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情报分析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情报分析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4-08 10:04:32

相关推荐

情报分析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情报分析心理学》是一本由[美]小理查兹·J.霍耶尔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报分析心理学》读后感(一):标准的CIA培训教材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位分析师写的,出版于1999年,不过其中的有些内容大概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有免费的PDF版本下载(地址)(标准的CIA情报分析的入门 培训教材) 作者的一些核心观点是: 1、 人的思维对于内在的和外在的不确定性都很难联系起来。内在的不确定性就像是包围在复杂的、不确定情报问题周围的自然的雾。外在的不确定性,就像是对情报否定和欺骗行为的人造迷雾。 2、 即便分析师对认知偏好和其他“莫名”的偏好更多知晓,对他有效处理不确定性也是帮助甚微。这些偏好,诸如对于一个既定判断,证实该判断的信息比证伪该判断的信息会被更突出地注意到。 3、 工具和技巧可以让分析师的思维进行更高层面的关键性思考,对于那些信息不完整的,模棱两可的,并且通常是被故意扭曲的复杂问题,能够提高分析力度。这些智能手段的例子包括结构化信息、挑战假设、寻求替代诠释等技巧。 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出主要的结构。 一、 我们的心理体系 a) 关于思考的思考 b)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那儿存在的 c) 记忆:我们如何记得自己知道的 二、 思考的工具 a) 分析判断的策略:超越不完全信息 b) 你真的需要更多的信息吗? c) 开放你的思维 d) 结构化待分析问题 e) 竞争假说分析(ACH) 三、 认知偏好 a) 什么是认知偏好? b) 证据评估的偏好 c) 因果观念的偏好 d) 可能性估计偏好 e) 情报报告的事后诸葛亮 四、 结论 a) 提升情报分析 正于Qing说的,这是一本面向分析师的书,对于做数据分析、用户研究和一切需要动脑解决问题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提升台阶。正如我常对朋友说的,做分析重要不是技能,而是对于事物的独立视角,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思路,之前在质问力的文章中我也有提到。 分析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比如对因果的颠倒解释…分析是一项脑力活动。昨天我将画树测试给同事们谈起,还真有人测了,不过同样的事情,结果却可能千差万别。并不是分析师就比别人强多少,而在于分析师的性格和习惯要比一般人强,有极高的自律性,重复的学习和实践才是不二法门。

《情报分析心理学》读后感(二):事前分析与事后评估

Notes 《情报分析心理学》读书笔记

事前分析

1. 确定需要考虑的可能假设。【假设:列出】 组织一队拥有不同观点的分析人员对各种可能性开展头脑风暴。

2. 列出支持或反对各个假设的重要证据和论据。【证据:列出】

3. 建立以假设为横行、证据为竖列的矩阵。【证据:使用】 对各种证据和论据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即确定哪些在判断假设的相对可能性时最为有用。

4. 精简矩阵。【证据:删除】 重新思考假设,剔除那些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的证据和论据。

5. 就各个假设的相对可能性得出暂时结论。【假设:删除】 尝试证伪而非证实假设。

6. 分析结论对少数关键证据的敏感程度。【关键证据】 思考当关键证据出现错误、误导或适用于不同解释时会对分析产生什么后果。

7. 报告结论。【概率假设】 讨论所有假设的相对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最有可能的那个假设。

8. 明确未来观察中应该注意的标志性信息。【关键证据】 它们可能预示事件正朝预料之外的方向发展。

如果出现了相反的结果,是不是会出乎我的意料? 情报人员通常会高估了自己以往判断的准确性。

如果这篇报告告诉我相反的结果,我还会不会相信? 情报用户通常会低估可以从情报报告中获得的情况。

如果出现了相反的结果,依据当时已掌握的信息,是不是一定能预见得到? 监督者事后对情报工作失误进行分析时,通常会低估预测事件的实际难度。

本书推荐了一系列的建议阅读书目,目前的项目主题(目标)是信息搜集和筛选,所以依次排除了《决策的本质》《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保留了《战略情报的批判性思维》。

《情报分析心理学》读后感(三):推翻假设永远更难

竞争性情报分析的关键方法,是竞争性假设分析法,也是整本书的精髓所在。

在竞争性假设分析时,你首先需要罗列出尽可多的假设,通常需要4~7个。然后,尽量和更多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一起头脑风暴,罗列出各种可能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这些假设。由此,你便可以得出一个矩阵清单。

竟争性假设分析法模型

在论证时,你会发现,有一些论据能够支持所有的假设,并不具备诊断价值,需要精减排除。这样的证据,在考试试题设计时,被称为效度不足。剔除这类无效的证据之后,经过精减的矩阵,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你的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提升决策和判断的质量。

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信息分析,你首先大概率会存在一个第一印象的假设。第一印象极难改变,人总是倾向于采纳证实自己判断的信息(证据),而选择性地忽略相反的意见。当你已经存在第一印象之后,你需要更多的信息量(证据),才有机会扭转一个先入为主的既定假设。这些新信息量,远多于你初步假设并解读时,所需要的信息量。而且,即便是那些已经被你证伪排除的信息,也会一直存在于你的脑海中,对你后续的决策判断产生影响。

所以,在所有的假设分析中,你最好永远不要尝试去证实什么,以免受到第一印象带来的偏差。你需要通过证伪的方法,排除掉那些极不可能的假设。当然,所有的可能性都被讨论到,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进一步深度分析,你可以尝试根据证据的重要性,给予权重(%),并评估每一个论据对假设的影响程度,打上1~9分。这样就可以更精确地量化评估各个假设的可能性。

当然,在不同国家之家,由于价值观、文化、社会制度与社会矛盾累积程度的差异,你不太容易通过竞争性情报分析的方法,完全拟合出对方的决策判断意图。这时候,就会出现镜像思维(Mirror-imaging),好比是隔着一面镜子,在显示器的对面去观察这个世界,从而误判。在的镜中视角,你就会误认为,对方所做的决策和判断是不理智的,而实际上你只是不理解对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而已。这也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无法被西方世界所理解的根本原因吧。

速读速度:2323字/分钟(248页,96分钟)

重点章节:第8章竞争性情报分析法,第2章为什么看不到应该看到的

阅读建议:先读第8章,完整演绎一遍竞争性假设分析法的矩阵,再研读第2章。如果对认知科学比较了解,其他章节可以挑感兴趣的随意看看。

《情报分析心理学》读后感(四):《情报分析心理学》第六章笔记

第六章:保持开放思维。

人类的思维就像降落伞,只有打开时才起作用。

(这个比喻好,形象生动,易于感知,豁然开朗)。

一、思维模式与心理定式(或定势)。

思维模式是什么?

本质上是人对某一问题认识的浓缩,是人们看待世界的“有色眼镜”,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为什么难以改变?

记忆中的信息联系,就像一张巨大的多维蜘蛛网,经常连接几个点后,就会形成一条路径,越来越熟,越来越快,路径附近的信息易于提取,形成路径依赖,由此进入一个方向或一个定式。称为“心理定式”。

也可以这样理解:心理定式,指的是一种事先形成的,关于如何处理问题的观念,受人们的经验或过去经历影响。(算是一种先入之见,一种认知偏差,也是人性系统里的概念简化)。

从大脑结构来说,神经元之间的联结,联结多的,不断加强;联结少的,逐渐断绝。(用进废退)

而打破定式,就是建立新的联结和路径。

(情绪概念建构:切断过往经验,休息、放松、音乐、按摩等,建立全新体验,替换情绪概念,情绪重新建构)。

又如开智提倡的“卡片大法”。最小负荷,不同卡片,重新整理组合,远距联想,激发新的认知。

二,思维工具。

1,质疑假定。努力证伪,而非证实。

找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寻找其他解释。(大脑喜欢肯定,喜欢线性因果思考,反着来,逆着来。)

2,警惕镜像思维:看待外界及他人,就像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一样。倾向于认为他人与自己的思维、行为一致。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一己之心,度人之心,我方立场加工信息。涉及到反省心智的压制。(行为分析课程,预判别人,警惕预判者效应)。

3,从不同视角观察。

回溯思考法:

注意力从某事是否会发生上,转到如何才会发生上,让自己置身于未来,回顾过去,解释为什么及如何发生。(一种大脑想象或心理模拟,像是以终为始,或是奇迹问句、或是“如果更糟的……”)

“水晶球”法:

先要设想有一个完美的情报来源(如“水晶球”),告诉我们某个假定是错误的,我们解释为什么它是错误的。(“水晶球”及“魔鬼代言人”的说法,皆是利用大脑的感性系统,生动形象,易于想象,来带动理性系统的思考)

角色扮演法:

不仅仅是换位思维,而是融入角色,有人互动,真正站在对方角度去想。(心理剧的魅力正在于此,模仿对方的言行举止,附体于他,体会对方的思考)

“魔鬼代言人”法:

让人去扮演“魔鬼”放火,我方制定救火计划。(算是一种压力测试,行为演练)

和不愿意做出改变一样,人们在改变已有观念时相当缓慢。(人性系统概念的最大保护)。

具体几点:

1,从意外事件或反例中学习,特别注意与假定不符的信息。(大脑往往喜欢证实,而非证伪,要反着来 。而生活中大多是归纳推理出的结论,所以一定要多注意例外或反例)

2,激发创造性思维,打造适宜交流的组织环境。(环境塑造个人,具身认知理论,利用情境替换,更开阔更创意的空间、充裕的时间、更多不同类型的人等)

3,推迟做出判断。在开始评估前,一定要提出所有假设或观点。(事缓则圆,竞争性假设分析)

4,观点融合,个人思考与集体讨论交替进行。多样化成员团队比成员单一团队更有优势。(集思广益,社群化,多样化,头脑风暴,获得异质信息)

《情报分析心理学》读后感(五):情报分析者就是知识工作者

这是参加阳志平老师的知识星球,在里面写的读书笔记

终于看完了情报分析心理学,梳理下几个有意思的点

1 大脑喜欢把事情往期望的地方想,所以不精确的表达很误事。

比如“很可能”、“基本不可能”、“少许”等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程度性理解,A认为“很可能”是70%以上,B认为是90%以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好在括号里头用分数注明具体概率值。

数字是歧义的天敌。 为什么中餐馆很难做到肯德基麦当劳的规模?传统中餐的菜谱是“加盐少许,酱油适量”,肯德基是“标准盐 20g,某某牌酱油 30g”。

2 大脑喜欢把信息往自己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里套。

对身处局中的观察人员来说,尤其要注意大脑的这种思维习惯。对局中持续观察者,信息是一点一点增量获得的,每天得到的这一点新信息都被大脑吸收进了旧的思维框架中,反而是外人一下接触大量新信息,能够用他们组织成新的形式,做出不同的判断。

这有点像温水煮青蛙,也有点像身在庐山的“庐山效应”。 在《改变》一书中,还有阳老师也经常提到要找到一群异类组成的组织,也是强调要做所处“场”的改变,弱关系更重要原因也在于此。只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才容易带来 新的形式。大脑喜欢性感,心智寻找冲击。

3 大脑无法做到彻底的“客观性”,即使知道了这个弱点当身处局中的时候还是很难让自己客观起来。

事后评价之前的预测,由于已经得到了事态发展的真实信息,大脑会自动重组思维过程,人类无法重现当时预测的思维处境,使得无法客观评价当初情报与预测结论的价值。 很多事情事后看来发展路径如此明显,标志性事件如此明确,当时的人预测不到简直天理不容,其实这都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客观,在这里理性呈现的是一种虚妄的万能。即使只是一天的股市行情,每天下午收盘后股评人所说的,他在上午开盘前恐怕都不会说。

我们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解释是事后大脑理性重组出来的。这也是我们的理论对解释过去头头是道,真正用来指导未来实践的时候就不灵了的原因----当时情境之下事件触发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它。100%的客观,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我在《畅销的原理》中写的书评对这点有更详细的阐述。《畅销的原理》书评

书中重点说的ACH分析方法,除了能让分析人员更全面思考与评估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记录下来当时的思考过程。 一个总作事后诸葛的人,他的风格有点像防守模式,向后看,注重永恒不变无风险。而敢于预测未来,不惧不确定性的人,风格类似探索模式。

4 情报工作的失败大部分时候并不是情报内容搜集的失败,而是分析的失败。

证据很重要,但没有证据背景重要,后者内部植入了情报工作人员对研究对象不自觉的、不言自明的意见(偏见),而要避免情报工作失败,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好的思维模式、分析方法。

证据--》证据背景--》思维模式 这有点像《直觉泵》中说的意义上行,更注重meta。 学习的内容没有学习的社区重要,老师说的内容没有老师这个人重要,情报分析这书里也说了创造力基本和智商无关,而和个人所处的组织环境有极大关系。一个好的环境不光改变你的知识储备,而且改变知识背景和思考模式。

5 要把全部情报都收集到的“拼图”式思维方式很误事

我们的行为往往受一些隐喻框架的限制,在信息收集工作中,很多人都受一种“拼图”隐喻的限制,即认为针对一件事其情报收集是有尽头的,只要把所有信息(拼图板块)都收集到,经过分析拼好,就能组成显现出真相的图画。书中对拼图隐喻进行了批评。现实世界比这个隐喻要机动的多,信息无穷无尽,也不存在唯一的、事先就定好的明晰图画。

拼图隐喻让人一直在收集信息,整个工作显得呆板平面,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每个获得的信息看成“桥梁”会好很多,每个信息获取了之后就进行分析利用,让它把思维带到新的领域,进入新的天地,一步一步找到可能的结论,这样工作就具备了立体性和机动性。桥梁隐喻是我自己想的,注重行动和结构化的、有所侧重的利用信息。

如果觉得《情报分析心理学读后感精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