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BJA重要综述:围术期麻醉与镇痛策略对肿瘤结局的影响

BJA重要综述:围术期麻醉与镇痛策略对肿瘤结局的影响

时间:2022-03-16 22:25:47

相关推荐

BJA重要综述:围术期麻醉与镇痛策略对肿瘤结局的影响

外科手术是大部分实体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术后肿瘤复发转移较为常见,导致患者死亡。众所周知,手术和其他围术期干预手段对患者产生多种生理影响,并可能对肿瘤复发产生潜在影响。围术期麻醉和镇痛是否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结局,在近十余年备受全球麻醉学者的关注,并有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表。8月,《英国麻醉学杂志》刊发由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麻醉学教授Wall T为通讯作者的长篇专题综述,系统梳理了该方面的相关研究。麻海新知对该文进行了编译,以飨读者。

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仅就造成960万人死亡。预计至2035年,全球新增恶性肿瘤将从的1400万增加至2400万。手术可能治愈许多实体器官肿瘤,超过80%恶性肿瘤患者将至少接受一次外科手术。不出所料,与恶性肿瘤相关的外科手术给全球外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带来了巨大且仍不断增加的工作量。

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的病残率和死亡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肿瘤转移后通常对治疗无效,并且大多数恶性肿瘤相关的死亡是转移所致。手术切除后的肿瘤复发变化多端,且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侵犯的原发器官、肿瘤分级和分期。毫无疑问,手术技术会影响复发风险,因其既要达到尽可能切除的目的,又要尽量减少肿瘤处理时肿瘤细胞可能的扩散。目前,尚不清楚麻醉、镇痛或其他围术期干预(例如使用类固醇,β受体阻滞剂或利多卡因)是否也影响恶性肿瘤复发。早期回顾性研究表明,某些技术可能对降低复发率有益,而其他研究结果却与之相互矛盾。一项关于常用麻醉药和镇痛药对肿瘤细胞影响的离体实验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具有潜在抗肿瘤作用,还有部分药物具有潜在的促肿瘤作用。目前为止,尚无任何有关原发性恶性肿瘤手术期间麻醉或镇痛技术对肿瘤患者远期预后(如无残疾生存)影响的研究发表,正在进行的研究应在未来几年内发表。

本综述概述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围术期病理生理机制、麻醉和镇痛药物如何对其产生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术后恶性肿瘤复发的机制

术后恶性肿瘤复发的机制复杂且不完全清楚。在对原发肿瘤进行预期的治愈性手术切除后,恶性肿瘤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在许多部位复发:①由于残留肿瘤细胞的增殖,肿瘤切除部位局部复发;②淋巴结转移是由肿瘤细胞在手术前或手术过程中释放到淋巴系统;③远处器官转移是由循环内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ur cells,CTC)在手术前或手术期间释放引起接种转移;④在体腔内种植转移(例如腹膜扩散)。

单个癌细胞在组织中“播种”并进展为转移性疾病的可能性,受到手术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影响(见图1),也可能受麻醉和围术期事件影响,包括体温过低和输血等。癌细胞存在于复杂的组织微环境中,涉及周围非癌基质细胞、免疫系统细胞、细胞外基质、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这种微妙的微环境容易被组织创伤破坏,外科手术干预在消除该疾病的同时可能无意中为残留癌细胞创造一些条件,促进其存活、进展、增殖和扩散。这种手术引起的生理变化有很多,包括炎症、组织缺氧、血管生成、手术应激反应和免疫抑制。这些变化可驱动上皮癌细胞发展为间充质表型,并促进细胞运动的过程,具备转移潜能,即所谓“上皮-间充质转换”。

图1 外科手术诱发病理生理机制示意图,其促进循环肿瘤细胞(CTC)释放形成的转移性沉积物的存活和生长

应激反应和免疫抑制

识别和消除癌细胞是人体免疫的关键功能。“免疫监视”中以初始免疫系统的自然杀伤(NK)细胞和适应免疫系统的细胞毒性CD8+T细胞。手术后早期为促炎阶段,而后是免疫抑制期,此时免疫系统检测和根除癌细胞的能力减弱。这种抑制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手术应激反应激活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循环炎症介质增加、体温过低、同种异体输血和潜在麻醉或镇痛药等。HPA轴活化刺激皮质醇和儿茶酚胺释放,抑制NK细胞和CD8+T细胞的增殖和抗肿瘤活性,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2型辅助T细胞的增殖(Th2),发挥促肿瘤作用。肿瘤细胞携带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后可引发转移相关因子表达扩增,包括IL-6、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包括MMP-2和MMP-9,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并促进癌细胞移动和侵袭)。

炎症

即使最佳的手术技术,也必然会损伤正常组织。残留的非癌组织创伤会诱导生理性伤口愈合所需的炎症反应,但这可能对其他器官有害。炎性过程涉及多种因子的释放,包括前列腺素(PGE)、细胞因子(如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趋化因子等,导致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募集的细胞进一步释放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局部组织愈合。但这些因子还可通过刺激癌细胞增殖和迁移,通过抑制NK细胞毒作用抑制免疫功能来促进切除部位残留癌细胞活力。炎症的远端部位,内皮表面受损及生长因子浸润,为术中释放的CTC提供了接种的有利位点,这种现象被称为“炎性趋癌”。

炎症的潜在机制涉及肿瘤发生相关性炎症途径中许多组分的表达增加,包括:①酶(如MMP、COX-2);②转录因子(如HIF-1α、NF-κB、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③趋化因子受体(如CXCR2)。

某些因子的表达存在个体差异,可能影响疾病进展(COX-2和CXCR2的过表达涉及几种恶性肿瘤类型的进展)。这些细胞途径已经被验证作为潜在机制来解释麻醉和镇痛药如何影响疾病进展(例如利多卡因减少肺癌细胞MMP释放,或COX-2抑制剂抑制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

受损组织的正常灌注遭到破坏形成细胞缺氧微环境,导致HIF-1α表达上调。该转录因子促进组织修复途径许多组分的表达,包括VEGF、细胞外基质和细胞粘附蛋白。血管生成可驱动建立新的健康组织,但也促进残留癌细胞的增殖。VEGF也导致肿瘤环境中淋巴扩张和重塑,为癌细胞提供了离开原发部位的替代出路。HIF-1α或VEGF的过表达与许多恶性肿瘤类型中的不良预后相关。

麻醉药

(1)丙泊酚

丙泊酚是最常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静脉麻醉药。体外研究表明,丙泊酚具有抗炎作用并可刺激免疫功能,故可能对预防恶性肿瘤复发有益,尽管这方面的确切临床证据仍然难以获得。

实验室研究

大量临床前研究都聚焦于丙泊酚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吸入麻醉相比,接受丙泊酚-椎旁阻滞麻醉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中,肿瘤内NK和T辅助细胞的浸润增加,提示其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功能发挥有益的抗癌作用。研究人员还从不同麻醉技术下行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中进行血清采样,并在体外测试此血清对免疫细胞和癌细胞的作用。两项研究发现,接受丙泊酚-椎旁阻滞麻醉行乳腺癌手术的女性患者,其术后血清样本在体外仍保留供体NK细胞活性,而接受七氟烷-阿片类药物麻醉的女性患者其血清NK细胞活性降低。但是,解释这些研究的结果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丙泊酚和区域麻醉在所测结果中的各自贡献难以区分,且机制尚未阐明。此外,并非所有体外研究都支持丙泊酚有益于免疫刺激效应的假设:随机分配到丙泊酚-瑞芬太尼或七氟烷麻醉的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清细胞因子浓度或NK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数量上并无差异。

除影响免疫功能,丙泊酚还可能通过其他假定机制直接影响恶性细胞。其中一种机制是对癌基因的抑制,例如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NET1)和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盒蛋白4(SOX4),其在某些恶性肿瘤中过表达且与预后较差相关。体外研究显示,丙泊酚可减少这些基因的表达,抑制癌细胞活性。丙泊酚可在体外抑制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的表达,提示其具有潜在益处。体外研究提示,丙泊酚可下调肿瘤细胞中HIF-1α—对血管生成具有潜在抑制效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许多实验室研究发现丙泊酚的抗肿瘤效应相反,少数研究表明丙泊酚可具有促肿瘤作用。两项研究观察到丙泊酚暴露后的乳腺癌细胞转移率增加。

临床研究

几项回顾性临床研究发现,相较于吸入麻醉,多种恶性肿瘤类型的手术中接受丙泊酚麻醉的患者恶性肿瘤复发风险降低。其他研究也发现基于丙泊酚的麻醉技术提高患者整体生存率。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验证了麻醉类型和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静脉麻醉组中2607例患者与吸入性麻醉组中相等数目患者进行匹配对照,对匹配组中的混杂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发现,吸入麻醉患者死亡风险增加(HR 1.46; 95%CI:1.29-1.66)。但是,丙泊酚这些明显的有益作用尚未被普遍发现。一些验证各种恶性肿瘤手术的回顾性研究报告称,TIVA和吸入性麻醉组患者的存活率和肿瘤复发率均无差异。总的来说,目前从回顾性研究中获得的证据似乎认为,丙泊酚可能有利于阻止肿瘤转移并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获得确切评估。迄今为止,尚无大型RCT以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率来验证比较丙泊酚麻醉与吸入麻醉的优劣。许多此类试验正在进行中,见表1。

(2)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是全世界最常用于全身麻醉维持的方法。现已确定,吸入麻醉药会影响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但是,吸入麻醉药到底是激活还是抑制这些途径?现有证据相互矛盾。

表1 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登记并于9月更新前瞻性RCT,旨在研究麻醉技术对术后恶性肿瘤结局的影响。

实验室研究

吸入麻醉药通过许多细胞靶位点调节免疫应答,包括γ-氨基丁酸、甘氨酸、乙酰胆碱和免疫细胞上存在的5-羟色胺受体,如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与接受丙泊酚和区域麻醉患者的血清相比,可观察到使用吸入麻醉药患者的血清可刺激癌细胞的活性,同时抑制NK细胞活性。也有一项研究发现,丙泊酚或七氟烷麻醉不影响乳腺癌患者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认为与使用药物相关的差异中,免疫调节的占比可能最小。

吸入麻醉药可能对癌细胞本身产生直接影响。体外研究显示,七氟烷可增加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吸入麻醉药也可刺激卵巢癌细胞迁移及其它促转移过程,多种生长因子和基质降解酶表达增加。但也有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实际上可能直接抑制肿瘤转移的细胞机制,并且对肿瘤复发的整体影响可能与恶性肿瘤类型有关。一项研究显示,七氟烷暴露可刺激肾癌细胞活力和迁移,但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表现为抑制作用。

吸入麻醉药在各种临床环境和器官系统中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与血管生成调节因子HIF-1α的诱导表达相关,该机制在再灌注损伤时起保护作用,但在恶性肿瘤术后促进恶性复发。异氟烷在不同的实验中可增加前列腺癌和肾细胞癌细胞HIF表达,其结果均与促进恶性肿瘤细胞迁移和增殖相关。

临床研究

上文已讨论了比较吸入麻醉和丙泊酚麻醉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总之,这些研究要么表明吸入麻醉药增加恶性肿瘤复发的风险和/或降低总体存活率,要么显示两组结果之间不存在差异。正在进行的前瞻性试验见表1。

(3)局麻药和区域麻醉

局麻药可有效抑制疼痛信号传递,椎管内或区域麻醉可提供有效的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就恶性肿瘤复发而言,区域麻醉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①应激反应的衰减可减少相关的免疫抑制,保持初始免疫系统消除残留癌细胞的能力;②减少疼痛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从而减轻其可能促进恶性肿瘤复发的不利影响;③可以减少吸入麻醉药的需求,也减轻其任何潜在导致复发的不良作用;④最近的证据表明,酰胺类局麻药可能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见下文)。

实验室研究

已经有实验验证了区域麻醉如何影响手术应激反应的血清标志物,但结果相互矛盾。一项研究将前列腺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入硬膜外镇痛组或阿片类药物镇痛组,术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血清皮质醇和胰岛素减少,但阿片类药物组仅有一种细胞因子(IL-17)显着升高,作者得出结论,硬膜外镇痛减弱了应激反应,但没有减弱炎症反应。在另一试验中,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患者术后被随机分入硬膜外镇痛组或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并测定细胞因子、胰岛素和皮质醇的血清浓度。但是,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无统计学差异,表明硬膜外麻醉不能有效减弱炎症反应。

合理的实验证据支持这样的假设:不同于对神经元的作用,酰胺类局麻药可能对肿瘤细胞产生直接抑制作用。在体外,布比卡因在临床相关浓度下可直接抑制前列腺和卵巢癌细胞的活力及其增殖和迁移。酰胺类局麻药在高浓度时可降低乳腺癌细胞活力和迁移,而围术期静脉输注局麻药时其血浆浓度低。体内有证据支持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有利于减少小鼠恶性肿瘤模型中的肿瘤大小和转移负荷。尚不清楚酰胺类局麻药如何发挥这种抗癌作用,潜在机制包括已知的钠通道抑制作用及其他可能的方式,例如抑制Src致癌基因或DNA去甲基化。

临床研究

目前,许多关于麻醉是否影响恶性肿瘤术后结局的研究兴趣,源于十多年前发表的几项回顾性临床研究,这些研究提示区域麻醉可能有助于预防恶性肿瘤复发。近年来,大量类似的回顾性研究面世(相关研究总结见表2),结果却有所不同。部分结果提示区域麻醉对总体生存、无复发生存及生化复发等存在有益作用,而另一些研究并未发现差异,甚至有少数研究报告其存在有害影响。

鉴于所涉及的研究具有异质性且结果大多相互矛盾,区域麻醉是否影响恶性肿瘤术后存活或复发很难得出总体结论。截至10项关于前列腺切除术后结局的研究经meta分析发现,区域麻醉与较长时间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无关,但可提升总生存期(HR 0.81; 95%CI 0.68-0.96;P=0.016)。针对21项关于接受椎管内麻醉的一系列恶性肿瘤术后结局的研究(截至)进行的另一项荟萃分析,观察到椎管内麻醉与改善总生存期相关(HR 0.853; 95%CI 0.741-0.981;P=0.026),也可提高无复发生存期(HR 0.846; 95%CI 0.718-0.998;P= 0.047)。然而,一项近期荟萃分析涵盖截至发表的28项回顾性研究并得出结论:区域麻醉与改善患者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及无生化复发生存期无关。最新的Cochrane综述对该主题进行总结,认为区域麻醉有利于预防肿瘤复发的证据仍然不足。

许多正在进行的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正在努力消除这种认识差距(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实验室证据表明其有益,但尚无规范的临床试验验证围术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恶性肿瘤复发的影响。NCT02786329将验证结直肠肿瘤术后利多卡因和肿瘤复发的关系,但研究人群样本相对较小(n=450)。

表2 区域麻醉和肿瘤患者临床结局的回顾性研究

(4)镇痛药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广泛用于恶性肿瘤手术的围术期镇痛,实验室和(主要是回顾性的)临床研究均已验证了它们对恶性肿瘤的影响。

实验室研究

阿片类药物一直被认为可影响免疫功能。阿片类药物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生物胺的释放,其可通过抑制NK细胞毒性来减弱初始免疫。HPA轴也可受其刺激释放糖皮质激素,间接导致免疫抑制。其对免疫功能的直接作用,可能通过阿片受体,如μ-阿片受体(mu-opioid receptor,MOR)等,或通过免疫细胞表达非阿片受体。

不同的阿片类药物对免疫功能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MOR部分激动剂丁丙诺啡阻止了手术引起的大鼠NK细胞细胞毒性抑制和转移增强,这与在芬太尼和吗啡中观察到的效果相反。曲马多在大鼠中实际上可能具有免疫刺激特性并增强NK细胞毒性。此外,并非所有的实验室研究都支持吗啡对恶性肿瘤生物学有不利影响的假设,少数体外和体内研究都发现吗啡具有抗肿瘤的潜在有益作用。

与非癌组织不同,癌细胞可以表达阿片受体,使得相关阿片类药物可刺激肿瘤发生过程,包括迁移、血管生成和转移。体外证据表明,MOR可调节阿片受体和生长因子诱导的受体信号,从而导致NSCL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MOR的不利作用也已被临床发现,在回顾性临床研究中,MOR过度表达与前列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不良预后相关。

NSCLC和乳腺癌的小鼠模型显示,阿片类拮抗剂甲基纳曲酮和纳洛酮具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此外,有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甲基纳曲酮效应(使每天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恶性肿瘤患者便秘),对其后续分析发现甲基纳曲酮可改善患者生存,并提出假设:阿片类相关的恶性肿瘤生长可被MOR拮抗剂抑制。

尽管假设认为某些阿片类药物具有恶性肿瘤刺激作用,但围术期必须要使用,因为有证据表明疼痛控制不良可能会导致恶性过程,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SNS和HPA轴活性增强,随后循环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增加,继而减弱免疫细胞的活性。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疼痛控制不佳或阿片类药物需求增加与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减短有关。应当充分权衡疼痛的免疫抑制作用和阿片类药物的效应,二者之间的平衡可能关乎患者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是否会导致恶性肿瘤复发风险增加的关键。

回顾性临床研究

许多回顾性研究尤其关注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类型和数量与恶性肿瘤手术结局的相关性。在接受NSCLC手术的900多例患者中,1期患者术中大剂量芬太尼与总生存期下降存在显着相关性,且无复发生存期呈下降趋势(HR1.12; 95%CI 0.99-1.27;P=0.053);值得注意的是,2期和3期患者并没有类似的关联。对NSCLC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也发现,围术期阿片类药物和恶性肿瘤复发之间存在关联。与此相反,另一项研究发现NSCLC患者的围术期阿片类药物剂量与总生存期或复发没有显着相关性。类似的阴性结果可见于一项大型(>1600例患者)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发现CRC患者术中芬太尼剂量和无复发存活期或总生存期并不相关。最近,分别由美国和韩国报道的两项关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也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结果。韩国的研究认为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治疗与疾病复发密切相关,而美国的研究发现其可增加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鉴于迄今为止的研究性质和结果相差很大,很难总结阿片类药物如何影响恶性肿瘤术后结局的总体证据。147篇关于动物恶性肿瘤模型中镇痛治疗的报道经meta分析得出结论:基于有限的证据,阿片类药物不影响恶性肿瘤转移。围术期阿片类药物和CRC复发的定量meta分析纳入13篇相关研究,但因试验异质性高而难以量化效果。因此认为,现有证据提示阿片类药物可能在某些条件下促进肿瘤转移,但与本综述中讨论的每一种麻醉干预一样,在改变临床实践前,某种假设必须经过合理的前瞻性RCT检验。

非甾体类抗炎药

手术引起炎症反应,其与恶性肿瘤复发有关,因此抑制炎症可以减少术后复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SAID具有抗癌作用,尽管许多研究本质上都是流行病学研究。

实验室研究

NSAID对恶性肿瘤复发的影响可能通过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或也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影响肿瘤发生,其中大多数仍然尚不得知。NSAID可能影响决定恶性肿瘤进展的因素,包括保留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转录因子(如NF-κB)或信号蛋白(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改变。体外研究已经发现NSAID的相关有益效应,包括抑制癌细胞活力、增殖和迁移,其中COX依赖性和COX非依赖性机制均有涉及。NSAID和COX-2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一系列恶性肿瘤抑制作用,与下述潜在的机制有关,例如VEGF表达降低和SOX2致癌基因下调等。

临床研究

大量研究探讨了长期NSAID治疗(诊断前或之后)与恶性肿瘤患者的结局。观察性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常规使用NSAID与CRC发生率降低有关。包含CRC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观察性研究发现,常规使用NSAID也与改善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相关。但并非所有研究都得出其有益的确切证据。一项涉及34000多例乳腺癌患者的前瞻性分析发现,肿瘤诊断后使用NSAID或COX-2抑制剂和乳腺癌复发没有关联,但诊断前使用可能会减少复发。

除长期使用NSAID外,回顾性研究还探讨了围术期NSAID给药与预后的关系。针对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围术期NSAID治疗与改善恶性肿瘤结局相关。而对前列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回顾性研究认为,围术期使用NSAID并不对恶性肿瘤预后产生有益影响。然而,针对NSCLC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已表明,围术期联合使用NSAID和地塞米松治疗可增加生存期。COX-2抑制剂治疗和恶性肿瘤结局的前瞻性试验甚至更少。一项探讨CRC患者术后使用罗非昔布的研究由于担心潜在的心血管副作用而提前终止,而所检测的总生存期或复发率也并无差异。

总之,目前还难以证明NSAIDs对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益处或其他作用,。有综述对前发表的16项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使用NSAID对复发影响的研究,但因异质性太大或质量太差而无法进行meta分析。这些研究的作者认为,支持围术期NSAID有益效果的证据模棱两可。一项RCT目前正在进行,其有望更清楚地了解围术期使用NSAID对恶性肿瘤结局的影响(NCT03172988,见表1)。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尽管经常被用作镇静剂和镇痛剂,但关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对恶性肿瘤的作用却鲜有研究。鉴于儿茶酚胺一般都具有促肿瘤作用,可以假定类似激活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也应表现为促癌作用。实验室研究已经发现,动物和人类癌细胞暴露于α2激动剂会导致促肿瘤作用,以及对初始免疫细胞产生有害作用。相反,一项小型试验对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输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安慰剂,发现右美托咪定导致儿茶酚胺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呈现出潜在的抗肿瘤作用。虽然大多数实验室证据指出α2激动剂在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不利影响,但也必须记住,使用这些药物可以减少患者暴露于阿片类药物和吸入麻醉药,这两者都可能与恶性肿瘤复发有关。如何平衡这些因素以影响临床结局尚不清楚,但迄今为止,在检查NSCLC和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尽管是回顾性)研究中未发现其有利于降低复发风险。

其他围术期干预措施

(1)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尽管通常本身不被视为镇痛药,但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改善手术诱导的SNS活化效应,因此限制了儿茶酚胺的促癌作用。实际上,β受体阻滞剂如何影响各种类型癌细胞的体外研究大多认为,其有益于抗转移。临床试验也已发现β受体阻滞剂的有益作用。其中,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和抑制儿茶酚胺诱导的促肿瘤Treg升高。对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结局进行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经初步荟萃分析表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提高生存期。然而,新近的一项荟萃分析,涵盖截至报道的27项研究并得出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恶性肿瘤复发无明显影响,而对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影响随肿瘤类型的变化而表现为有利或有害;但作者也指出,证据基础是可变且局限的,尤其是在肿瘤类型和分期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选择等方面。

(2)地塞米松

皮质类固醇可降低外科炎症反应的恶性肿瘤刺激作用,至少在理论上有望用作围术期治疗。然而,较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也会诱发免疫抑制,这可能增加复发风险。其效应的平衡点还未可知,并且尚未对恶性肿瘤术后结局进行广泛研究。地塞米松通常在术中用作止吐药,因此是理想的研究对象。然而,到目前为止,结果并不一致。一项对30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与未接受地塞米松相比,接受地塞米松治疗的患者在复发风险、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等方面并无差异。最近对NSCLC和胰腺癌患者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围术期地塞米松治疗可能与改善患者生存期有关。相反,直肠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术中使用地塞米松可降低总生存期。一项针对CRC患者(n=60)的小型研究,手术前将患者随机接受地塞米松或安慰剂,事后分析发现地塞米松增加转移风险。鉴于可获得的临床数据大多是回顾性且可变,在判断皮质类固醇有益或其他作用前,需要进行更高质量的研究(NCT03172988是一项正在进行的RCT,以探求地塞米松对NSCLC术后结局的影响)。

(3)输血

恶性肿瘤手术期间经常需要输注红细胞(RBC)和其他血液制品,体外输血会导致免疫抑制和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对恶性肿瘤复发风险产生不利影响。输血相关的免疫调节被认为是包含多种可疑机制的病理生理现象。受损红细胞的铁释放消耗巨噬细胞,使其吞噬活性降低并转变为促肿瘤Th2的效应器反应物,而输入的血液制品中所含细胞因子会导致炎症。体内研究表明,输血对恶性肿瘤的刺激作用随着血制品储存时间延长而增加。

基于回顾性研究的meta分析总结的临床证据表明,围术期输注异体血不利于多种恶性肿瘤类型(如膀胱癌、胃癌和前列腺癌等)的结局(包括复发)。目前为止,支持输血对恶性肿瘤复发有不利影响的最有力证据来自几项关于CRC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一项Cochrane分析报告,复发的总比值比为1.42(95%CI 1.20-1.67),尽管研究的异质性和手术技术数据不足妨碍了其构成确定的因果关系。总之,在临床前研究中输血与炎症和免疫抑制相关,这也与CRC患者恶性肿瘤复发的风险增加有关,但这归因于恶性肿瘤侵袭性更高的患者输血需要量更多,还是归因于输血的真实效应使复发增加,仍尚无定论。

结论

一些来自体外和体内实验室研究的证据以及许多观察性临床研究提示,某些麻醉药和镇痛药对预防恶性肿瘤进展或复发有益,还有一些药物则对其有害。回顾性研究受其显着偏倚风险的限制,只有前瞻性RCT才能真正确定麻醉干预与恶性肿瘤结局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正在进行的若干此类RCT,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可得出结果(表1)。然而,这些试验大多只研究一种恶性肿瘤类型。鉴于不同恶性肿瘤的生物学和临床行为存在广泛异质性,试验结果不能可靠地适用于所有恶性肿瘤。因此,对于这些研究中未涉及的恶性肿瘤类型,未来仍需开展大量临床研究,以确定麻醉和镇痛对其结局的影响。

在考虑未来研究的优先选择时,必须指出的是,尽管有显着的实验室证据证明酰胺类局麻药具有抗转移作用,但静脉给予利多卡因的临床效应仍需大量研究。作为最有希望且能获得未来临床试验最科学合理数据的研究是,丙泊酚TIVA与七氟烷吸入麻醉时,是否给予围术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在充分有力的2×2因子设计试验中评估这些技术,包括肿瘤学的主要和次要终点,将需要大约6000例患者和相当长时间的随访。同时,由于缺乏与任何药物相关的有害临床证据,人们仍在等待优质的RCT结果支持药物相关的益处,但仍没有足够数据来改变目前的临床麻醉实践。

(编译 纪文焘 薄禄龙; 审校 邓小明)

原始文献:Wall T, Sherwin A, Ma D, Buggy DJ. Influence of perioperative anaesthetic and analgesic interventions on oncological outcomes: a narrative review. Br J Anaesth. Aug;123(2):135-150. doi: 10.1016/j.bja..04.062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麻海新知”系列回顾:

点击标题,温故知新

【第279期】Pain:焦虑在小儿术后疼痛记忆发展中的作用

【第278期】ICU创伤患者的急性肾损伤: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第277期】与脊髓麻醉失败相关的因素:针对择期髋关节和膝关节成形术患者的8年回顾性分析

【第276期】长期口服贝曲沙班与短期注射依诺肝素预防危重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第275期】瑞芬太尼-丙泊酚的麻醉管理方案效果差异:以伤害指数为指导与常规方案的比较

【第274期】NEJM重磅:右美托咪定在重症患者早期镇静中的应用

【第273期】A&A综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麻醉管理 第二部分:整合和应用观察性研究和随机临床试验结果

【第272期】尝试、尝试、再尝试:丙泊酚研发和临床应用背后的回忆与思考

【第271期】A&A综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麻醉管理—— 第一部分:患者特征、疗效决定因素及血压对预后的影响

【第270期】控制通气与自主呼吸辅助通气对膈肌结构的影响

【第269期】JAMA:未经确认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正在接受重大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第268期】术中目标导向指导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对腹部外科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

【第267期】静脉注射美洛昔康治疗中重度急性疼痛:一项关于安全性和降低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汇总分析

【第266期】【专家论坛】《The Lancet》发表麻醉学领域相关研究亮点精粹

【第265期】静脉注射对乙酰氨基酚对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管理的有效性

【第264期】NEJM重磅:早期神经肌肉阻滞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第263期】可预计的困难气道手术室内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清醒气管内插管方案

【第262期】睡眠呼吸暂停对区域麻醉手术患者围术期结局的影响

【第261期】晶体溶液与胶体溶液对大型腹腔手术后患者肾功能及无失能生存率的远期影响

【第260期】ICU患者转出到普通病房期间的用药错误评估

【第259期】A&A:血压与大脑:低限值的讨论

【第258期】美国恶性高热协会有关恶性高热患者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的共识性声明

【第257期】电外科操作中分散电极的电磁干扰对留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影响

【第256期】危重疾病后的长期认知和功能性障碍

【第255期】单肺通气中驱动压导向的通气策略

【第254期】术前康复训练对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

【第253期】Anesthesiology:预负荷依赖与腹部大手术期间舌下微循环减少有关

【第252期】成人腹部手术后血压波动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监测

【第251期】氨磺必利用于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性治疗失败患者的紧急处理

【第250期】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房颤动处理的实践建议

【第249期】The NEJM重磅:吸入麻醉可改善冠状动脉旁路术患者的预后吗?

【第248期】规范术前评估 提升患者围术期安全—版欧洲《成人择期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指南》解读

【第247期】瑞芬太尼对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清醒患者通气抑制作用的非稳态模型

【第246期】《大手术后贫血管理的国际共识声明》的解读

【第245期】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剖宫产手术:胶体预补液联合晶体即时补液与单独晶体即时补液的比较

【第244期】JAMA:脑电图指导的麻醉管理对老年患者大手术后谵妄的影响

【第243期】THE LANCET更新:婴儿期接受全身麻醉或清醒区域麻醉后5岁时神经发育的结局(GAS研究)

【第242期】轻度ARDS患者的预后:来自LUNG-SAFE研究的数据

【第241期】Anesthesiology:与脊柱手术相关的围术期失明--最新临床实践建议

【第240期】中国麻醉学专家的宏观视野:《通向围术期医学之路:中国视角》

【第239期】术中低血压与术后不良结局发生风险的系统性评价

【第238期】NEJM重磅: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的球囊面罩通气

【第237期】来自血液管理促进会年会的进展:不能输血时外科患者管理的困境

【第236期】麻醉相关处理措施的依从性对结直肠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第235期】预防成人外周静脉置管失败的敷料和固定装置的临床优效性分析

【第234期】全凭静脉或吸入麻醉与乳腺癌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关系

【第233期】产科麻醉的新进展 Gerard W. Ostheimer讲座摘要

【第232期】系统评价:ICU内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喉损伤和上气道症状

【第231期】围术期肥胖患者用药剂量的一些问题

【第230期】苏醒期播放母亲声音可减少全麻患儿苏醒期谵妄

【第229期】麻醉与睡眠医学会关于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术中管理指南

【第228期】择期手术后急性肾损伤与死亡风险:一项前瞻性国际队列研究

【第227期】“神药”二甲双胍又显神威:可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第226期】专家视点:麻醉是否影响肿瘤患者术后预后

【第225期】梅奥医学中心:成年患者全身麻醉后在麻醉后复苏室内发生的躁动研究

【第224期】ICU成人患者谵妄亚型的发生率及流行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第223期】BJA:地氟烷比七氟烷更多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的需求量:通过手术体积描记指数指导镇痛的对照研究

【第222期】全麻术中三低事件警报并不降低非心脏手术患者死亡率

【第221期】输注去甲肾上腺素用于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剖宫产术中低血压

【第220期】Nature Medicine:人工智能为脓毒症治疗提供最佳策略

【第219期】围术期轻度低体温与心肌损伤:一项回顾性队列分析

【第218期】术后脑健康最佳实践:来自第五届国际围术期神经毒性工作组的建议

【第217期】BJA: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显着减少结肠镜检查丙泊酚用量

【第216期】术中使用晶体或胶体对腹部大手术患者远期肾功能和无残疾生存率的影响

【第215期】地塞米松:神经周围小剂量使用与静脉使用相比能否延长布比卡因 肌间沟臂丛阻滞镇痛效果?

【第214期】急性脑损伤后高渗乳酸盐改善脑灌注和葡萄糖利用

【第213期】患者血液管理计划能改善矫形外科手术中的血液使用情况和临床结局

【第212期】不同收入国家的患者术前贫血与术后死亡率的关系

【第211期】肥胖患者术中通气设置与术后肺部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第210期】全凭静脉麻醉的安全实践指南

【第209期】围术期呼吸不良事件高危患儿吸入与静脉诱导的比较研究

【第208期】小剂量舒更葡糖逆转老年患者罗库溴铵致深肌松的效果

【第207期】儿童患者术前镇静的新选择:咪达唑仑新型口服制剂

【第206期】围术期血压管理目标:基于全面文献回顾的建议

【第205期】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的神内注射阻滞技术:最小有效容量和电生理效应

【第204期】肺复张策略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脏的影响

【第203期】梅奥医学中心--梅奥儿童麻醉安全性(MASK)研究进展:婴幼儿接受需要全身麻醉的操作对神经心理学和行为结果的影响

【第202期】接受丙泊酚静脉麻醉的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更高

【第201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诊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一项多 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

【第200期】声门上气道装置在困难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第199期】再灌注后综合征对活体供肝移植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第198期】手术室与ICU内患者的气管插管条件,有什么不同?

【第197期】血压变异性与心脏手术结局的关系

【第196期】中国麻醉科医师对围术期卒中的认识

【第195期】非心脏手术中切皮前后低血压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第194期】NEJM重磅:限制或自由输血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6个月临床预后的影响

【第193期】梅奥诊所老龄化研究的报告:老年患者麻醉和手术暴露与长期认知改变的关系

【第192期】ICU成年患者疼痛、躁动/镇静、谵妄、制动及睡眠障碍的预防和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PADIS)

【第191期】吸入二氧化碳能增加丙泊酚麻醉志愿者的上呼吸道稳定性

【第190期】儿童全身麻醉前是否可口服碳水化合物?

【第189期】Anesthesiology:术前髂筋膜阻滞能改善髋关节镜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吗?

【第188期】MANAGE研究:达比加群酯可减少MINS患者远期严重血管性并发症

【第187期】

【第186期】有监督机器学习对全麻诱导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第185期】髋和膝关节置换术推荐椎管内麻醉:在医院层面上考虑,是好的选择吗?

【第184期】The Lancet与NEJM重磅: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血浆复苏的疗效

【第183期】ERCP的致命并发症:静脉气栓

【第182期】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PIEA)联合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显着优于持续硬膜外输注(CEI)

【第181期】T he LANCET:阿司匹林对血管事件和癌症风险的影响:体重和用药剂量有关吗?

【第180期】一氧化氮降低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和3期慢性肾脏病的发生

【第179期】快速推注局麻药物会延长外周神经阻滞的作用时间吗?

【第178期】NEJM重磅:肾上腺素用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

【第177期】隐神经阻滞在踝关节大手术后镇痛中的重要性研究

【第176期】A&A杂志:围术期神经肌肉监测的共识声明

【第175期】门诊肩关节镜手术:前路肩胛上、锁骨上和肌间沟神经阻较

【第174期】免疫检查点的前世今生

【第173期】门诊肩关节镜手术:前路肩胛上、锁骨上和肌间沟神经阻滞的比较

【第172期】联合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疑似脓毒症患者急性死亡率

【第171期】胸段硬膜外镇痛中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

【第170期】JAMA临床研究 | 急诊困难气道插管的选择:使用探条还是带管芯气管导管?

【第169期】Anesthesiology:非心脏手术术中及术后4天内低血压与心肌梗死和死亡复合结局的时间依赖相关性研究

【第168期】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患者对医师着装偏好的一项横断面观察性研究

【第167期】全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焦虑和抑郁状态与其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第166期】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目标血压的高低与脑损伤的关系

【第165期】乳酸对严重闭合性损伤患者早期出现的高糖血症与多器官功能衰竭之间关联的影响

【第164期】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麻醉科医师协会联盟发布《安全实施麻醉的国际标准》

【第163期】【麻海新知】单纯呼气末正压在非腹部手术中可减少肺不张的形成:还需要肺复张手法吗?

【第162期】全麻期间呼吸参数设置和氧气管理:来自日本的一项多中心调查

【第161期】CT检查中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引起的全身低血压:碘普罗胺与碘克沙醇的差异

【第160期】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期刊CA重磅综述:优化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

【第159期】全关节置换术中的局麻药中毒反应:1998-全美住院患者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第158期】院前应用氨甲环酸对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第157期】CCM:针对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晶体溶液治疗反应性的回顾性研究

【第156期】非体外循环下经心尖部植入人工腱索治疗二尖瓣反流的手术麻醉管理

【第155期】术中血液回收用于产科出血的效价分析

【第154期】NEJM重磅:腹部大手术:限制还是宽松液体治疗?

【第153期】A&A: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预防胸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第152期】The Lancet重磅研究:宽松与限制氧疗对成人急症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第151期】The BMJ:术前物理治疗在上腹部手术后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中的预防价值

【第150期】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原则:来自国际脆性骨折网络的Delphi共识声明

【第149期】TheNEJM:阿司匹林或利伐沙班在预防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中的价值

【第148期】接受无创氧疗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气管插管预测因素

【第147期】The NEJM: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糖皮质激素辅助疗法

【第146期】患者术后吸空气或吸氧时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的变化特征

【第145期】THE LANCET:蛛网膜下腔穿刺—无创性穿刺针较传统穿刺针具有优势

【第144期】术前戒烟时间长短与患者术后结局的关系

【第143期】心搏骤停后的目标体温管理:系统性回顾和meta分析

【第142期】椎管内麻醉与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结局:一项基于医院层面的人群队列研究

【第141期】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第140期】利用闭环液体管理系统指导腹部大手术的胶体液输注

【第139期】低呼气末二氧化碳是麻醉期间急性过敏反应严重程度的实时观察指标

【第138期】术前血液检查时间与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系

【第137期】JAMA临床指南:成人ARDS的管理

【第136期】6%羟乙基淀粉和5%白蛋白用于膀胱切除术患者容量替代治疗对肾功能影响无差异

【第135期】TOF比值自主恢复到0.9至1.0后给予新斯的明:神经肌肉的临床恢复情况如何?

【第134期】婴儿期接受手术和麻醉是否与儿童期脑白质完整性和体积下降有关?

【第133期】JAMASurgery:成人高危血管手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

【第132期】qSOFA和SIRS对脓毒症诊断标准和死亡风险预测的比较: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

【第131期】术前对高龄患者实施简易智力状态评估有临床意义吗?

【第130期】JAMA重磅:大手术中的麻醉交接与患者术后不良预后相关

【第129期】三种虚弱指数预测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比较

【第128期】BMJ研究:术前呼吸理疗培训可预防上腹部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

【第127期】JAMA: 成人髋关节骨折手术时机对术后30天死亡率有影响吗?

【第126期】肥胖患者全身麻醉期间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一项采用电阻抗断层成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第125期】JAMA Surgery:紧急手术与择期和急诊手术相比(手术紧急程度)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相关风险

【第124期】术中少尿预测腹部大手术术后急性肾损伤

【第123期】危重患者的谵妄和紧张性精神分裂症

【第122期】幕上脑肿瘤切除术中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时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第121期】Circulation:肥胖和低体重对儿童、青少年及青年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预后的影响

【第120期】JAMA Surgery:改良虚弱指数与术后30日再入院之间的关联

【第119期】术后早期活动方案可改善腹腔肿瘤大手术后的运动能力

【第118期】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低血压是否是老年人心脏功能受损的标志?

【第117期】术中使用纳洛酮可降低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但不引起术后疼痛

【第116期】肩部手术肩胛上神经阻滞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

【第115期】Surgery综述:结直肠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

【第114期】JAMA重磅临床指南:成人高血压的预防、检测、评估及治疗

【第113期】BJA综述:我们距离理想的液体治疗究竟还有多远?

【第112期】Anesthesiology封面文章:硬膜外分娩镇痛时芬太尼剂量会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率吗?

【第111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不能改善脓毒症休克的死亡率

【第110期】心脏手术后谵妄发生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相关性

【第109期】术后脑电图与谵妄

【第108期】BJA重磅综述:麻醉对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107期】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单次注射复合持续输注并不优于单次推注

【第106期】去甲肾上腺素和去氧肾上腺素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剖宫产手术期间治疗低血压的剂量-效应研究

【第105期】脓毒性休克24 h内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对评估存在/不存在心脏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价值

【第104期】新型插管型喉罩盲探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一种自加压、一次性声门上气道装置

【第103期】递增PEEP肺复张法与低PEEP通气对ARDS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第102期】血糖仪检测手术室内全麻患者毛细血管和动脉全血血糖的结果准确吗?

【第101期】婴幼儿动脉置管:桡动脉穿刺失败后应首选什么部位的血管?

【第100期】醋酸钠林格液围术期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第99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单次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问题

【第98期】Critical Care:亚综合征谵妄对ICU患者预后的影响

【第97期】ANESTHESIOLOGY杂志9月封面论着:围手术期应用加巴喷丁不能降低高龄患者非心脏手术的术后谵妄

【第96期】Allen试验,那些你可能不了解的事

【第95期】心脏手术后ICU中患者谵妄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94期】TOF四个刺激恢复时低剂量舒更葡糖对维库溴铵神经肌肉阻滞的拮抗作用

【第93期】3岁前接受全身麻醉是否会对婴幼儿学习和行为能力产生影响?

【第92期】心脏手术中同时长时间低血压和低BIS值(“双低”)与术后死亡、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延长的相关性

【第91期】瞳孔测量指导给药法与常规给药法对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

【第90期】全身麻醉与清醒镇静下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差异:AnStroke 试验

【第89期】BJA谵妄专题讨论:老年患者术后谵妄与继发性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第88篇】麻醉领域重磅长文:近一年国内外麻醉学领域研究进展

【第87篇】Anesthesiology:全麻下监测疼痛水平的指标,哪些更适合?

【第86期】胸科手术后右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

【第85期】地塞米松的镇痛效果:外周神经阻滞后外周神经周围与全身给药----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84期】术中吸入高浓度氧气与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

【第83期】颠覆传统观念: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剖宫产术,还需要使产妇左倾吗?

【第82期】全身麻醉诱导后与术中早期低血压危险因素的研究

【第81期】JAMA Surgery重磅: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不能预防术后谵妄

【第80期】脑卒中病史患者行非心脏和神经外科的急诊手术 - 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风险

【第79期】腹横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鞘阻滞:局麻药中毒的风险

【第78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降低择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吗?

【第77期】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血压与术后死亡率有何关系?

【第76期】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脉压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有关系吗?

【第75期】Anesthesiology大咖综述:肩部手术的区域神经阻滞与膈神经麻痹

【第74期】口服抗凝药患者严重出血的管理

【第73期】《The Lancet重磅:氯胺酮不能预防老年患者大手术后的谵妄》补充述评

【第72期】邓小明教授专访:脓毒症相关研究进展

【第71期】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患者死亡率及脱离呼吸机天数的影响

【第70期】心脏手术大量输血时成分输血比例对脏器功能障碍和死亡率的影响

【第69期】腰麻后不评估运动功能即转出PACU的安全性研究

【第68期】围手术期严重过敏反应:来自英国麻醉医师的观点和经验

【第67期】Anesthesiology封面论着: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方案

【第66期】《柳叶刀》评论:美国FDA有关小儿麻醉的警告——警示、不确定性与临床实践

【第65期】远端缺血预处理对高危心脏手术患者肾功能的长期影响

【第64期】初始血乳酸值和碱剩余,如何用于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

【第63期】ASA评分预测髋部骨折修复术后死亡率

【第62期】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液体管理:EGDT还可信吗?

【第61期】心脏手术患者肱动脉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是高还是低?

【第60期】糖皮质激素的围手术期管理:当前的最新临床证据

【第59期】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状态与术后心肌损伤的关系

【第58期】血制品储存时间对肝胰肠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结局的影响

【第57期】The Lancet 重磅:氯胺酮不能预防老年患者大手术后的谵妄

【第56期】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患者,术中尿量维持多少才满意?

【第55期】择期非心脏手术的衰弱患者收治数量,体现医院的真正水平

【第54期】椎旁神经阻滞在儿科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第53期】脑卒中患者接受急诊手术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到底有多大?

【第52期】JAMA重磅:高敏肌钙蛋白T升高与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密切相关

【第51期】剖宫产术后镇痛:腹横肌平面阻滞还是切口局部浸润?

【第50期】胸腔镜手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更低吗?

【第49期】两种窒息氧合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第48期】院内心搏骤停成年患者气管插管与生存率的关系

【第47期】病态肥胖患者饮用口服补液后胃内液体容积的变化

【第46期】雾化吸入氯胺酮,效果怎么样?

【第45期】使用Sellick手法压迫环状软骨,男女大不同

【第44期】JAMA重磅: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强化或中度肺泡复张策略对心脏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第43期】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与围术期管理

【第42期】应用超声技术确定深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并排除气胸

【第41期】儿童气管插管套囊,注入什么更好:空气、盐水或碱化利多卡因?

【第40期】邓小明:加强普及现代技术,快速提高我国麻醉安全与质量

【第39期】附加示例的ASA体格状态分级,可提高患者评估的准确率

【第38期】围手术期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风险因素和临床结局

【第37期】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的技术:“三叉戟”和“三叶草”,孰优孰劣

【第36期】麻醉前胃部超声可鉴别外科饱胃患者

【第35期】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的行为干预可以减少麻醉诱导期儿童患者的焦虑

【第34期】围手术期质量改进项目显着降低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

【第33期】奇特的苏醒:异氟烷麻醉期间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会诱发大鼠的爆发抑制但加速苏醒恢复

【第32期】氨甲环酸能减少脊柱大手术的出血量

【第31期】局部使用右美托咪定可增强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来自循证医学的证据

【第30期】脊髓神经技术相关感染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实践建议:美国ASA最新指南解读

【第29期】术后谵妄防治的证据指南和共识指南:欧洲麻醉学会最新指南解读

【第28期】贫血与铁缺乏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国际共识()

【第27期】患者围手术期吸烟管理:法国、日本最新指南解读

【第26期】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麻醉医师可以做什么

【第25期】β受体阻滞剂对血管及腔内血管手术围术期结局的影响

【第24期】择期非心脏手术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来自循证医学的证据

【第23期】甲强龙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和谵妄的影响

【第22期】外周神经阻滞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第21期】地塞米松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并改变预后吗?

【第20期】氨磺必利:一种极具前景的术后恶心呕吐预防用药

【第19期】心脏术后血管麻痹性休克,怎么选择血管收缩药?

【第18期】深度肌松,能改善肥胖患者腹腔镜下的手术条件吗?

【第17期】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会降低女性生育能力

【第16期】美国FDA最新发布有关小儿麻醉的警告

【第15期】《柳叶刀》重磅研究 | 一岁以下婴儿全身麻醉,放喉罩安全吗?

【第14期】脑损伤患者,为什么会气管拔管失败?

【第13期】欧洲麻醉学委员会:安全用药指南( 更新版)

【第12期】妇科开腹术后镇痛:连续双侧肋缘下TAP阻滞

【第11期】AAGBI 版《麻醉知情同意指南》:如何进行麻醉风险告知?

【第10期】术中低血压与术后肾损伤、心肌损伤:到底是个啥关系?

【第9期】重磅 | 版最新国际脓毒性休克指南,这些精华你要知道

【第8期】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都与哪些因素相关?

【第7期】咀嚼口香糖治疗术后恶心呕吐?你真的没看错!

【第6期】低血压+低BIS电子报警,能改善患者麻醉管理和预后吗?

【第5期】大量输血方案:麻醉科医师应该怎么做?

【第4期】你还坚持术前8小时禁食?赶紧学习ASA指南吧!

【第3期】麻醉方式真的影响手术患者预后吗?

【第2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如何影响面罩通气效果?

【第1期】高血压患者术前需要停用ACEI/ARB药物?

FIND ME:

《古麻今醉网》传播最全面、最新颖、最权威的围术期医学知识,已成为华人麻醉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之一。

招商| 您的精彩由我们展示

《古麻今醉网》主要开设了【麻海新知】、【论肿道麻】、【头头是道】、【神麻人智】、【醉仁心胸】、【醉翁之艺】、【骨麻征途】、【爱儿小醉】、【产麻新谭】、【麻醉与复苏】等栏目。我们面向医院、医药企业、学会在合法、合规、内容可靠的前提下提供广告合作、视频直播、专栏冠名等多项服务,如果您有需要,欢迎联系我们!

城市合伙人|火热召集中

联系电话:

021-60390780

潘老师:18621990382

“您的鼓励是对原创最大的支持!”

目前已60000+麻醉同道关注加入了我们

如果觉得《BJA重要综述:围术期麻醉与镇痛策略对肿瘤结局的影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