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王羲之学书之会稽临池

王羲之学书之会稽临池

时间:2019-02-09 20:15:06

相关推荐

王羲之学书之会稽临池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王羲之十二岁了。这年春天,王旷病势日见沉重。他自知不行了,有一天把全家人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做了遗嘱。“我死以后, 你们都回会稽去住。”停顿了一下,又说,“两个孩子最好不要去做官。做官也要做廉洁清正的官。忠于朝廷,体恤民情。……我们王家,四代在朝中做官,现在在朝中做官的还有二十多人。盛极必衰,福尽祸来。”

“阿菟!”病人的昏暗无光的眼睛转向小儿子,王羲之两手紧紧地攥着父亲那瘦骨嶙峋的手,眼泪像断线珠子一样, 扑簌簌往下掉“两位伯伯(指王导、王敦)都非常喜爱你,我死之后,都会接你……到他们那里去……你只可去相府。”病人没有说明原因,母子们心里清楚。王敦凶暴残忍,反复无常,又有篡权夺位的野心。让王羲之跟着他,不会走上正道,以后说不定还会有所牵连。

“阿菟,要写好字,先做好人。人正字正。”停了一阵儿,病人断断续续地又说:“记住了!”王羲之泣不成声地应着。“唉!北方的家园,我是看不到了!”这位具有卓识远见的爱国者,怀着遗恨,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遵照遗嘱,王旷去世不久,全家便回到会稽。他的住宅在城内东北角的蕺山下,背靠山峰,门前有一条河,环境清幽。它原是王旷早年兴建的,打算退出政治舞台后,在这里以终晚年。安定下来以后,王羲之想到离开建康前,伯父派一个家人来送行,让王羲之去会稽住一段之后,回到京城继续学业;还专送王羲之一个锦匣。当时来不及看,现在王羲之把锦匣打开,里边是用洁白的生绢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一个小包,揭开生绢,又是一层纸。一层层打开之后,里面竟是钟太傅《宣示表》真迹。

过去听父亲说,这《宣示表》是仅存的钟繇真迹,“八王之乱”后,落到伯父王导手中。仓促过江时,伯父把许多财物都遗弃了,唯有这《宣示表》缝在衣服里,保存了下来。不少人去借阅,都被拒绝了。卫夫人是学钟书的,几次想见,也未能如愿。可是,伯父却把这稀世珍宝送给了自己,这是对自己的关怀和喜爱,应该好好学习,不辜负他老人家的一番心意。

一连几天,王羲之都在认真地阅读钟繇的真迹,真是爱不释手,经常连饭也忘了去吃。这《宣示表》的字体是一种在隶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早期楷书,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划之间充满异趣,自然纯朴。它虽然还没有脱离隶书笔意,可毕竟是新体。他越看越爱看,越看越觉得妙不可言。

有一天, 母亲发现,王羲之进书房后半天没出来,心想:父亲死后,他一直很哀伤, 又这样用功读书,身子本来单薄,这样下去,身体会更坏。于是到书房里去看王羲之。只见他站在窗前呆呆地出神。母亲轻轻地问道:“阿菟,你在想什么呢?”

“母亲,我在想,钟太傅的字为啥写得这样好?”临窗的书几上放着《宣示表》,原来他又在研究钟繇的字。“没有别的,心专罢了!”母亲想让王羲之休息一下,于是给他讲起了钟繇写字的传说。钟繇学书非常勤奋,为了学书独居山野,白日习字,晚上也不停歇,竟然比划字把被子给划破了;他还曾向很多人求教过,有了名气之后还勤学不辍,差点因没借到书法名作《笔势》而昏死过去。“好了,你到外面去玩玩吧!”母亲在讲了钟繇勤奋学习书法的故事以后,爱抚地对王羲之说道。王羲之来到后园的池塘旁,回味着钟繇学书的故事,这故事深深地感动着他。

王羲之在会稽的生活,安排得有条有理,早晨舞剑,上午读书写字,下午学写文章、练骑马,晚上又是读书。休息时,不是在门前溪边散步,就是爬山。有时到十里外谢家庄园去找谢安、谢万兄弟玩。在建康,两家住得很近,从小就经常在一起玩,直到现在,友情还很深厚。王羲之从小爱骑马 ,这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王旷经常给他讲战争故事。他梦想将来当个将军,为国英勇杀敌。在他还不能学骑马的时候,就用根竹竿当马骑,一只手还高举起一片竹板当作剑,在院里跑来跳去。

后来,差不多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学会了骑马。当时,许多士大夫子弟是不屑骑马的,认为不文雅,出入不是坐轿就是乘车。他们不但不会骑马,甚至连马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有一天,一个本家子弟看见一匹马,就吓得狂呼乱叫起来:“老虎来了!老虎来了!”

在建康时,王羲之在家学读书,到会稽后,母亲亲自教他。她先让王羲之温习过去读过的书,之后让他系统地读史。王旷在世时,就是这个主张。他认为,其他的典籍固然不可不读,而读史更为重要,不仅可以知道历代成败兴亡的道理,还能从古往先贤那里学会做人的道理。王羲之无论学什么功课,都非常严肃认真。在母亲循循诱导下,他一年之内就读完了重要的历史书籍。

他常常被历史上那些杰出人物所感动,其中特别钦佩蔺相如和诸葛亮。春秋战国时的蔺相如,能在强秦面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挫败了秦王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与独立,对于本国老将军廉颇的多次侮辱,又处处表示退让,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王羲之打心里佩服他的高风亮节。三国时诸葛亮的才智、学间,道德,尤其是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王羲之十分钦佩的。他心中认为这两个人就是最完美的人。他画了两幅画,一幅是“负荆请罪”, 一幅是“三顾茅庐”,挂在他的卧室里,可见他对这两个人物仰慕之深。

会稽有许多名胜古迹,母亲经常让人带王羲之去那些地方游览。每一处古迹都给王羲之增添一些新鲜的见闻,使他获得深切的感受。他凭吊禹陵,他观赏会稽石刻……最使王羲之感动的是越王台,随着岁月的流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遗迹,都已荡然无存,但那种励精图治、奋发自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王羲之。他问道:“母亲,我们被胡人打败,跑到江南来,国家民族蒙受如此奇耻大辱,为什么没有人卧薪尝胆呢?”“唉! ……母亲叹了口气,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是好。

王羲之爱写字,像入了迷,休息时也想着写字。有时正在吃饭,他突然用筷子蘸着菜汤在桌子上划起来。母亲有点嗔怪地说:“真是个痴儿!”王羲之写起字来,往往不知道疲倦,经常是手腕与手指练痛之后才休息一下。有一次,母亲拉着他的手看,右手拇指第一节起了茧子,无名指抵着笔杆的一侧指甲被笔杆压得扁平扁平的。他经常揣摩着字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不由得在身上一横一竖地划起来。 时间长了,衣襟都划破了。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王羲之写了字,就到后园池塘里涮笔砚,没到半年时间,一池碧清碧清的水都变成黛绿色了。一次,他洗笔时看着变色的池水,想到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心想,只要下功夫,勤写苦练,一定能赶上钟繇、张芝他们。在练字之后, 王羲之经常翻阅那本不知读了多少遍的《笔说》。这是一部总结前人书法经验的汇编,王羲之正式阅读它时,还有一段故事呢。

王羲之十岁那年,经常看见父亲阅读本书,读了之后,很珍贵地放在枕箱里。一天,父亲正在看这本书,忽然门人通报有客来访,父亲来不及把书放起来,匆忙出去迎接。王羲之拿起来一看,封面是用大篆写的“笔说”两个字,前边是王旷作的一篇序,说明这本书是辑录前人有关书法言论的汇编,在编选的经过编者选择,排列归类。《笔说》从书法的性质、意义到执笔、运笔,各体书的要领,以及书写工具笔、第纸、砚都论述到了。这里的道理阐述得详细透辟,纪验总结得中肯扼要。有些道理听别人讲过,有些则闻所未闻。在学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很多都在书里得到了解决。王羲之一口气读下去,越读越爱读,直到父亲进来。

王旷见王羲之在看书,便把书拿了过去,说:“你不要看这个。”说着,又把书放在枕箱里。这真是一部好书啊!王羲之实在想看,常常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拿来阅读。听见父亲回来了,就赶快放到原处。有一次,王羲之正在偷读,父亲进来了,他很诧异地说:“阿菟,怎么总到我的住室里来呢?”王羲之腼腆地低下了头。

母亲笑着说:“因为你不让他读《笔说》,他在偷着读呢!”“不是不让你读,怕你读不懂,白费了时间,一知半解地还会影响你写字。等你长大了,就把书交给你。”“我能懂,等长大了,就晚了!”王羲之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我看他这么爱读,就让他读吧!不懂的地方,你给他讲讲。”母亲从一旁劝说。从此,王旷就把《笔说》逐章讲给王羲之听。王旷自己擅长书法,又熟悉孩子学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能联系实际;王羲之每学条一节, 都能与自己学书时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这样,王羲之的书法有着惊人的长进。

过了一段时间,王羲之把自己的作业拿去请老师卫夫人指导,卫夫人看着他写的字,非常惊奇,心想,这孩子怎么长进这么快?不是有名师指点,就是读了有关书法的理论著作。“唉!你已经青出于蓝胜于蓝了,我教不了你了!”她怎么也料想不到这孩子的字能写得这么好!当王羲之向她告别时,她取出事先写好的一篇《笔势论》,对王羲之说:“你以后不必再来了,我已经没有什么可教你的了。这篇《笔势论》是我学书的体会,主要的平时都讲过了,现在送给你作个留念吧!”

如果觉得《王羲之学书之会稽临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