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国博邺城佛造像展:深藏地下的美丽 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光辉一瞬

国博邺城佛造像展:深藏地下的美丽 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光辉一瞬

时间:2024-02-23 09:49:27

相关推荐

国博邺城佛造像展:深藏地下的美丽 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光辉一瞬

最近国博重量级展览可谓是一个接一个,前一阵又来了一批极为精美的宝贝,让参观者大饱眼福。这就是《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来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河北邺城北吴庄窖藏佛造像。由于相关的考古工作还在继续进行,这次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展品都是第一次公开展出,不容错过。

最新好消息:展览延期到了 10 月 27 日,还没有看的朋友抓紧走起吧!

一次意外的考古发掘

年 1 月,久驻邺城遗址的邺城考古队结束了在赵彭城北朝佛寺东南院长达三个多月的发掘工作。队员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开始进行室内整理工作,也陆续准备回家过年了。然而就在大家刚从忙碌中解脱出来的 10 日凌晨,考古队副队长何利群意外接到临漳县文保所发来的报警通知:「漳河发现佛像了!」

他赶忙带着队员前往现场。发现佛像的地方是北吴庄村北的漳河河滩,属于邺南城遗址的外郭城区域,据说这里在洪水季节偶尔会从河中冲出佛像、陶瓷器、瓦当等古代文物。队员们经过一番勘察,确认这里是一处大型造像埋藏坑。于是从那天起直到大年三十,大家都在日以继夜地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十多天的努力,考古队终于将 2895 块造像全部挖掘出来并编好号送回了库房。

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位置

北吴庄佛教埋藏坑发掘现场(图:澎湃新闻)

当时队员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次颇为意外的发掘,会是我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这批造像确实足够惊人,它们数量众多,造型多样,除了河北地区常见的中小型白石背屏式造像以外,还有不少大中型单体圆雕像,颇为精美。部分造像表面还保留着贴金彩绘,相当珍贵。经过初步整理和统计,这批造像的年代从北魏晚期延续到了隋唐,但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东魏、北齐时期。

北齐坐佛三尊像,有着较为完整的贴金彩绘

北齐的佛陀倚坐像,属于单体圆雕像的精品

发掘结束后,邺城考古队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联合组成了一支专业的修复团队,后续几年一直在做保护修复的工作。这是极需要耐心的活儿,首先是对这批造像进行清除泥垢、色彩封护和贴金加固等工作,一共花了五年多的时间。从去年开始,修复团队开始对破碎的佛像进行拼接和粘对的工作。由于碎片较多,更考验大家的细心程度,到目前为止,还只拼对完成了 200 多件较为完整的造像,而据估计总数会在 1000 件左右。所有拼接工作预计会在两三年内完成,然后开始撰写完整的考古报告。

这次展览共展出了 131 件佛造像精品,正是这些考古成果的首次系统展示。慢工出细活,我们能看到如此精美的佛像,全都仰赖修复人员细致扎实的幕后工作。

在这批数量庞大的造像中至少有 300 多件有造像题记和明确纪年,由此我们可以构建出北朝晚期造像艺术流变的编年体系,对于邺城佛教发展的历史研究也大有帮助。

邺城位置及周边佛教遗迹分布(图:Afio)

邺城,地处现在的河北邯郸临漳县。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都城,自东汉末年曹操开始营建,在三百多年的岁月里见证了六个朝代的兴亡,最后被隋文帝的一把火给烧得灰飞烟灭,从此不再复生。

北魏分裂之后,高欢营建了邺南城,东魏便定都于此,许多洛阳的高僧和佛经也随之来到这里,邺城逐渐成为当时北方佛教的中心。颇有名气的定州、青州等地的造像应当都受到了邺都的影响,而北吴庄埋藏坑里的这些造像,则很好地补充了邺城这缺失的一环。通过这些风格明显的造像,我们足以感受到北周武帝灭佛之前北朝佛教发展到最后的绝美高潮。

佛像埋藏之谜

如此大量的佛像集聚一坑,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北吴庄埋藏坑的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佛像的摆放都很随意,有些佛像的头朝下,还有不少身首异处,缺胳膊少腿。经过仔细考察确认,这些佛像应当是在埋藏前就已被打碎,而在埋藏后没有发现被后人扰动的迹象。

埋藏坑现场

在后续整理佛像的过程中,考古人员也发现许多佛像有人为损毁的痕迹,例如下面这件长孙氏造阿弥陀像,在背屏边缘破损处产生了波纹状的打击点,不太会是自然的碰撞,当属人为打击而成。

长孙氏造阿弥陀像(图:《中国国家地理》8月刊)

我们知道北周武帝发起过灭佛运动,北周灭掉北齐后,北齐的许多造像被损毁。但北吴庄的这些佛像包含了少数初唐造像,因此埋藏时间不会早于唐代。

考古队的何利群根据文献上隋代修复佛像的记载和部分佛像断臂处的接榫痕迹,推测出了这批佛像可能的遭遇:先是受到北周的灭佛打击,但在隋代得到修复,又重新被供奉于寺院。直至唐代的公元 700 年左右,再次被人为损毁,埋进了如今漳河边的这个大坑中。此时距唐武宗灭佛尚有 100 多年,应当与其无关。那到底是什么事件导致了唐初的这次大规模损毁和埋藏呢?我们现在还无法得知,只能留待后续的探索。

横空出世的邺城模式

这批造像的重要价值在考古队陆续的工作中也渐渐浮现出来。何利群在整理这些佛像的过程中,发现了其造型上极具原创性的要素,与邺城周边早些年发掘出的一些佛像很相似,而北吴庄这批造像的数量之多,说明这种形式在当时相当流行,故将其归为一种新的造像风格:「邺城模式」。这种风格萌发于东魏晚期, 北齐初年初具雏形,天保末年以后成为邺城造像的主流。

这些造像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被称为「龙树背龛式」的整体造型。背屏由尖楣形变为半圆形,由相互缠绕的两株菩提树构成,层叠的树冠形成锯齿状边缘,树干树枝则以镂空透雕而成,非常精美。在背屏上通常有舍利塔、坐佛、飞天以及身形矫健的龙。

此外,这一时期佛像和菩萨像的面容圆润、眼睛微闭、目光下视,肉髻扁平,身上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洁,与北魏、东魏时的样貌相比大为不同。

下面这俩北齐造像,一个是精美的七尊像透雕,一个是相对简单的五尊像,但都是典型的邺城模式风格。

北齐的弥勒七尊像,典型的龙树背龛造像,龙位于主尊两旁的菩萨弟子莲座之下

北齐的坐佛五尊像,菩提树为简洁的浅雕,正上方是一只倒垂的龙,圆脸和扁肉髻很明显

对比来看,下面这尊北魏的背屏造像风格就大为不同,背屏是尖楣形的,佛和菩萨的脸显得更长更方,佛的肉髻很高,衣纹的雕琢则相对繁复精致。

北魏的一佛二菩萨背屏式造像,背屏上的火焰纹和繁复的衣纹雕刻相当精致

要确定一种新的佛教造像模式并不那么简单,除了本土原创性外,其所在的区域需要有足够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东魏北齐时期,邺城是国都,毫无疑问也是北方的佛教中心。统治者高氏家族对佛教相当推崇,对于从印度前来的高僧非常敬重,在邺城译经的印度僧人就有 6 位,译经注疏颇为发达。同时这里与中亚、印度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一直未曾中断。现在学界多认为北齐的这种新式造像风格就受到了印度笈多王朝造像风格的影响,这种影响一通过南朝作为中介、二通过传统北传路线,三也有很可能通过海上直达山东青州等地。

公元 4 世纪的印度笈多风格佛造像,双目微闭,通肩袈裟轻薄贴身,不作过多雕饰

青州龙兴寺北齐造像,面容饱满沉静,眼睛微闭,肉髻与发髻融为一体,以简单线刻表现袈裟衣纹

东魏武定年间的白石造像传统和构图特征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化,再加上北齐胡化的趋势和昭玄大统法上的僧制改革,最终孕育催生了极具原创性和生命力的邺城模式造像,同时辐射到了周边的曲阳、定州、太原等地。可说得上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这也最终完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佛教中心的变迁路线,即从凉州、经平城(大同)、洛阳到最后的邺城,在被毁灭前留下了最为灿烂的一笔。

参考资料:

《河北临漳:佛教考古最大发现获新进展,考古学家妙手复活国宝佛像》 宗峰、沈丽华

《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 邺城考古队

《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论邺城造像的发展阶段与“邺城模式”》 何利群

《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邺城佛教史迹》 何利群

如果觉得《国博邺城佛造像展:深藏地下的美丽 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光辉一瞬》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