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 王僧虔的“笔意”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 王僧虔的“笔意”理论

时间:2024-06-10 06:05:26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 王僧虔的“笔意”理论

本文乃作者美食猪猪说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王僧虔(426一485),字简穆,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南朝齐着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四世族孙,官至尚书令。其论书之作,今传《笔意赞》、《论书》及《书赋》三文。在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王僧虔也是居于那些为中国书法揭示并确立基本的美学原则和规律的人物之列的一位有着巨大贡献的人物。他的第一个杰出贡献,就是对书法艺术的神采和形质这两种基本性质和两个基本范畴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十分经典的界说和表述,从而确定了人们谈论这一重要问题的一种基本模式。

笔意赞

这就是《笔意赞》中所说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神采为上”,只是说明神采和形质相比较显得更为重要而绝不意味着形质的无足轻重,因为若没有了形质那神采也就无从谈起了,所谓“性质不存,神采何生”。所以能够二者兼而有之,才能达到古人那种不可多得的至高境界。王僧虔在这里既强调“神采为上”又强调二者兼备,可见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已经达到了辩证周全、滴水不漏的完美程度。另外,王僧虔所谈的性质和神采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蔡邕在论述“形势”时(《九势》) 所意识到的那个形象与势态的问题,也就是王羲之在强调“须字字意别”时(《书论》)所意味着的那个形象与意态的问题。由此可见,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已经趋于成熟了。

九势

王僧虔首次揭示并强调的第二个基本美学规律,就是书法创作中的那种全神贯注、心融手会、人书合一的下意识状态问题,所谓: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笔意赞》)“心忘于笔,手忘于书”,是指书家的那种身心以入、心手两忘的主观精神状态;“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说即便在这种“两忘”的精神状态之中,也一定要使主观的创作意图得到完美的实现,并从而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来;这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才是王僧虔的这一创作理念的完整内涵。“求之不得”,强调这种创作境界的难以企及;“考之即彰”,则说明这乃是不难发现的一条普遍规律。

王僧虔

行文至此,是不能不特别说一说王僧虔所涉及的“心手达情”问题的。既然是“心手达情”,那是否就是书为心画意义上的表现心灵世界呢?那是否就说明王僧虔就已经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书为心画论者了呢?的确,既然认为心手可以达情,那就是认为书法艺术可以表现情感,可以表现心灵,这理所当然,无可否认。然而,同样也无可否认的是,王僧虔是在论说书家的创作心态问题时提到“心手达情”的,而并不是从对艺术本体的认识层面来提出“心手达情”问题的。这说明“心手达情”的提出,目的在于说明书家创作心态的美学性质,而并不在于说明书法艺术的本体性质。而且,在王僧虔的行文过程中,“达情”与“忘想”对举而论,也只不过是为了从正、反两个方面人手,来彰显书家创作心态的性质和特征罢了。

王僧虔的行文

基于这样一些考虑,我们对于王僧虔的“心手达情”观念有如下两点基本认识。首先,在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王僧虔应该是第一个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谈及书法艺术的表现心灵性质亦即书为心画本体的人。这一历史功绩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然而其次,由他的具体表述方式来看,恐怕还只能说尽管在对书法艺术的表现性质的认识方面他已经较他的前人们向前跨出了很大的一步,但离一个真正成熟的书为心画论者还仍有一-定的距离。可以为我们的这--结论提供相当有力的证据的,便是他在《论书》一文中对数十位着名书家的介绍与评说,竟然连一点点书如其人的踪影都没有。对于一位真正成熟的书为心画论者而言,论及其书而竟可以完全彻底地不涉及其人,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论书

王僧虔在《论书》一文中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主要是他在衡量书家的造诣高低时所秉持的那一既重视风骨格力又重视“姿致”妩媚的标准和尺度,无疑已经是相当完美而成熟的了。如他说郗超草书“ 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萧思话书“风流趣好”,“而笔力恨弱”;谢综书“书法有力,恨少媚好”等,都是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进行品鉴与评价呢?这是因为在他看来,书法艺术原本就是一种“委貌也必妍,献体也贵壮”(《书赋》)的艺术形式。的确,书法艺术在艺术特征的风格取向方面,始终都是以二者并重为大方向;书法艺术的总体艺术特征是这样,艺术家一己的风格构成也是这样。

书赋

当然,两个方面均不可或缺,但首重的却依然是风骨格力之美。另外,《笔意赞》中还提到“骨丰肉润,人妙通灵”和“工之尽矣,可擅时名”两个问题。前者强调点画形象既要“骨丰”又要“肉润”,属千真万确;后者只强调功利的作用而不及天分,则显然失之于偏颇了。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

如果觉得《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 王僧虔的“笔意”理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