文首注明《电力工程技术》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

《电力工程技术》期刊

微信号:epet-1982

如果觉得《【情报文章】《电力情报分析》第七期精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