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掠影:润艺阁分享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掠影:润艺阁分享

时间:2023-06-23 20:11:58

相关推荐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掠影:润艺阁分享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掠影

润艺阁分享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主办,河北省临漳县人民政府协办。这是继“江口沉银”“礼出东方”“汉世雄风”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考古发掘展览,是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发掘、修复成果的首次系统性展示。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选取了171件展品,其中佛造像精品131件,分为邺城概貌、玉石梵像、邺都样式和佛韵至美四个部分,从造像环境、造像本体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艺术来展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主要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东魏北齐时期,伴随都城境域的扩大,邺南城外围还形成了阔达100平方公里的外郭区。这里西凭太行,傍临漳水,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是华北平原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史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筑城,始称为邺。三国曹魏时筑邺北城为王都,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先后定都于此,北朝晚期的东魏和北齐在北城南侧新建邺南城。自公元3世纪起,邺城一度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长达370余年。

临漳古时称“邺”,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以“三国胜地,六朝古都”享誉中外。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到汉晋时佛教在邺城逐渐发展以致到后赵时期邺城佛教初盛,至东魏、北齐时邺城佛教大盛。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寺庙三万多所,僧尼约二百万人,仅邺城就有寺庙四千所,僧众八万人,自此邺城成为了北方佛教的中心。

王元景造弥勒像此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屏式造像,中央主尊为高肉髻,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主尊莲座两侧形成龙吐嘉莲形式。背屏中心雕刻缠枝纹圆形头光,边缘有三身对称飞天,顶部中心为佛塔。背面刻有“白马舐足”场景。

弄女等造弥勒像

弥勒菩萨双手分结手印,交脚而坐,胁侍菩萨手中持物站于两侧莲台上。舟形背屏边缘雕刻三身对称飞天,顶部雕刻佛塔。方形基座正面雕刻童子托香炉、弟子、供养人与力士,左右两侧面雕刻四身神王像,背面雕刻象神王、珠神王及造像题记

弥勒七尊像

弥勒菩萨倚坐于圆形台座上,两童子分别呈手托足状。弟子、螺髻菩萨、胁侍菩萨分立于两侧莲座上,莲座下有卧龙。背屏正面中上部刻有飞天捧绳,顶部中间为坐佛;背面中心雕刻盛开的莲花,树干处雕刻供养人立像。

坐佛五尊像,北齐(550—577年)

此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屏式造像,是北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代表作,龙树背屏形式和造像背面的思惟菩萨坐像表现了当地高超的雕刻技艺。正面中间坐佛肉髻扁圆,双目低垂,身穿覆肩袈裟,袈裟覆搭于腿和台座上,身后背光饰火焰纹与忍冬纹。

造像塔

北齐

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

停云馆主:谈“青州系”皮壳

亚欧衢地:贵霜王朝信仰与艺术展上篇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坐佛七尊像

如果觉得《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掠影:润艺阁分享》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