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长安画派摆脱“枷锁”

长安画派摆脱“枷锁”

时间:2022-12-26 18:45:25

相关推荐

长安画派摆脱“枷锁”

小当按:

提起国画山水,你是否想起的都是南方意境,温婉秀雅,可曾对辽阔大气的西北风貌国画有印象?

“长安画派”的艺术家们将西北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与时代特征完美结合,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风头”曾一时无二。本刊记者将文笔朝向他们,今天推出系列文章第二篇,且看长安画派如何冲破“尴尬”,让我们拭目以待。

长安画派摆脱“枷锁”

本刊记者 张继民

既是荣耀,也是束缚。只有冲破阻碍,才能走得更远。

石鲁作品

“妙手挥毫勾皴,一幅中国画,墨香传天涯,似懂非懂总想掀开国画的面纱。”一曲歌曲唱出国画的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异军突起的长安画派作为国画的代表,闯入人们视野。它辉煌过,也黯淡过。

如今,问起陕西人,“许多不懂画的人或许都听过扬州八怪,但却鲜有人知道长安画派。”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人们对美的渴求愈加旺盛,对国画的需要应运而生。现在,长安画派的尴尬地位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抢救画史

“在和时间赛跑”,自着手长安画派口述史记录以来,刘艳卿就把这句话挂在了嘴边。

以长安画派六位领军人物为中心,通过走访他们的亲属及学生,记录当年发生的故事,进一步了解过去,以便客观评价他们的成长历程和艺术价值,填充现有的相关资料。

开始,刘艳卿便跟随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一起着手口述史研究,这也是她博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方向。“在记录过程中,有笑声,也有眼泪。”刘艳卿说。

大众印象中的石鲁,是天才画家,但在女儿石丹眼中,空闲时间他是会去野外打兔子的父亲。在学生回忆中,只要提着酒去看石鲁,他能开心地聊很久。

石鲁作品《移山》

广为流传的代表作,当时创作的起因和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如今,这类谜底只能依靠亲友们的回忆来揭晓。

比如,《转战陕北》这幅画色彩上大量运用朱砂和赭石,石丹说,一直不能明白父亲为何将黄土地画地如此“红”,直到在陕北,亲眼看见夕阳照耀下的黄土高原,就是父亲画中那样,才恍然大悟。

这些故事都是第一手资料,是抢救性工作,刻不容缓。

,屈健与刘艳卿第一次联系石鲁的夫人闵力生,由于身体不太好谢绝了拜访,不久后,就得知去世的消息。“有时候他们最亲的人一去世,关于他的记忆就都带走了,迟十天半月都不行。”刘艳卿说。

对长安画派的拯救性记录工作,一些美术馆也在同步展开,比如近期,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用视频记录健在的画家,拜访他们的学生,力求保留下珍贵的记忆。

破除门槛

记录源于对先辈的致敬和学习,而老百姓要关注才是发展的希望所在。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娱乐方式也愈加多元化,能沉下心去欣赏画作的人,似乎并不多。

“大家现在去电影院的次数远高于去美术馆的次数。”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工作人员说。近些年,美术馆陆续开设长安画派科普讲座,但是鲜有美术圈外的人问津。

“每年夏天,能进美术馆参观的,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美术圈内的,剩下的有少数的爱好者,其余基本都是因为天气热,进来吹空调的。”对于这一现象,工作人员颇显无奈,但这并不是个别现象。

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作为高考必考科目的美术课,理所当然被边缘化。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的渴求也在逐渐加深,家长们对孩子美术意识的培养也有所提高。

市民参观

今年六月份,西安美术学院举办为期十多天的毕业展览,欢迎各界人士参观。6月15日,赶上是周末,一群群由老师带队,家长们领着的小学生走进西安美术学院,参观各个展馆。

一般会有大四毕业生站在自己作品旁,给来参观的人们讲解作画意图和创作经过。这种做法已延续数年,其中深意也可揣测一二,“破除大家眼中的高雅感”,画来自现实,跟小说一样,只是表现手法不同,只要愿意了解,“门槛”并不高。

“初中及小学生参观人数在逐年增加。”参与过前几年毕业展的范旭琦同学说,他们大多来自西安市及周边地区,以前多是学校组织,现在,全家一起来参观的不在少数。

来自咸阳某小学的张青小朋友,在妈妈的陪伴下参观展览,走到国画展馆时,特别兴奋地说:“这些画太震撼了,比手机上拍的照片还漂亮。”

张妈妈表示,花一上午时间和孩子遨游在画馆中,既能增长知识,也有助于增进亲子感情。与其在家里宅着玩游戏、看电脑,不如培养孩子对美的渴望,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多熏陶总归是好的。

,西安中国画院在钟楼举办展览,其中有《西安小吃胜景图》、《大南门览胜图》等,不仅有当地的家长领着孩子去看,更吸引了外地游客了解西安的国画文化。

“一直知道陕西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来到西安,基本上都是奔着小吃去,从来没有切实关注过国画。”许多游客说,这比来到西安“打卡”网红书店,进去拍拍照就走,有意义得多。

写实时代

时间在变,大环境也在变化。比如,近来,汉服的兴盛,传统文化再次被人关注。同样,国画创作也在发生变化,受众从不关注到逐渐被吸引,在时代洪流中,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国画。

开始,西安中国画院主持实施的“丝路文明·西安文脉”工程中,不乏有对时代的写实,以《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为例,画中有时髦的穿着、林立的摩登大楼。

这些都是以前画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几十年前的国画没有,就意味着现在的画中不能出现?

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展国画展馆一角

一幅长2.4米,宽2米的一幅曲江附近国庆长假写实,钉在画家刘奇伟工作室的墙上,历时半年完成,画里有地铁、有汽车,有鳞次栉比的商场。

过去,由于信息闭塞、各家各派交流不多,学画是师父带徒弟,画派分的非常清楚。就像武术一样,既然师从华山派,必然不能再学习衡山派功夫。

而如今,科技发达,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网络、书本等各渠道获得知识,可以集众家之所长,“学院派”批量学画成主要方式,所以,各派各家的界限日趋模糊。

时代在进步,画派一说作为历史的观念,现代学画的人没必要按画派框定自己,画得开心很重要。提起某某画派,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几乎都是摇头,“不想被框定,我们更愿意自由生长。”

长安画派名声大,我们要取其长处,但不意味着一定要完全照搬照抄。“清朝画家石涛曾说:“谁像我都没用,我自用我法。”着名画家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学院院长刘西洁认为,“长安画派的力量很大,不是捧着这个金饭碗不动,就会有饭吃,而是要学习它,发展它。”但,如何发展,还是个任重道远的工作。

推荐阅读

长安画派还能“翻红”吗?

《当代陕西》第16期 先睹为快

监制:张国宁

编审:牛菲

编辑:窦 娣

来源:《当代陕西》

如果觉得《长安画派摆脱“枷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