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 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的区别(7篇)

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 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的区别(7篇)

时间:2022-02-27 22:57:20

相关推荐

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 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的区别(7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一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 “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2 0 0 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描写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二

1.来询者基本情况及主诉

某某,男,17岁,高二学生,家中有一姐姐,身高4250px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亲大专毕业,在机关工作,收入稳定,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与爷爷奶奶同住,家里他这一辈就他一个男孩,自己有一个姐姐,全家人自他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自幼就性格腼腆,少说话,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念书期间,在幼儿园、小学期间,伙伴就较少,不太会与人交往。但因为上学时自己聪明且非常的勤奋用功,成绩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很好的,虽然与别人的交往较少,但有家里姐姐、父母、爷爷奶奶的理解和关爱,对各方面的发展,自己认为很顺利。但自从考入高中、寄宿在学校,离开姐姐、父母、爷爷奶奶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能够包容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姐姐,就开始感到很多的事情非常不顺利,很让自己苦恼,让自己不知所措。

两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余光看了一下前桌的女同学,发现此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正巧女同学摸了一下自己的耳朵,他当时认为这影响了他,因为女同学从他的眼光里看出“问题”才偏着半个身子写字,同时摸耳朵是在警告他。从此,只要在余光范围有人,特别是异性,他就很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效果,而且很慌乱。起初只是在余光范围怕见到异性,后来发展到与同性、与老师交往不敢使用目光,怕人们看出他的目光有问题。从此,他基本上不与同学来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之间感情也越来越淡漠,感觉在学校里没有人可以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帮助自己,孤独感和自卑感时时刻刻笼罩着自己,情绪很不稳定,时而抑郁,时而焦虑,痛苦至极。由于情绪很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非常差,成绩也急剧的下降。现在已经休学在家,与家人交往基本正常,言语较少,目光闪烁。

老师和同学都说他性格太内向,与人相处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近来与人交往都不敢抬头,老低着头,很紧张,好象在躲避什么。集体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和伙伴。

2.分析和诊断

心理测评结果:scl-90测验结果:恐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指数超过正常范围。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病、神经病。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高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校适应不良

②人际交往障碍

③自我评价过低

3.治疗与建议

1.主要咨询方法与使用原理:行为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支持心理疗法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人际交往障碍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上,人际关系问题是处在青春期中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导致各种神经症状的主要因素。人际交往障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是造成求助者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和自身素质方面,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长期宠溺的家庭生活使他较难适应独立的学校,自理生活能力很差,形成了求助者不良的人格特征。由于处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身心变化巨大,一方面十分渴望获得友谊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加之又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而求助者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调整能力差,以致形成不正确的认识、观念,所以难以适应新的人际交往和学校环境较为复杂的关系,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描写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三

小芸因为“不明原因的焦虑、恐惧反复发作一年”而来到我们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一年以来,她在医院接受抗焦虑药物治疗,虽然服药后焦虑恐惧感减轻,但她总感觉内心深处有某一部分是药物不能帮到她的。她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咨询来了解让她困惑的这一部分,也希望能够借此摆脱药物的控制。

小芸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儿,25岁,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在她内心有强烈的冲突和焦虑。她说:“我有极好的人缘,可是却没有知心朋友;很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却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小芸平静而漠然地谈论着她自己,听起来倒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完全看不到她发自内心的情绪反应,甚至于对喜欢的男生,她只会平淡地陈述自己与他们的交往。对于她而言,重点并不在于她对别人的感受,而是其他人是否“爱”她,会不会拒绝她。

在咨询的过程中,她有时会迟到,迟到后她再三地道歉。每次咨询结束她也会过度地表达对我的感谢。她从不对人发脾气,即使她有正当合理的理由来宣泄情绪。她的借口是“我还要跟别人见面,要一起学习,工作,生活,最好和平相处,不要有什么矛盾”。她极度担心别人是否喜欢她,她总是在想着要做些什么让别人不要厌烦她。

她做任何事都非常讲究细节,总想做到最好,得到别人正面的评价,她强调:“如果我做得足够好,别人就会喜欢我”。她的自我价值完全建立在别人对她有好的评价,都很接纳她,喜欢她的基础上。任何拒绝对她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威胁,因此她必须不计代价地来抚慰别人。

我感觉到她的人际关系是极度脆弱的,任何的人际矛盾,无论多么的微不足道,都足以毁掉她的安全感,也会让她随之燃起无法控制的焦虑,她的完美主义的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谈论到她的童年。

她讲道,8岁时父母离异,她由爸爸来监护。爸爸经常会发脾气,并指责她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并经常对她说:“都是因为你,我的生活才会变得这么糟糕。”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总是想尽量做个乖孩子,好孩子,不要让爸爸生气。爸爸经常把她独自留在家里,她感觉很害怕,也因为没有得到爸爸适当的照顾而受伤。

她谈论这些事情时没有表露出任何的情感,对于父母的离异也表现出冷漠无情的态度。我问她对爸爸有什么样的评价,她说爸爸是个好爸爸,可是从她对爸爸的陈述中传递出的信息是:“爸爸对我一点儿都不关心,爸爸不可靠”。

她觉得自己将爸爸理想化了,所以对于现实生活中爸爸诸多照顾不周的行为也予以合理化。这样下来,她没有任何的情感表达,她呈现出她的一个假面具,一个没有情感血肉的她。

她生活在对爸爸的幻想中,她感受到的爸爸是她期待中的理想爸爸,她不能面对现实中的爸爸。我提到她陈述的童年不愉快的经历时,她会为那些经历添加模糊却强烈的希望,她说“可是我爸爸是一个好的父亲”。我感觉到她强烈渴望有一个好的爸爸,不愿正视现实中爸爸的缺憾。

这些特质也体现在她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她一方面无止境地想依赖别人,特别是想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喜爱,这样作为她自己的安全来源;另一方面她潜意识中又坚信其它人都是不可靠的,从而排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所以她“有极好的人缘,可是却没有知心的朋友;很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却难以建立稳定的异性亲密关系”。

经过多次的心理治疗,小芸在跟我的互动中体会到自己的人格模式,并且学习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生活,参与到人际互动中,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样下来,压抑的情感就不会再演化成莫名的焦虑恐惧了。

现在小芸停止了服药,焦虑和恐惧感不再侵扰她。她还是有很好的人缘,她也拥有了自己真正的闺中密友,闲来一起吃饭,聊天,逛街。现在的她也有了一个稳定的男朋友,已经开始谈婚论嫁了。

描写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四

1.来询者基本情况及主诉

某某,男,17岁,高二学生,家中有一姐姐,身高4250px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亲大专毕业,在机关工作,收入稳定,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与爷爷奶奶同住,家里他这一辈就他一个男孩,自己有一个姐姐,全家人自他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自幼就性格腼腆,少说话,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念书期间,在幼儿园、小学期间,伙伴就较少,不太会与人交往。但因为上学时自己聪明且非常的勤奋用功,成绩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很好的,虽然与别人的交往较少,但有家里姐姐、父母、爷爷奶奶的理解和关爱,对各方面的发展,自己认为很顺利。但自从考入高中、寄宿在学校,离开姐姐、父母、爷爷奶奶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能够包容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姐姐,就开始感到很多的事情非常不顺利,很让自己苦恼,让自己不知所措。

两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余光看了一下前桌的女同学,发现此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正巧女同学摸了一下自己的耳朵,他当时认为这影响了他,因为女同学从他的眼光里看出“问题”才偏着半个身子写字,同时摸耳朵是在警告他。从此,只要在余光范围有人,特别是异性,他就很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效果,而且很慌乱。起初只是在余光范围怕见到异性,后来发展到与同性、与老师交往不敢使用目光,怕人们看出他的目光有问题。从此,他基本上不与同学来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之间感情也越来越淡漠,感觉在学校里没有人可以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帮助自己,孤独感和自卑感时时刻刻笼罩着自己,情绪很不稳定,时而抑郁,时而焦虑,痛苦至极。由于情绪很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非常差,成绩也急剧的下降。现在已经休学在家,与家人交往基本正常,言语较少,目光闪烁。

老师和同学都说他性格太内向,与人相处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近来与人交往都不敢抬头,老低着头,很紧张,好象在躲避什么。集体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和伙伴。

2.分析和诊断

心理测评结果:scl-90测验结果:恐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指数超过正常范围。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病、神经病。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高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校适应不良

②人际交往障碍

③自我评价过低

3.治疗与建议

1.主要咨询方法与使用原理:行为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支持心理疗法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人际交往障碍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上,人际关系问题是处在青春期中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导致各种神经症状的主要因素。人际交往障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是造成求助者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和自身素质方面,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长期宠溺的家庭生活使他较难适应独立的学校,自理生活能力很差,形成了求助者不良的人格特征。由于处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身心变化巨大,一方面十分渴望获得友谊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加之又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而求助者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调整能力差,以致形成不正确的认识、观念,所以难以适应新的人际交往和学校环境较为复杂的关系,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描写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五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来说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突出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感受着家庭的温暖、亲人的溺爱,很自然地构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习惯于站在自我的立场看待和处理问题,忽视他人和群众,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群众利益的关系;不能或者不愿深入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忙他人,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2.自卑与退缩。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甚至身体素质的差别很容易在学生心理上构成层次感。个别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生,在来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部分同学悲伤于自己长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们对人际交往个性敏感,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思考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久而久之,逐渐构成自卑与退缩的性格,陷入焦虑、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这类学生虽然相对较少,但危害极大,不容忽视。

3.情绪化倾向。情绪化是自我控制与调节潜力不足的体现,证明了个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幼稚。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情绪化,习惯于感情用事,高兴时满面春风,称兄道弟;不高兴时冷若冰霜,拒人千里。随自己情绪的好坏决定对待他人的态度,不顾及他人感受,这就很容易伤害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感到不快,在心理上产生隔阂。

4.缺乏交往技巧。人际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构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对中学时代来说较为宽松和富有弹性。生活和环境的巨大变化使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导致情感的损伤,这在大学新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二、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构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构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因此,探索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好处重大,措施如下:

1.优化人格。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大学生必须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用心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构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潜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

2.加强指导。发挥大学“德育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开设适合大学生需求的心理课程进行群众辅导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学会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上,把握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关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握他们的潜在意识和心态,帮忙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此外,还要配置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答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他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在心灵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3.提升校园文化建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举办各种讲座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能够为学生带给众多人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使他们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在互相帮忙、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仅仅依靠大学师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完美并学会爱;对社会而言,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描写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六

小芸因为“不明原因的焦虑、恐惧反复发作一年”而来到我们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一年以来,她在医院接受抗焦虑药物治疗,虽然服药后焦虑恐惧感减轻,但她总感觉内心深处有某一部分是药物不能帮到她的。她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咨询来了解让她困惑的这一部分,也希望能够借此摆脱药物的控制。

小芸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儿,25岁,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在她内心有强烈的冲突和焦虑。她说:“我有极好的人缘,可是却没有知心朋友;很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却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小芸平静而漠然地谈论着她自己,听起来倒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完全看不到她发自内心的情绪反应,甚至于对喜欢的男生,她只会平淡地陈述自己与他们的交往。对于她而言,重点并不在于她对别人的感受,而是其他人是否“爱”她,会不会拒绝她。

在咨询的过程中,她有时会迟到,迟到后她再三地道歉。每次咨询结束她也会过度地表达对我的感谢。她从不对人发脾气,即使她有正当合理的理由来宣泄情绪。她的借口是“我还要跟别人见面,要一起学习,工作,生活,最好和平相处,不要有什么矛盾”。她极度担心别人是否喜欢她,她总是在想着要做些什么让别人不要厌烦她。

她做任何事都非常讲究细节,总想做到最好,得到别人正面的评价,她强调:“如果我做得足够好,别人就会喜欢我”。她的自我价值完全建立在别人对她有好的评价,都很接纳她,喜欢她的基础上。任何拒绝对她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威胁,因此她必须不计代价地来抚慰别人。

我感觉到她的人际关系是极度脆弱的,任何的人际矛盾,无论多么的微不足道,都足以毁掉她的安全感,也会让她随之燃起无法控制的焦虑,她的完美主义的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谈论到她的童年。

她讲道,8岁时父母离异,她由爸爸来监护。爸爸经常会发脾气,并指责她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并经常对她说:“都是因为你,我的生活才会变得这么糟糕。”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总是想尽量做个乖孩子,好孩子,不要让爸爸生气。爸爸经常把她独自留在家里,她感觉很害怕,也因为没有得到爸爸适当的照顾而受伤。

她谈论这些事情时没有表露出任何的情感,对于父母的离异也表现出冷漠无情的态度。我问她对爸爸有什么样的评价,她说爸爸是个好爸爸,可是从她对爸爸的陈述中传递出的信息是:“爸爸对我一点儿都不关心,爸爸不可靠”。

她觉得自己将爸爸理想化了,所以对于现实生活中爸爸诸多照顾不周的行为也予以合理化。这样下来,她没有任何的情感表达,她呈现出她的一个假面具,一个没有情感血肉的她。

她生活在对爸爸的幻想中,她感受到的爸爸是她期待中的理想爸爸,她不能面对现实中的爸爸。我提到她陈述的童年不愉快的经历时,她会为那些经历添加模糊却强烈的希望,她说“可是我爸爸是一个好的父亲”。我感觉到她强烈渴望有一个好的爸爸,不愿正视现实中爸爸的缺憾。

这些特质也体现在她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她一方面无止境地想依赖别人,特别是想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喜爱,这样作为她自己的安全来源;另一方面她潜意识中又坚信其它人都是不可靠的,从而排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所以她“有极好的人缘,可是却没有知心的朋友;很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却难以建立稳定的异性亲密关系”。

经过多次的心理治疗,小芸在跟我的互动中体会到自己的人格模式,并且学习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生活,参与到人际互动中,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样下来,压抑的情感就不会再演化成莫名的焦虑恐惧了。

现在小芸停止了服药,焦虑和恐惧感不再侵扰她。她还是有很好的人缘,她也拥有了自己真正的闺中密友,闲来一起吃饭,聊天,逛街。现在的她也有了一个稳定的男朋友,已经开始谈婚论嫁了。

描写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七

案例:

某男,30岁。从小循规蹈矩,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近2年来出现总是怕脏而反复洗手多次,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强迫动作),明知没有必要却控制不住(强迫思维)。有时走到高楼上就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强烈冲动,担心控制不住而焦虑万分,为此回避登高(强迫意向)。经常失眠,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由于认为自己的这些问题是病态的,因而主动前来咨询,强烈要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咨询师为求助者进行了sas和sds测验,其sas测验原始分为56分,sds测验原始分为33分。

多选:1、该案例的典型症状包括。

(a)强迫观念(b)强迫意念(c)强迫动作(d)强制思维

单选:2、“在高楼上就有想跳下去的强烈冲动,担心控制不住而焦虑万分。”该症状属于。

(a)强制思维(b)强迫意念(c)强迫思维(d)强迫动作

多选:3、鉴别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否属于重性精神病的依据包括。

(a)循规蹈矩和追求完美性格(b)主动求医及求治愿望强烈

(c)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d)求助者对其症状有自知力

多选:4、根据求助者sas、sds的分数,可以判断求助者。

(a)焦虑症状明显(b)焦虑症状不明显

(c)抑郁症状明显(d)抑郁症状不明显

单选:5、该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焦虑性神经症(b)恐怖性神经症(c)强迫性神经症(d)抑郁性神经症

单选:6、该案例恰当的处理方式是建议。

(a)安防盗门(b)远离高楼(c)单独使用药物(d)

进行心理治疗

1abcd2b3bd4ad5c6d

==============================

1、ac 2、c 3、bd 4、ad 5、c 6、d

==============================

如果觉得《焦虑障碍的认识与心得体会实用 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的区别(7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