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无极 太极探源——无极桩漫谈(三)

无极 太极探源——无极桩漫谈(三)

时间:2023-12-26 00:32:08

相关推荐

无极 太极探源——无极桩漫谈(三)

摘要:无极、太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是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的概念。无极源于《老子》,宋以前很少被儒家学者提起。太极最早见于《庄子》和《易传》,易和太极是儒家本体论和宇宙发生论的核心概念。

早期无极、太极的概念及思想

今天就算不练太极拳的人,对于“无极而太极”、“太极者无极而生”这类的句式,大多也耳熟能详。无极、太极就象中国文化中的一对孪生兄弟,搭配得天衣无缝。

但是,现实并不代表历史,逻辑的合理未必是历史的必然。

在北宋以前,无极、太极这对今天的孪生兄弟,那会儿连亲兄弟都算不上,而是分属道、儒两家的中国文化的堂兄弟。两兄弟在各自家的位置也不显赫。

无极一词,源于《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无极”在《老子》书中仅此一见。

老子是道家的鼻祖,也是道教的始祖。但是“无极”在《老子》一书中确实显不出位置。如果仅仅追溯《老子》原文的词义的话,此处的无极是真的很难解读,至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

王弼、河上公是早期注《老子》最有影响的两人,他们注《老子》第二十八章时,都未对无极给予特别的关注。

王弼说“不可穷也”。

河上公说“归身于无穷极也”。

唐贞观年间被唐太宗李世民赐号“西华法师”的成玄英,在《道德经义疏》中注第二十八章时直接注为“无极,道也”。在注“道可道,非常道”的时候也说“所谓无极大道,是众生之正性也”。

由此可见,至迟至唐初,无极已表现出要上升为最高的概念,取得与道一样的地位的趋势。

到唐代无极上升为最高概念并不意外。魏晋玄学对中国哲学玄的问题包括无、有、玄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尤其是将无推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佛教传入中国后,至南北朝时已对中国文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佛教的空很容易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无产生共鸣,丰富和深化无的思想。因此到了唐代,将无和与无相关的无极推到至高位置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事。

《列子·汤问》讲到的无极倒是有几分与我们今天说的形而上的无极相像。列子讲的无极,应当有本体论和宇宙发生论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一种形容式的描述。

列子本人是否存在以及《列子》这部书的真伪到现在仍在争论。

很奇怪的是,列子关于无极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列子·汤问》有关无极的记述是这样的:

夏革曰:“物之初始,初无极也。……”

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然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革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

在宋以前,无极基本上都是属于道家和道教思想范围,很少有纯粹的儒家学者去触碰无极。但即便在道家和道教范围内,无极这一概念和思想也没有十分突出的位置。那怕成玄英把无极提到道的位置,无极仍未成为主流思想家们中的主流概念。

与无极纯属于道家和道教相比,太极概念的情况要复杂一些。

太极一词,最早分别见于属于道家经典的《庄子》和儒家经典的《易传》。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庄子·大宗师》)

庄子虽然提到了太极一词,但是很显然,太极一词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并没有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传·系辞上》)

《易经》被儒家推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人们通常说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

与《庄子》太极一词不同的是,《易传》的这一段话是儒家宇宙发生论的核心观点。因此太极一词也得到儒家的特别重视。

在这里太极不仅是宇宙发生论的起点,也是本体论的本体,具有真正形而上的意义。但是《易传》中的太极出现得特别突兀,在此处出现以后,在别处就再也不见,整个《周易》本身的体系也见不到对太极一词的任何注释和解读。

虽然老子说道不可道,但是老子还是勉为其难地在《道德经》中给予了道若干解释和描述。不管道如何超越形象,我们毕竟可以顺着老子的解释和描述获得一点线索,完成我们自己的解读。

但是太极是什么?太极与易的关系是什么?《易传》没有提供任何线索。不过有一点很清楚,通过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这些概念,《周易》构造了一套完整的二进制的宇宙发生体系。

在汉代,对于《周易》宇宙发生论模式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

《孝经纬》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的五运模式,大体是指天地未分之前的五种状态,形、象未分叫做太易,元气开始萌生就是太初,由气转为空间结构就是太始,由结构到开始出现质料叫做太素,有结构有质料,就叫做太极。

《周易乾凿度》则给予了太极独立的位置,“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说法跟《孝经纬》意思上差不多,只是语言表述略有区别。

相对于《孝经纬》的太极,《周易乾凿度》给出了另外一个概念“浑沦”。“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浑沦有时也称浑沌、混沌,很多人认为只是道家和道教的概念。由上可以看出,其实在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中,也有这种宇宙之初万物相浑成的概念。

不过这种五步式的宇宙发生论,相对过于繁复,在实际上很难证明,也很难体证,在中国哲学史上总体影响不大,影响的时间也不长。

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出现了《太一生水》这类战国时的资料。太一、太乙也是作为天地未分之前的状态。很显然,这类的概念随着它们埋入泥土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在宋以前,儒家的重点不在本体论和宇宙发生论,即便太极一词已经受到足够的关注,但是相对仁、义等概念,太极仍然未进入主流概念之中。

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在很长的时间里,无极和太极并未交集在一起。

《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由无到有的宇宙发生论应该是道家、道教专利。

儒家以易和太极为核心的宇宙发生论,似乎很长时间内并不接受这种从无到有的模式。

《列子》讲到无极的时候,对应的概念也是有极。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不管怎么去分,都是形的形气、形象和形质方面的不同状态而已。

无极、太极模式的完成,是到了五代、北宋时期,由两个很重要的人物陈抟、周敦颐完成的。

监制:刘洪耀

编辑制作:刘伟

电话:0719—5223531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762期

如果觉得《无极 太极探源——无极桩漫谈(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