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从心理学的角度 如何能不控制孩子又能帮助他健康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 如何能不控制孩子又能帮助他健康成长?

时间:2019-11-02 22:52:36

相关推荐

从心理学的角度 如何能不控制孩子又能帮助他健康成长?

这是我的经验和理解。

?

首先,孩子 健康 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控制不等于孩子能够 健康 成长,但是被控制着长大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心理不 健康 。

?

其次,不控制并不代表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而没有规矩。不控制意味着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特性,尊重孩子的需求,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把父母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但是作为一个 社会 人,我们也需要温和而坚定的给孩子制定规矩让他能够适应 社会 。

?

最后,为什么有的人容易控制孩子呢?当我们想要控制孩子时,往往会觉得只有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做,我们的心情才会变好,我们想让孩子对我们的情绪负责,而真正能为我们情绪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另外,控制我同自我价值有关。只有当我们有非常稳定的自我价值感时,我们才会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别人的勇气。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自我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的肯定、褒奖、支持、赞美或者安慰而得到提升,我们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需要通过控制别人的行为,来得到借来的价值感。

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必要时给予适当指导。

孩子不管多大,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父母都要尊重她的想法。

但是当他有了困惑,父母就应当适当引导。

有不合理的做法或任性的行为,父母不能一味迁就,溺爱,要及时给予修正,指出。帮孩子从小建立科学的行为规范和规矩。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同时也是最好的朋友,要把握好分寸。

最后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要求孩子的,尽量自己先做到,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

这样才能让孩子即信任你,又和你亲密。

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从九型人格的角度,我属于八号人格。这一类型的,控制欲也是比较强的。也就是说,我也自己的控制欲是很明显的。接下来,说一说我的做法

我是一个需要控制我周围的人或者事物,这样我才会有安全感。因为他们都在我的可控范围内,我能掌握。我觉得,失去了控制,我自己会感到很焦虑。我清楚的认识到,这个控制是源于我自己,是为了满足我自己,也不是我的控制行为是为了他好,会让他更幸福。控制,本就是我们自己满足自己的感觉的。

父母控制下的孩子,可能会成为在以后形成一个懦弱的性格,胆小,不愿担责任,碌碌无为;也可能会很叛逆,逆反心理很强。这两种性格的任何一种,都是不够健全的人格。我不想我的孩子变成那样,所以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自己想想,这样的行为,他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来应对我。一开始很难,控制的行为是不自觉的。后来慢慢的习惯了,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我就是这样,知道控制是满足自己的感觉,并不是为他好的行为。知道控制下的孩子后形成什么样的性格,以后有什么样的影响,才停止了我的控制。

也许,停止了我们的控制,他可能会更好更 健康 的成长。我们给足我们的爱,让他们的内心力量足够,相信他们会 健康 成长。

首先

1.把孩子不当成孩子,而是一个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与信任

2.尊重源于了解:了解学习小孩不同年龄段成长规律

3.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人生是一场自我不断完善的修行

导语:孩子 健康 成长的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其实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讲一句话广而盖之:“言传不如身教,强斥不如立行”,一个 健康 的孩子不单是身体 健康 更重要的是心理、精神、行为、思想处于 健康 的标准。

孩子从3岁至16岁分别要经过依恋期、自主选择期、叛逆期,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叛逆期,在这一时期孩子基础的心智成熟,合理疏导引导孩子才能 健康 成长,为以后进入 社会 打下基石。时下我们所沿用的育孩方式多以传统的方式:棒喝、说教,其结果收效甚微。

如何不控制孩子帮助他 健康 成长呢?

一、言 ,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工具使用的合理与不合理就会产生天壤之别的结果,为人父母者言于孩子多余以上示下之势,这样的交流会使孩子慢慢与父母拉开距离。以平等的心境平和的语气沟通交流,思正言正,言出有地掷地有声,潜移默化在孩子心中种下正言之根。

二、行,行是最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举动。父母之行犹如影子伴随孩子一生,可以少言付诸与行,父母以行为标杆对孩子的行为加以修正。孩子在叛逆期心理行为往往失控,如此境况下一味的指责、打骂,孩子的行为更会背道而驰最后无功。言正了行正了一切随其自然,孩子无形中回归正轨,在 健康 成长的路上驰骋。

可能有人说了不控制孩子,孩子怎能成才、成功呢?这也是天下芸芸父母的通病,为孩子“操不完的心,生不完的气”其实想想何必呢?孩子 健康 快乐的长大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为了自己脸上那层薄薄的面子,毁了孩子 健康 的心理。即使在你的操控下孩子成才了,不 健康 的成长历程也会带给孩子一生心理阴影。

我是慕三子 你永远的心灵知己!

从题主的问题来看,你是否存在一个困扰:一方面,担心给孩子太多自由,不去控制他,孩子可能会长歪;另一方面,你又觉得控制孩子,并不是一种好的做法。因此有些纠结呢?

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目前是一种什么状况,不过总体上有几个原则分享给你。

1、了解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

孩子从出生,到幼儿期,到儿童期,一直到少年期、青年期等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特点。

认知方面,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幼儿通过感觉、运动来认识这个世界。比如婴儿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放在嘴里尝一尝,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吃这个东西,而是为了感知它,了解它。

3-6岁为前运算阶段,幼儿还没用产生抽象思维,他只能认识具体的事物,你教孩子数数,需要借住具体的实物,比如手指、小木棍等。

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产生抽象思维,但还没法完全脱离具体事物思考,所以这时候的学习最好能借助一些模型和实物作为辅助。

12岁以后为形式运算阶段,此时儿童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抽象思维了。

人格方面,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此处不再详述,如感兴趣可自己百度。

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你就知道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此时教育孩子就不是控制他,而是帮助他了。

2、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

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或私有物,不是你意志的延伸,他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认识和理解事情的方式。

如果你总是要求孩子按你的想法去听、去看、去做、去想,他要么会逐渐开始逆反,要么渐渐丧失主动性,成为一个消极被动,没有主见的人。我想这是你不愿意见到的。

那么就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跟你平等的人。一方面是尊重他的独立和自主性,让他按自己的节奏、能力、思维等发展。另一方面是尊重他的人格,这个做起来并不容易。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在公司受了气不敢跟领导叫板,回到家借故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心烦气躁看孩子在看电视就训斥了他一顿,孩子感到很委屈又不敢跟妈妈顶嘴,看到自家的猫一摇一晃过来,抬脚就踢了过去。所以要警惕,要反省自己。

3、相信孩子

家长总是认为孩子不懂事,需要有人管着他,不然他就可能肆意妄为、无法无天了。

其实就是因为你一开始管的太多,使孩子丧失了自我管理的能力,然后你对他更加不放心,只能越管越多,最后不管不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一开始就要相信孩子,相信他自己知道啥时候该吃,啥时候不需要;知道啥时候冷,啥时候热;知道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什么对自己好,什么不好……

放权给孩子,培养他的独立性,让他在主动尝试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于是他越来越自信,愿意去做更多,你只需从旁提供协助即可。

以上但愿能对你有帮助。

相信孩子

对于你的这个问题,我想请问你两个问题 : 一、父母做什么是你认为的控制了孩子? 二、什么样的成长是属于你认为的 健康 的成长?

在《有一种天使叫妈妈》中提到,一个孩子快要降临人间,他说他除了唱歌和微笑什么都不会,他害怕、恐惧,上帝说会派一个天使照顾、教他,这个天使的名字就叫——妈妈。

当你回答了上面的两个问题之后,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去找相关的书来看,了解各个阶段的孩子的发展特点,6岁前的关键期、7—14岁学习能力的建立等,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我们帮助他一起解决问题,适应 社会 ,只有我们真正的懂孩子、有方法,才能更好的帮他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

不要想着找一个方式就能解决问题,即使这个方式别人家的孩子适合,你家的也不一定适合,毕竟孩子都是不同的的独立个体。

#心理成长战线#

我是心理咨询师天蓝姐,也是个孩子的妈妈,我来回答吧。

一开始,真正完全不控制孩子是不可能的。

孩子从肚子里生出来之后,刚开始根本没有生存能力,除了吃什么都不会。父母不控制,不全方位照顾他,安排好他的一切,小宝贝根本活不下去。 他唯一的权利,就是会自己吃,不需要大人把乳头塞到他嘴里,硬塞进去他会吐出来。

孩子慢慢大一点了,会自己吃饭,自己走路,不需要抱着,也不需要喂着,这就是长大,摆脱控制的过程。

养孩子,是个父母逐渐放下控制的过程。

从全方位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天天的,一年年的,慢慢长大到完全不需要父母照顾,自己就能照顾自己。

他会自己吃饭了,会挑选喜欢的食物了,会自己盛饭,会做饭,会出餐馆吃饭,会自己去餐馆。

他会走路了, 会自己跑出去玩了, 会骑车了,会坐车了,会开车了······

他有想法了,开始有主见了,

如何放下控制?信任。

信任孩子已经长大了,能自己照顾自己,有这些能力了。放下控制,他就慢慢在跌跌撞撞中长大了。或许会吃点小亏,但是总要长大。如此,孩子会越来越多的长大。

越不信任,不信任他自己会吃饭,他就永远不会自己吃饭,到了十几岁,还是不会自己吃饭。

更可怕的是,因为你觉得他没有能力,照顾不好自己,他往外 探索 世界的心,就被关起来了。这份对好奇的欲望,没有了。毕竟他照顾不好自己嘛。等他再大一点,你让他出外,他都会拒绝。错过了最想长大要自由的年龄,你给他自由,他也不愿意长大。

然后,没有欲望的人,你让他咋努力,咋有内在驱动力。

在各个年龄段逐渐放下控制,信任孩子会照顾好自己,是家长要做的。当然,如果发现不对劲,孩子根本照顾不了自己,不到忍无可忍父母也不要急着插手。很多时候,他们为难一下,也就啥都会了。

静待花开,就是这个意思,既不要急着让孩子长大,也不要总觉得孩子没长大。

先说这么多吧。

我从经验和案例中总结出,既不控制孩子,又能任其 健康 成长。方法如下:

1.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他的需求

多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找到自己那时担忧、爱好、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比如:父母的陪伴,父母的性格等。

2.父母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人。(不论大小)

孩子做每件事,其实科学研究表明,他是经过思考的。或许,他并未按父母意愿来做,可做为父母首先得尊重孩子的决定(水、火、电等危险除外),遇到危险时及时引导,并给他讲清楚原由。

3.父母尽量多陪伴孩子,遇到与孩子之间产生冲突和矛盾,尽量釆取多沟通。先弄清孩子与自己的矛盾点,通过相互交流,父母才能及时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双方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实现,问题也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4.父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有稳定孩子情绪的方法。

当父母情绪不佳吋,暂时远离孩子,别让他成为大人的情绪“垃圾桶”。

父母先另找一处空间平复情绪,同时思考:为什么生气和烦躁?

除一味地发泄情绪,从而慢慢培养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和控制能力,降低发脾气的时长和频率。

如果父母不小心对孩子发了脾气,需要等及时发现并控制情绪发泄。

回过头再给孩子分析:当时他是哪种情形将你激怒,孩子带给自己的感受……

或是自身就有情绪,这件事对自己和孩子有什么影响……

父母多一些这样的反思,慢慢地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暴躁发作得晚一些、慢一点、轻一次……

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情绪就会一次比一次更沉稳些。

一个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首先你要了解你的孩子处于一种什么阶段,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但是也有自我的意识,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动不动就对他说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首先你要掌握他的心理,要从他的出发点开看待问题,要做好的引导!第一步你要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让他说出内心的想法,给他自主的空间!第二步你要问他他选择的方式产生什么后果,可能孩子尝试后会告诉你这样做之后后果是好的还是坏的!第三步如果是坏的后果你就要问他该怎么解决,这个时候他可能有很多想法,你可以做一些引导,让他再去尝试,如果结果是好的就要鼓励他!第四部重新选择的方式他有什么体会,让他觉得你是尊重他而不是在控制他!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让他明白自己可以是自己的主体,这样慢慢的孩子会自觉的去做一些事情,同时也会培养好的习惯!强行的控制有的时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因为不光是孩子,我们大人也会有逆反心理!只有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才是让孩子 健康 成长的途径!很多事情必须要让他经历,只有经历了才能明白后果!

父母干涉自己教育孩子

人对事物和他人都有着控制欲,这属于人之常情,与生俱来,比如说对金钱、权利、爱情等等,同样,家长对孩子也有着控制欲。对前者的控制欲往往可以导致一个人把前者作为生活目标,能够促使他拼命工作努力追求,而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家长对孩子有着控制欲的心理基础是,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我们的孩子在出生那一刻起在家长眼里就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家长的附属物,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生命都是家长给的,哪有孩子可以不按家长意愿做事的道理?或是家长的投资——家长辛苦抚养欲求长大后能够回报自己,这种思想在中国是很根深蒂固的。我记得小时候我外婆每次给我买新衣服时都会问我,你长大后会不会也给外婆买新衣服呀?在得到我很爽快的肯定答复之后,外婆也就很爽快地给我买新衣服了,——一笔交易就在我口头承诺下成交了。家长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日后的回报,因而孩子所做的一切当然需要符合家长的心理。

基于这样的心理,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表现在:

1、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得符合家长的意愿,也就是说孩子都得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如有不符,家长必然会阻止孩子的言行。

2、家长“独裁”治理家庭事务,并强制执行,从不征求或尊重孩子的意见。

3、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总是要评头品足一番,挑鼻子挑眼,没有满意的。

4、家长自以为是,看不上孩子的所作所为,自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容不得也听不进孩子为自己申辩。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上自卑和自大共存。自卑是由于孩子在童年时期长期处在自己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家长赞同肯定的情况下,养成了总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做好(做对)事情的心理习惯,在这样心理习惯的支配下,孩子长大后一般都无法主动地融入社会,融入团队合作之中。由于从小习惯于被父母安排,这样的孩子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他能够发现问题,但他没有胆量主动去解决问题,因为幼小时每做一件事时都要担心受到父母的指责和批评,从而养成了遇到问题就束手束脚,不敢尝试,往往会采取听之任之的习惯,直到事情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同时,自大是自卑的孪生兄弟,在自卑中,必然是有着自大的心理,这是长期自卑的心理补偿,——自卑的孩子必定会在某种情况下目空一切。这种自大的心理其实也是在家长的控制欲下养成的,比如说孩子在家长的规定下获得了某种好成绩,虽然孩子在平时非常反感家长的控制,但一旦在家长的控制下他成功了,他一定也会在同伴面前表现得洋洋自得,他并不清楚如果他一旦离开父母的“控制”,他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获得这种所谓的“成功”。

有着上述心理的孩子,长大后不可能具备独立的心态,他们没有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坚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被环境所左右,他们更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眼光,或者说他们习惯于生活在他人的评价和眼光之中,因为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评价和眼光之中长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生活、工作中一旦受挫,会很快龟缩回他自认为最安全的区域,如果这时家庭不能成为他的避风港,那么,他必然沉溺在可以回避一切现实的麻醉之中。

而对孩子控制欲很强的人一般都是知识女性,自认为自己有文化,有社会经验,看问题又能入木三分,同时又以母亲的身份把孩子抚养长大,辛苦历程自然不言而喻,因而更具备了我上面所讲的两个心理基础。孩子在这样的母亲眼里,的确是非常的弱小、无能、稚嫩、天真,因而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没有办法满足或是达到这样的母亲的要求的。家庭中,一般都是父亲对孩子的前程有控制欲,而母亲则是对孩子的生活琐事、恋爱婚姻等等有控制欲。前者是阶段性的,爆发式的,容易被孩子反抗,而后者是持续性的,绵延流长式的,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和构建。

前几天有同学上我家来玩,她女儿比我儿子大一岁,上大二。大家一起聊天自然聊到孩子们的恋爱问题。她说她都急死了,怎么女儿一点恋爱动向都没有,暑寒假成天地“宅”在家里。不过,她说,她跟女儿说了,如果她有男朋友了,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带回家给她看看,让她判断一下是否合适。我问,如果不合适呢?她说立马让他们分手,免得受骗上当。我说如果你女儿不愿意呢?她说她女儿不敢。我对她说,在这个问题上你一定是爱屋及乌,千万不能控制欲太强而干涉你女儿的恋爱,否则,你将害了你女儿的一生。

所以,特别是母亲,要克制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

很多年轻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照顾,由于两代人的教育方式不同,也就少不了引发家庭矛盾。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父母干涉教育孩子解决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干涉教育孩子解决方法

1.和老人多沟通 拎清利害

年轻父母应该和家里的老人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化解两代人育儿方面的差异与矛盾,彼此做一些妥协与让步。虽然宝宝还小,但却是习惯和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年轻父母要让老人分清爱和溺爱的差别,不能太过纵容和娇惯。要知道,一味地袒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规矩,同时也使父母的正当管教失去了威严,最终耽误的还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妈妈沟通无效,为了避免婆媳矛盾,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老公的作用了。

2.全家建立统一战线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家庭所有成员要达成统一战线,千万不能父母忙着管教,老人跟着拆台。父母和老人要协商一致,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老人最好不插手,并努力维护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严,这样孩子就不会惟我独尊,懂得尊重父母。其次,即使双方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暴露出来,这样只会让孩子在犯错的时候还抱有一丝侥幸。

3.勇敢的坚持观点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原则性的问题决不妥协。虽然这样过于铁面无私,但必须要树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严,让他明白不要触犯底线。有些家长吐槽,每当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总会出来干涉。即使老人出面干涉,也要勇敢的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因为对方是老人就中断正常的教育,这样只能让孩子觉得不管犯什么错都有靠山。当然,为了避免恶化家庭矛盾,父母可以在事后避开孩子主动和老人沟通,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4.不要当着老人的面管教

不得不说,父母经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和老人争吵,也会给无辜的孩子造成恶劣的影响。所以,如果你家老人偏执无法沟通,或者你无法像我我一样单独搬出来住,那么可以巧妙的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尽量不要当着老人的面管教孩子,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避开老人。但切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全盘否定老人的做法,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5.抽时间和孩子互动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把养育孩子的问题交给家里的老人。要知道,父母不管有多忙都要端正态度,抽时间多陪陪孩子,教育孩子是父母应该履行的责任。一味地把孩子的教育权和抚养权交给老人,对孩子是极度不负责,同时也增加了老人的负担。

教育孩子 “10宜10勿”

1在思想上,宜平等勿凌人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朋友,不要因为孩子要依靠父母抚养,就可以随意斥责或打骂。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与孤僻性格,也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父母喜欢的活动也让孩子参与,而父母要求孩子不做的事,自己也最好不做

2在行动上,宜诱导勿控制孩子的行为常有随意性与多变性,因此,父母要经常诱导孩子的言行,使孩子既感到自由,又不失过分。

比如:孩子玩玩具,应尽量满足供应,但在每次玩完后应教孩子把玩具收拾好,而不能怕玩具散落满地就不让孩子玩。

3在方法上,宜明理勿强迫孩子虽然在各方面还尚未成熟,但简单的道理是会明白的,不能过低估计孩子的理解水平。特别是在孩子犯无知之过时,更要求父母在责骂之余,给孩子讲清道理,使之知错,并有所改。不讲明道理的强迫孩子改,往往使孩子心里不服气。

4在童真上,宜理解勿责难孩子有孩子的童趣。有些在父母看来是无聊的事,可孩子却玩得津津有味。这就需要父母去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伴之而来的不同阶段的游戏活动,不要以父母的“思想高度”来评估孩子的“创作水平”,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与阻止。

比如:孩子好玩弹球与跳牛皮筋,在父母的眼里是无聊的,殊不知,这些“无聊”之事,也曾经伴随着父母们度过自己的孩提时代。

5在教育上,宜启发勿压制孩子对世界特别好奇,他们的追问有时会抵得上“十万个为什么”。而对如此求知的孩子,父母应该感到高兴,不可视之厌烦,处处压制,那样会磨灭孩子那脆弱的求知欲。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采取启发的方式,尽自己所知讲解。

6在游戏上,宜同乐勿漠视孩子们玩游戏常常要求父母一起介入,与之同乐。这时,如果父母有时间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要置身“事”外,使孩子感到孤独和失望。长此以往,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7在习惯上,宜培养勿强制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采取种种办法促其形成。但是培养习惯也需要“水到渠成”,不可强制,要使孩子明白道理,并创造条件使之定型,使孩子主动养成习惯为上策。

8在特长上,宜发现勿施压每当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专长时,总想培养自己的孩子也有某种特长。于是就生搬硬套,采取高压手段“拔苗助长”,一旦“恨铁不成钢”时,就拳脚相加,这样做很难培养孩子成才,反而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首先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从中发现孩子的特长萌芽;其次,要因势利导,提供条件,让孩子的特长得到发挥;第三,强化培养,使孩子的特长得到专业指导。整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必须贵在坚持,切不可盲目施压。

9在活动上,宜得当勿过火活动是孩子成长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活动开展得好坏,活动质量的高低,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父母要科学安排孩子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时间,采取室内外相结合、动静相结合、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等方法,既让孩子感兴趣,又不失教育的机会。活动的内容与时间要因人而异,切不可过火,否则会事半功倍。

10在智力上,宜挖掘勿盲目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想自己的孩子的智力不弱于别人,于是就采取超前培养,超量灌输的办法,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这样既苦了孩子也累了父母。应该明确智力是很多客观因素决定的,如:先天遗传和年龄变化等。有的孩子年龄只差数月,其智力就有质的飞跃。

如果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 如何能不控制孩子又能帮助他健康成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