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大乘止观法门讲义(五):第一止观依止(三)

大乘止观法门讲义(五):第一止观依止(三)

时间:2021-01-21 16:09:31

相关推荐

大乘止观法门讲义(五):第一止观依止(三)

出体状次出体状。所言体状者。就中复有三种差别。一举离相以明净心。二举不一不异以论法性。三举二种如来藏以辨真如。虽复三种差别。总唯辨此净心体状也。这三者,初离相以明净心,次不一不异以论法性;三举二种如来藏以辩真如。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明离相第一明离相者。此心即是第一义谛真如心也。自性圆融体备大用。但是自觉圣智所知。非情量之能测也。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何以故。心体离名相故。体既离名即不可设名以谈其体。心既绝相即不可约相以辨其心。是以今欲论其体状实亦难哉。唯可说其所离之相。反相灭相而自契焉。所谓此心从本已来。离一切相平等寂灭。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亦有相非亦无相。非去来今。非上中下。非彼非此。非静非乱非染非净。非常非断。非明非暗。非一非异等。一切四句法总说。乃至非一切可说可念等法。亦非不可说不可念法。何以故。以不可说不可念对可说可念。生非自体法故。即非净心是故但知所有可说可念。不可说不可念等法。悉非净心。但是净心所现虚相。然此虚相各无自实有即非有。非有之相亦无可取。何以故。有本不有故。若有本不有。何有非有相耶。是故当知。净心之体不可以缘虑所知。不可以言说所及。何以故。以净心之外无一法故。若心外无法。更有谁能缘能说此心耶。是以应知。所有能缘能说者。但是虚妄不实。故有考实无也。能缘既不实故所缘何得是实耶。能缘所缘皆悉不实故。净心既是实法是故不以缘虑所知也。譬如眼不自见以此眼外更有他眼。能见此眼。即有自他两眼。心不如是。但是一如。如外无法。又复净心不自分别。何有能分别取此心耶。而诸凡惑分别净心者。即如痴人大张己眼还觅己眼。复谓种种相貌是己家眼竟。不知自家眼处也。是故应知。有能缘所缘者。但是己家净心。为无始妄想所熏。故不能自知己性。即妄生分别。于己心外建立净心之相。还以妄想取之以为净心。考实言之。所取之相正是识相。实非净心也。这段长文讲的是般若波罗密相应之道。所谓净心亦是般若宗义。分四段:一是自第一至难哉;明净心是自觉圣智所知,本难言说。自唯可,至所知也。为第二段,明于无可言说中,惟可说其所难之相,令当人反相灭相以自契。自譬如至眼处也,为第三段,明张眼觅眼,即迷眼处。以示心要。最后一段,明起心觅心,即非净心。心体离名相故。体既离名即不可设名以谈其体。心既绝相即不可约相以辨其心。是以今欲论其体状实亦难哉。这一句是第一段的关键句。离名离相,无可言说。离名可以言相;离相可以言性。而心之体性,太难言。那怎么因言指示呢?性太难言,不是法性之妙理难,是众生深陷名相思维中,不能与法性之智证相应故也。于是,不妨先破名相之执着,解名相上之法见。般若宗要在此。般若空诸一切法,不在法上,而是为破法上之观点。第二段,惟可说其所离之相,反相灭相而自契。反相灭相而自契。第二段是离相的主体。又分了几层意思。咱们一点点来看。所谓此心从本已来。离一切相平等寂灭。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亦有相非亦无相。非去来今。非上中下。非彼非此。非静非乱非染非净。非常非断。非明非暗。非一非异等。这是离四句义。也就是一切法,归于不二。不二更具体的说,是四句。比如有。非有,破实体见;非无,破空间见。非有非无,破一气见;非非有非无,破先天一气见;或上帝创世见。总之就逻辑上一切关于实体见者,都破。所谓不二,指此。一切四句法总说。乃至非一切可说可念等法。亦非不可说不可念法。何以故。以不可说不可念对可说可念。生非自体法故。即非净心是故但知所有可说可念。不可说不可念等法。悉非净心。但是净心所现虚相。这一段将所有四句法,摄归可说可念、不可说不可念之最后二法。此二法,亦是法相边事。非自体法故,即非净心。结论:一切法,皆是净心所现虚相。这里有一个背景,第六识头脑有极强的妄化力,可以妄化出一切似法;第八识妄心也有妄化力,比第六识又更深一层次。此二者,几乎可以模仿一切净心之实法。正是基于此故,才有:一切法皆是净心所现虚相。这里要说一个咱们心体中的种子。有二个层面:内里的本有种子,有真实法性。虽说此本有种子有无明位和清净位之分别。但都有真实法性支持。也就是依此种子所生法,是真实之法。而第二层经验种子。类似第一层的种子,如同超级计算机输出之后,再收集相关信息,自外而内反馈的信息,在头脑第六识收集一次,成为一生之记忆;第心部,第八识收集一次,成为个体心在生生世世中贯穿始终的记忆。类似互联网上服务器上的存储数据(比如为本有种子)和个体电脑中的数据之区别。经验种子,打上了个体的情感体验。但这个经验种子,却非实法。只是本有种子的虚相。但此虚状种子可以幻出虚相。当我们深陷在虚相中,不能以智证真实性法之时,便陷溺在个体心中的虚相中了。这个机制的关键便是本有法性种子输出后,被妄心作为个体经验之记忆收集起来。此收集的信息,就如同头脑可以回忆一样,心部妄心也可以依此信息而回忆。众生陷溺入梦幻世界者,依此。关键句,净心所现虚相。用惟识学的话说,便是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现行反熏种子,如此互熏。大乘止观法门,名为果子二无明互熏而陷溺无明缘起。也就是说,众生生活在自己的记忆中,如同头脑在幻想,或回忆,或做梦一般。为何说是做梦呢?不与当下之真实法性相应故。这便是为何要离相,离一切相。因为一切皆妄想所生故。怎么离相呢?然此虚相各无自实有即非有。非有之相亦无可取。何以故。有本不有故。若有本不有。何有非有相耶。重点。各无自实,有即非有。各无自实。也就是无自性义。无自性故,有即非有。后面,有本不有,何有非有相耶?这是核心句。一切有,都是有相。也就是虚相而已。这是般若宗的立场。便有了三无性义。法界第五四级上各无自实,名为无相性;无尘智也;法界第三级上各无自实,名为无生性,无生智也。法界第二级上各无自实,种子虚状故,心相无实故;名为无性性。就实修而言,五根是相;力线是相;圆明是相;月轮也是相。最后归于惟此一心。而随顺真如,与大空本体相应。再回头,立清净三性。是故当知。净心之体不可以缘虑所知。不可以言说所及。何以故。以净心之外无一法故。若心外无法。更有谁能缘能说此心耶。是以应知。所有能缘能说者。但是虚妄,不实故有,考实无也。能缘既不实故所缘何得是实耶。能缘所缘皆悉不实故。净心既是实法是故不以缘虑所知也。这一段提到了一个关键点,净心如何相应。不可缘虑所知。这就是不可识知,但可智契。注意这个识和智的关系,指的是诸识和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诸识全在梦中,只有梦醒后,无分别智显,方能随顺真如。不是七大缘起论中识智不二义。譬如眼不自见以此眼外更有他眼。能见此眼。即有自他两眼。心不如是。但是一如。如外无法。又复净心不自分别。何有能分别取此心耶。而诸凡惑分别净心者。即如痴人大张己眼还觅己眼。复谓种种相貌是己家眼竟。不知自家眼处也。第三段比喻。这个比喻很重要。眼不自见,知得自他二眼而见自眼。而心不如是,心如无外法,无外法故,无外心见心。故心本自见。这是心的特质:自证分。也就真实法性的特质,性分和灵分不二,能所不二。惟识发明此义而有三分之说。关键句:诸凡惑分别净心者,即如痴人大张己眼,还觅己眼。这里,大乘止观法门中,识分是属于能所二分者,智自然是可自见者。和七大缘起论识有四分与智相对不同。这里的重点句,能所二分,从而出现心外觅心。不知心外无法。一切法莫不是此心。是故应知。有能缘所缘者。但是己家净心。为无始妄想所熏。故不能自知己性。即妄生分别。于己心外建立净心之相。还以妄想取之以为净心。考实言之。所取之相正是识相。实非净心也。净心之外立心相,取此净心之相,妄以为净心。这正是真实法性所立真心,因无明而陷溺在无真实法性为依的心相为立妄心。依此妄心而生妄境界。为何会这样子呢?所取之相,正是识相。这是关键。识了别者法相也。离法相契法性,非识所能。这在实修上,也非常有价值。比如月轮观,月轮是清净妙相。不过此月轮,是障法性之法相;还是不障法性之法相;甚至是成就法性之法相,这便要看行者转识成智的功夫了。 这里有一段识智转换,或离相的功夫要做。若不知此者,而执于相,便成了障法性之法相。那时月轮,便成了这里所说的识相,非净心也。心相也就是月轮出现后,要进一步与自性清净心相应。有二种功夫可以,一是这里的进一步离相,无性性故,证入大空本体;求大涅槃;一是即相会性,从心之相状,契入心之枢纽。也就是从心相转入心体。这时得从有情与有情之间的心心关系入手。体法性之间的特性,互融互摄一体义。可修事事无碍观或事理无碍观。问曰。净心之体。既不可分别。如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妄念分别体是净心。但以分别不息说为背理。作此知已当观一切诸法。一切缘念有即非有。故名随顺。久久修习若离分别。名为得入。即是离相体证真如也。此明第一离相以辨体状竟。这是修持的法要。理很明白。具体怎么做,不容易。注意,修这一步,得与无生性相应,也就是得了惟心义,证得了心相。才有的一步。起信论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也就是生住异灭四相随顺。圆觉经分了凡夫随顺、地前菩萨、地上菩萨、如来随顺。最后说随顺觉性。是顿法。皆可参考。六祖言无念。也是专门指此。离分别,是无念。无念不是断念之空寂,离分别是不断分别之呆定。是离无相,念真如。摄二归一。怎么摄二归一呢?向内看,向内看。一切法归于一念。一念生万法。最后此一念不断迁流,亦离,归于寂灭。便是随顺。这里还说了几个要点,知一切妄念分别,体是净心。这是一句。向内看,一切皆心。此心寂然不动。外法只是此心投影者也。为何心不动,而其投影念念不同呢?如同看画,画不动,眼睛在动,自然每次所见不同。不是法动,观察视角在变。当如此体认,方能息一切分别妄念之迁流而归于寂灭。当观一切诸法,一切缘念,有即非有。这是如实知一切外法皆虚相。这一点是离相明体状之基本功。你得建立一个世界图景,世界是我心这个超级计算机的输出,光影而已。你才能离相而归源。若不能建立此世界观,所谓离相,便往往成了离头脑之妄想,离内心之情感及微细起心动念,世界还是科学的世界。这么看,跟大乘般若宗要就毫无不相干了。下面,明不一不异以论法性。

如果觉得《大乘止观法门讲义(五):第一止观依止(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