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人间词话》中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人间词话》中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时间:2020-06-17 13:46:54

相关推荐

《人间词话》中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用“我”的内在意识去观察外界物境,所以外界物境都染上了“我”的主观色彩。“无我之境”,就是用“物”化了的“我”去观察外界物境,所以分不清哪个是主观的“我”,哪个是客观的“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除了品词外,这一审美维度还适用于其他领域,譬如照片就可分为人物照和风景照。就风景照而言,摄影师本人并不出现在画面之中,他只是用自己敏锐的双眼,适时地捕捉世间万象。画面尽管可以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总是纯粹的写实,不受摄影师(“我”)个人情绪的影响。人物照则具有鲜明的主次关系,一切景物都只是人(“我”)的陪衬。枫叶的火红、银杏的金黄,正好能搭配衣服的颜色;巍峨的高山、壮丽的云海,烘托出征服自然的豪迈……对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并未做优劣之分,只是感叹表现“有我之境”的作品不胜枚举,然而只有“豪杰之士”才能营造“无我之境”。

同样,“到此一游”性质的人物写真铺天盖地,但是融会了真与美的风景作品却难得一见,毕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那么的可遇不可求,相机所能截取的画面,多少存在着一些缺陷。此时,若在缺陷处覆上一人,往往能收到奇效,或填补画面的空白,或通过重心的迁移掩盖原有的瑕疵。这也是人物照远多于风景照的原因之一。

受国维同志的启发,近期我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角度入手,重新赏析了两首我最喜爱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和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若论两部作品的总体印象,贝五可用“华丽恢弘”一词概括,拉二的主基调则为“惆怅与宣泄”。

两首协奏曲各有一个慢乐章,它们对主旨的渲染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更多的是作为乐章之间的过渡,然而其中表现出的意境却是那样的美,完全可以独立成曲。仅仅用“美”来形容,似乎太宽泛了些——云霞明灭,谓之美;落英缤纷,谓之美;沙原隐泉,谓之美;空谷幽兰,谓之美……美有无数种表现手法,正如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贝五慢乐章是由隐伏于第一乐章中几段宁静和谐的,好似月光洒向湖面,泛起朵朵涟漪的动机展开的。开始时纯弦乐部分以柔弱的音调、慢板的节奏引出澄净肃穆的第一主题。每每听到这段旋律,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幕幕北国乡村特有的雪景——万物都披上了圣洁的外衣,好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

第一主题终止之后,钢琴马上接入第二主题。一个个流淌着,却又分明断开的音符撩拨着听众的心弦,我们的目光也不再聚焦于白雪皑皑的原野,转而缓缓移向远方,凝望着一棵棵银装素裹的雪杉雾凇,以及悬挂着串串冰凌花的枝头。此时,弦乐之声并未消却,乐队平稳地奏出一段波动不大的旋律,从而维持着一种充满柔情与幻想的氛围,使听众陶醉于美的遐思。舒缓的弦乐与清冽的钢琴互为映照,在和谐中展开对话。

如果要给贝五慢乐章起个标题,笔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套用海涅的诗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同样,拉二慢乐章总能让我联想到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弦乐一出场便奠定了忧郁空旷的基调,象征着广袤的俄罗斯平原上那些凄凉又美丽的故事。这种凄美的意境伴随着悠扬的管乐声,如炊烟般袅袅升起,飘散天际。这是只有俄罗斯作曲家才能写出的乐章:乐队的伴奏里甚至有淡而轻的马蹄声。缓慢的钢琴如泣如诉,然而缓慢之中又带有周期性的变速,犹如思潮一波又一波地涌上心头。为了宣泄心中的惆怅与困惑,作曲家本人似乎也来到了画面之中,试图寄情于草原,寻求精神的寄托。面对一望无际的原野,作者内心的苦楚却依然无法消解,此间的一草一木,反而使忧郁情结进一步强化。

贝五慢乐章的“无我之境”与拉二慢乐章的“有我之境”,也是作品年代的不同所造成的。曾几何时,“创作出优美音符的首要障碍是心灵的悲伤。”对贝多芬所处的古典主义时期而言,“个人感情似乎是艺术的障碍而不是激励;因为音乐之于音乐家是同个人无关的东西,它首先要求一个井井有条的冷静思维。”随着美学观的不断变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逐渐成为了艺术家的惯用手法,立意和象征性也成为了衡量作品好坏的杠杆。拉二慢乐章中的变速、变奏,以及华彩乐段的使用,都是人(“我”)从“物”中脱颖而出的标志。

如果觉得《《人间词话》中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