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理论文化 网络对书家的攻击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理论文化 网络对书家的攻击

时间:2021-02-06 19:36:53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理论文化 网络对书家的攻击

本文乃作者圆圆滚滚大宝贝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网络颠覆了固有的媒介传播方式,在色彩、形式、观感、评论以及时效上改变了传统纸质媒体传播方式,使得书人所见资料日广,新资料发掘后便以最快的方式传播开来,人的视野不断开阔,取法更加多元,也更加自由。网络的直接化,使得许多原来要收集、翻阅和整理的文稿可以一览无余,利用现代扫描技术输人的电子符号信息,能够将可视材料在一瞬间进行转化,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抽个空上一下网,浏览各色书法网站,比翻书籍查找资料要省气力多了。因为资料所见日广,学习上却很难深人,多半是浅尝辄止和浮光掠影,消解了书家应具备的积累深度。

网络时代

旧时文人读书,都需要背诵记忆,有的甚至是通过抄写来积累文化,最终成为博学之人。因为网络的扩张,电脑中贮存资料在需要时随时输出,不必再为此而白首穷经、闭门苦读,因而容易造成学识修养的匮乏,对书法一道而言,侵蚀极大。书法创作中只有通过学识积累才能表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变得异常艰难,免不了蜻蜓点水、刻意求变而造成良莠不齐的状况,很难产生功力深厚、技艺超人的书家。古人选择龟甲兽骨、青铜器或石碑,希望以不易腐朽的材质作为传播载体。网络提供了书法交流和展览的平台,随即消解了很多书法载体,比如说“听君一语报平安”的家书,在网络时代会慢慢绝迹。日本人发明了传真机,人的情感距离只有一张纸,美国人发明了电子邮件,连一张纸都不需要了,人与人温情的交流消失了,这是在网络时代,书法所面临着的最大遗憾和挑战。

书法创作

网络天生就是大众文化的发源地,打破了界限和壁垒,是“怎么都行的地方”。每个人都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表现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攻击、争议、叫卖、嬉笑、玩闹、兴奋、喧哗、嘈杂,进入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话题是网站的生命,需要不断寻找话题、经营话题,甚至不惜制造话题。任何事物都有周期,新陈代谢、潮来潮去。话题不断出现而又逐渐淡出,从新鲜感、快乐感直至厌倦感、痛苦感、麻木感。大多数网络中人的态度一了解而不关注,关注而不介人,只是“路过”或“飘过”。

书家的书法

网络尽管信息量巨大,多以客人身份出现,不外乎“闪客”、“播客”、“游客”、“哄客”、 “笑客”、 “骂客”、 “赞客” 等等,对现实痛愤却很无奈,道义上谴责,行为上明哲保身,处于“非暴力不合作"阶段。现在则有了“升级版”,某个事件或话题的引导,常常人为操纵,不无聊的人可以被无聊地拿来开心。若想与某个名家建立联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停地赞美他,或者拿来开涮,使之成为消费品和牺牲品,同样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互联网是年轻一代的主要媒体,因为不断更新的受众,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形成一道媒体景观。互动性是网络的强项。

互联网

相比之下,报纸是安静的,电视播出节目大多与自己无关,唯独网络可亲身参与。纸媒文章要经过多道手续才能与读者见面,在漫长过程中磨掉了太多锐气。网络更能发挥参与性作用,即时表态产生网络所需要的点击率。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言论自由,也会导致你来我往中火上浇油,情绪化甚至市井化。想达到自已目的和不知道自己目的的,想表现自己露一手的,不知深浅莽撞的,各路人马,比比皆是。话说回来,网络如果都是表达顺应和盲从的叫好声,反倒令人不可思议。任何主张皆会有反对者。有人砸砖亦是“好事”,表明“被”关注。如果冷冷清清,网络就是一潭死水。网络不害怕反对声,担心的是群体冷漠和噤声。

报纸上的书法宣传

因为流量巨大,民意已成为不可小觑的字眼。各路无名高手纷纷登场,多方面的观点时时显露过人之处。现实中的某位专家在一些问题上会有独特看法,但不可能事事精通。网络使得潜意识变成明意识,一且某个事件公布在网上,便将当事人放在八卦炉中,并且矫枉过正,语一出口即可能天下大哗,引来一片讨伐的风暴。网络成为质疑的平台,使得时下成为一个结束“伪大师”的时代。近年来,几位甚至几十位被供奉上神坛的“砖家”,享受着无数的人间烟火,身边转悠着一些“假传圣旨”的跑腿者。所谓的国际论坛、精英培训、首席总裁、资深教授、特约主持,名头皆惊天动地,很多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皆注水猪肉。

流量巨大的书法

放眼周围的种种权威数据、权威理论和权威创作,常常自相矛盾,经常耳闻目睹所谓的权威声音、权威报道、权威评论充斥着不实之词,有些远远超出人的想象能力。很多光环缠绕的庞然大物,在质疑声中轰然倒塌。自从有了网络,怀疑权威便可以通过言语直接表达出来。网络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核心是匿名机制。匿名有一种快感,更接近于自己的性格,更方便表达瞬间的内心世界。现实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书家大多以实名上网,关注率较高,声名不显的则愿意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双方各有目的,前者希望声名传播更远,后者则隐匿身份,做自己想做的事。上网之后,立马变成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网络始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谁也不知道谁,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论》

如果觉得《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理论文化 网络对书家的攻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